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數學二次函式的圖象和性質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校本研訓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關於初三數學二次函式的圖象和性質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符合新課程標準和課程改革的要求,通過教學情景創設和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體現了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做數學”,並利用教具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並具有親和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過程始終堅持讓學生自己去動腦、動手、動口,在分析、練習基礎上掌握知識。整個教學過程都較好地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二

  優點:1、上課一開始,我就注重對所學過的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有關知識、平面內如何確定點的座標、以及各象限內點的座標特徵和關於y軸對稱點的座標特徵的複習。使學生在畫二次函式圖象時描點找得很快、很準確。在講解拋物線的概念時,出示了同學們很感興趣的姚明投籃的照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得出a不同對拋物線圖象和性質的影響,在學生畫完三個圖象後,教師採用“問題導學”式教學方法,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觀察、發現、歸納、反思等數學活動,得出二次函式y=ax2的圖象和性質,在教學中,由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列表、描點、連線繪製出二次函式的圖象,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和綜合分析歸納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發現其中的規律。鼓勵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並說明理由。如在畫出圖象後,提問學生“我們可以從圖中觀察到什麼”。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了學生觀察、綜合分析的能力,增加了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也培養了他們善於與人交流,合作,肯於負責任的良好個性品質。

  3、教師適時地總結、深化,提高認識水平。教師在不斷地總結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抓住時機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這幾個基本函式的學習上一節課經歷了從例項抽象概括出函式概念,本節課由函式的解析式畫出函式的圖象,總結出函式的性質,再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問題。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中,深化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具備反省思維的能力。

  4、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作用”,其中“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起了重要作用。只有教師創造性的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一旦學生的學習活動充滿創造性的時候,學習過程便充滿美的魅力,成為學生積極進取、自我完善的過程。

  不足:對y=-x2的讀法,教師讀的不規範,沒有注意小的細節。在總結二次函式性質時,對於開口寬度,我在備課時用a的絕對值來表示的,a為負數時與a為正數時正好相反,一個學生說對了,但不是老師要的答案,我當時沒有多想,就說他說的不對。忽略了不同的說法。另外老師提出問題後,給學生去分析、歸納、總結的時間還不夠,因此本節課中教師有包辦現象。

  得到的啟示:

  反思這節課,從課前準備到課堂實施再到課後作業效果和檢測,我得到如下啟示:1、對教材的處理要靈活,要考慮到前後知識的聯絡。2、學生是變化的,要能及時準確的瞭解學生情況。3、要不斷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向其他老師學習。4、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課堂實效。5、加強個別輔導。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三

  這節課,我對教材進行了探究性重組,同時放手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去經歷、體驗、內化知識的做法是成功的。通過充分的過程探究,學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圖象的性質,藉助直觀圖象的性質而得到二次函式的性質。花費了一番周折,說明去掉這個中介,直接讓學生從單調性來接受二次函式性質是困難的。

  真正的形成往往來源於真實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學生的潛力與智慧才會充分表現,學生也才會表現真實的思維和真實的自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一切教學都要圍繞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做文章,真正讓學生理解、掌握真實的知識和真正的知識。

  首先,要設計適合學生探究的素材。教材對二次函式的性質是從增減來描述的,我們認為這種對性質的表述是教條化的,對這種學術、文字狀態的知識,學生不容易接受。當然教材強調所呈現內容的邏輯性、嚴密性與科學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識才是最好的。如果牽強的引出來,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探究教學的過程就是實現學術形態的知識轉化為教育形態知識的過程。探究教學是追求教學過程的探究和探究過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這樣探究才是有價值的,真知才會有生長性。要表現過程的真實與自然,從建構主義的觀點出發,就是要尊重學生各自的經驗與思維方式、習慣。結論是一致的,但過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師要善於恰倒好處地優化提煉學生的結論。追求自然,就要適當放開學生的手、口、腦,例如本文中的“走向”問題,“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講授注入式,我們就聽不到學生真實的聲音了。

  最後,教師在學生探究真知之旅上應是一個促進者、協作者、組織者。要做善於點燃學生探究慾望和智慧火把的人,要善於讓學生說教師要說的話,做教師想做的事,這就是一個成功的促進者。數學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共同成長與發展的過程。真正的知識不全是由教材和教師講授的途徑獲取的,其實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如本課例中的“走向”問題,“同向變化”等,這為函式性質的得出做了很好的鋪墊。要徹底拋棄“唯書論”“唯師論”,與學生一起去探究協作,尋覓適合學生自己的真知才是最有效的教學。要開展成功的探究,教師要科學設定問題情景或問題素材,使探究的問題具有層次性和探究性,適時、適勢、適度地用教學機智調控課堂。例如本課中,學生老是得不出二次函式性質的內容,其中引導的過程就是充滿機智的過程。在教學設計中,要預設多種意外和可能,這樣探究真知的過程就會艱辛並順利展開。這才是一個成功的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