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數學二次函式的影象和性質教學反思

  反思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九年級數學二次函式的影象和性質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我的優點主要包括:

  1、教態自然,能注重身體語言的作用,聲音洪亮,提問具有啟發性。

  2、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培養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落實。

  3、能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尤其是能用幾何畫板等軟體突破重難點。

  我的不足之處表現在:

  1、課堂上講的太多。有些過程,讓學生自主觀察總結是完全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但是我都替學生總結了,學生還是被動的接受。其實這還是思想的問題,說明我沒有真的放開手。真正讓學生有了空間,他們也會給我們很大的驚喜。

  2、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老是打斷學生。提問一個問題,學生說了一半,我就迫不及待地引導他說出下一半,有的時候是我替學生說了,這樣學生的思路就被我打斷了。破壞學生的思路是我們教師最大的毛病,此頑疾不除,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3、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不夠。學生在a>0的情況下能得到a越大開口越小,a<0的情況下a越小開口越大。但是綜合起來學生就困難的多了。這個時候不妨讓大家小組討論完成知識的總結。有這樣一種說法:你我各一個蘋果,交換之後,你我還是一個蘋果;你我各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後,你我卻有了兩種思想。這很形象地說出了合作學習的好處。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問題在分組討論中得以共同解決。正所謂:“水本無波,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學生成為既有創新能力,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

  這是我的一節課,是我對這節課的一個小結,希望對我以後的課堂能提供幫助。

  ***二***

  在二次函式教學中,根據它在初中數學函式在教學中的地位,細心地準備《二次函式》的教學,教學重點為二次函式的圖象性質及應用,教學難點為a、b、c與二次函式的圖象的關係。根據反思備課過程和講課效果,感受頗深,有收穫,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學是我對選題有了進一步認識,要體現教學目標,要有實際意義。要體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利於學生分析。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二次函式的概念,從學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積的研究出發,通過建立函式解析式,歸納解析式特點,給出二次函式的定義.建立了二次函式概念後,再通過三個例題的分析和解決,促進學生理解和建構二次函式的概念,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從問題出發到列二次函式解析式的過程.體驗用函式思想去描述、研究變數之間變化規律的意義.

  接下來教學主要從“拋物線的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座標、增減性”循序漸進,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二次函式的性質,並幫助學生總結性的去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利用配方法將二次函式一般式化頂點式、判斷拋物線對稱軸、借圖象分析函式增減性等的訓練。這部分內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學生容易混淆,還需掌握方法,加強記憶,強調必須利用圖形去分析。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建模思想、圖形結合思想及分類討論思想都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學會了分析問題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式上下左右的平移是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藉助多媒體,動態的展示了二次函式的平移過程,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很形象,便於記憶。

  但在教學中,我自認為熱情不夠,沒有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語言,感染力不足。今後備課時要重視創設豐富而風趣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不但要善於設疑置難,而且要理論聯絡實際,只有這樣,才會吸引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

  ***三***

  這節課,我對教材進行了探究性重組,同時放手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去經歷、體驗、內化知識的做法是成功的。通過充分的過程探究,學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圖象的性質,藉助直觀圖象的性質而得到二次函式的性質。花費了一番周折,說明去掉這個中介,直接讓學生從單調性來接受二次函式性質是困難的。

  真正的形成往往來源於真實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學生的潛力與智慧才會充分表現,學生也才會表現真實的思維和真實的自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一切教學都要圍繞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做文章,真正讓學生理解、掌握真實的知識和真正的知識。

  首先,要設計適合學生探究的素材。教材對二次函式的性質是從增減來描述的,我們認為這種對性質的表述是教條化的,對這種學術、文字狀態的知識,學生不容易接受。當然教材強調所呈現內容的邏輯性、嚴密性與科學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識才是最好的。如果牽強的引出來,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探究教學的過程就是實現學術形態的知識轉化為教育形態知識的過程。探究教學是追求教學過程的探究和探究過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這樣探究才是有價值的,真知才會有生長性。要表現過程的真實與自然,從建構主義的觀點出發,就是要尊重學生各自的經驗與思維方式、習慣。結論是一致的,但過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師要善於恰倒好處地優化提煉學生的結論。追求自然,就要適當放開學生的手、口、腦,例如本文中的“走向”問題,“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講授注入式,我們就聽不到學生真實的聲音了。

  最後,教師在學生探究真知之旅上應是一個促進者、協作者、組織者。要做善於點燃學生探究慾望和智慧火把的人,要善於讓學生說教師要說的話,做教師想做的事,這就是一個成功的促進者。數學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共同成長與發展的過程。真正的知識不全是由教材和教師講授的途徑獲取的,其實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如本課例中的“走向”問題,“同向變化”等,這為函式性質的得出做了很好的鋪墊。要徹底拋棄“唯書論”“唯師論”,與學生一起去探究協作,尋覓適合學生自己的真知才是最有效的教學。要開展成功的探究,教師要科學設定問題情景或問題素材,使探究的問題具有層次性和探究性,適時、適勢、適度地用教學機智調控課堂。例如本課中,學生老是得不出二次函式性質的內容,其中引導的過程就是充滿機智的過程。在教學設計中,要預設多種意外和可能,這樣探究真知的過程就會艱辛並順利展開。這才是一個成功的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