語文高考模擬試卷試題

  高中語文是一門基礎的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參考。

  

  一 閱讀 8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1—6題。***17分***

  ①近年來,藝術史研究者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對藝術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侷限於影象、風格等藝術範圍之內,還應拓展到作品的物質性特徵和存在方式。如果對中國傳統的“卷軸”這一裝裱方式加以考察,我們就會發現,這種物質性特徵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種對映。

  ②把卷軸和西方油畫的裝飾形式進行比較,兩者的不同顯而易見。油畫完成後被嵌入硬質的四邊畫框,意味著一種強制性的“展開”,體現出對靜態的空間的佔有意識。而中國書畫所採用的卷軸形制,則自然引出一個“斂合”的結果。斂合意味著對空間儘可能的放棄,卻隱含了時間性的要求。

  ③卷軸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捲的權力和自由,而在長幅橫式的卷軸作品中,舒捲過程本身就是觀看活動的一個介入因素:它拒絕對全幅作即時性的呈現,而對觀看範圍進行必要的控制,使觀看成為一個歷時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類作品展示時,作品左側部分隨著觀看的進行被陸續開啟,與此同時,右側部分則被不斷收起,觀看者視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現的自然範圍***約為一個手臂的長度***。這種觀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過程中體現出“段落感”,以使觀看者視野中的影象保持一個相對完整而又不完全重複的空間,這樣的段落空間是逐步呈現和不斷變換的,因而是由時間統領和支配之下的空間。這是此類卷軸作品與靜態展示的油畫作品的重要差別。

  ④考察卷軸的斂合形制,我們會進一步聯想到收藏的行為,因為斂合也正是收藏的一個基本動作。 卷軸所支援的斂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長期暴露在空氣和光線中而受到損傷,也暗示了對作品時間性要求的盡力滿足。

  ⑤斂合的意義還不止於此,它還可能是對觀看者進行挑選的一種方式。卷軸的形制所隱含的既不是無條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許觀看,它暗示著古代士大夫藝術活動中那種“限制性”的觀賞。“更起粉牆高百尺,莫令門外俗人看”,宋人孫少述這兩句詩對理解這個問題或許有點幫助。該詩的題目是“栽竹”,考慮到竹子清幽絕俗的文化品性極其與文人墨客的精神關聯,我們完全可以把這樣的詩句看作古人藝術觀念的隱喻。“粉牆”象徵著藝術家及收藏者與世俗階層的趣味隔閡,他們通過粉牆圈築出自己的庭院,就等於塑造了趣味的共同體,正如布迪厄所說:“趣味是分等級的,它會區分出不同的級別群體。被分成不同等級的社會主體,通過自身製造的區閡,會在美與醜、傑出與庸俗之間區分自己。”

  ⑥既然這樣的粉牆是由栽竹人有意構築起來的,牆內的景觀也就成了一種階層身份的表徵。當作品舒展開來的時候,它面對的不可能是公眾,相反,其展示常常帶有私密的色彩。通過大量的古代文獻和影象資料可以知道,藝術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個稱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會中進行,被邀請的觀看者則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將一件藝術品長時間地置於眾目睽睽之下,不僅不是慷慨之舉,反倒可能被視為不諳風雅的行為。

  ***選自姜勇《舒捲的粉牆》,有刪改***

  1.第②段加點詞“展開”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分析第②段畫線句在結構上的作用。***3分***

  3.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內容。***2分***

  4.把下列語句組織起來填入第④段方框中,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3分***

  ①在這樣的意義上

  ②收藏的行為是使所收藏之物儘可能地延伸到未來

  ③“藏”是中國人處理既往事物的一種態度和方式

  ④把未來變為它曾經存在的“過去”

  ⑤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質和精神價值上雙重的永續性

  A.②,④,①,③,⑤。 B.③,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 D.②,①,⑤,③,④。

  5.下列對“粉牆”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粉牆”區分出人們精神境界的高低。

  B.“粉牆”暗示群體之間存在趣味差異。

  C.“粉牆”阻隔了人們去觀賞藝術作品。

  D.“粉牆”禁止了不諳風雅的欣賞行為。

  6.本文研究的視角新穎,闡述的方法多樣,請結合文章對這兩點作簡要說明。***4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7—12題。***21分***

  惠特曼訪問記①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歲月裡,惠特曼默默無聞,門前冷落。年老以後,倒是有些朝拜者相當頻繁地帶著香袋和手杖,設法前來表示崇拜。有關他在這些場合的儀表談吐的幾種報道已經發表過了,如果我再來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記敘的這次訪問不是抱著禮俗性的態度進行的。據我所知,其他一切採訪惠特曼的報道都出自追隨者的手筆,他們紛紛懷著敬仰和傾倒的態度來到聖地,而我的這篇獻辭——只能是獻辭——是格外真誠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頓,意外接到惠特曼寄來的一封便箋,要我在離開美國之前去見他一面。我最初的反應是謝絕他的邀請,但出於好奇心和禮貌,就回信說我會去。我提到以上這些,只是想突出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對於一個追隨者,而是對於一個倔強固執的無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過了寬闊的特拉華河,在一個簡陋而看上去無人落戶的村莊,我被送上了岸,那種陰森可怕是隻有隆冬季節的美國小鎮才會顯現出來的典型醜陋。無人可以問路,正打算回去時,我發現自己就在米克爾大街328號的門口,一塊小銅牌上刻著“沃·惠特曼”,我敲著這個冷清的二層樓經濟公寓的大門,一個神色憂愁的女人開了門;還沒等我開口,只見一個高大的身影正搖搖晃晃地走下樓來,隨之傳來歡快的聲音:“是我的朋友嗎?”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於什麼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節的文人矜持都蕩然消失了,只有一種心滿意足的感覺。

  ④在樓梯上寒暄了一番後,主人拄著柺杖帶著我走進一樓的起居室。那是一個大房間,擦得乾乾淨淨的地板上沒有鋪地毯,一張小床架,屋子中間有個帶通煙管的圓形小火爐,一把椅子——這就是全部的傢俱。四面牆壁和火爐上方糊著的牆紙,已經有色斑和一塊塊汙漬了,就像在工人棚戶裡看到的那樣。房裡沒有掛畫,只有滿是雜物的木栓和架子。到處放著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東西,山一般高的報紙東一堆,西一垛;整個房間,還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幹淨不過的了,乾淨得彷彿塵垢永遠都不會再落上去。特別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襯衣領口拉開著,灰髮和白花花的鬍鬚飄飄蕩蕩的,彷彿是為了清潔當真漂白過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塵不染,有如一張松木臺子因反覆擦洗而變舊了。

  ⑤惠特曼在一張椅子裡坐了下來,安詳地微笑著。我理清了一個箱子上的報紙,坐在他的對面。他的談話像他的作品一樣,散發著原始的力量,毫無交談中常見的修飾或刺激。他提到他的貧困,這是顯而易見的,還有半身不遂,它們成了壓垮他的兩大重負;他似乎對於兩者都習以為常了,幾乎不在意。我記得當時我想挪動一下箱子,因為陽光已從不掛窗簾的大窗戶傾瀉進來;惠特曼便說到有人曾答應送他窗簾,但他對此並不熱心,他覺得窗簾會“擋住陽光”。而陽光和空氣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個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兒,等待夏日的空氣和陽光,原來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靜處”的一條淺溪裡晒晒太陽。

  ⑥惠特曼寬敞的雙人房裡空空蕩蕩的,只有兩件物品透出些許藝術氣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製品,它激發了他的靈感。另一件是幅畫像;一葉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蕩著雙槳。我問他這幅畫像的由來,他談了幾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說明這是他的以為至友,來自加拿大的職業槳手,著名的運動員。接著他又說,這些人是他最喜歡的人,在露天活動的運動員;他們是最樸素、最親切的人,生活在陽光和空氣中,非得學會保持身體乾淨、精神抖擻;還說他的心靈偏向這些人,而他們也莫名其妙地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時,在世人狠狠謾罵恥笑他的時候,正是這些春風得意的體操運動員或賽跑運動員,這些幸運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著說,“我只等待春天到來,拄著我的傢伙瘸瘸拐拐走進樹林,那時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幹活的伐木工人邊上,我就十分開心,因為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和砍下來的木材香味混合起來了,它進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覺得又老又病了。”我記得這些都是他的原話,在我和他度過的悠長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這些話比他所談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動我。

  ⑦談話結束,他用那沉靜的音調說了聲:“再會,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悶荒涼的米克爾大街上,這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對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個無信仰者就這樣前去會見了沃爾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卻沒有變成追隨者。

  ***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