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必修二說課稿

  寫說課稿需要強大的專業能力。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元素週期表》。

  一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週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內容。

  本章以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為框架,先介紹元素週期表,再通過一些事實和實驗歸納元素週期律。

  本節從化學史引入,直接呈現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在學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以週期表的縱向結構為線索,以鹼金屬和鹵族元素為代表,通過比較原子結構***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的異同,突出最外層電子數的相同;並通過實驗和事實來呈現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幫助學生認識元素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提出元素性質與原子核的關係,並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關知識。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根據《新課標》,本節內容要求達到“能結合有關資料和實驗事實認識元素週期律,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結合《新課標》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關原子結構知識的基礎上,瞭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③.通過有關資料和實驗事實,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關係。知道核素的涵義;認識原子結構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學性質上表現出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查詢元素週期表發現史,學會運用查閱資料獲取資訊。

  ②.培養學生通過分析和處理資料得出結論,形成概念,發現規律的思維方法。

  ③.在元素週期表教學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④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在元素週期表的教學中,通過探究規律,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②.設計多種交流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難點

  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元素週期表在初中化學中已有簡單介紹,學生已經知道了元素週期表的大體結構,並會用元素週期表查詢常見元素的相關知識,但對元素與原子結構的關係還沒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節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學生能夠從原子結構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元素週期表的實質,為學習元素週期律打下基礎。綜合上述原因,本節的重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

  ***1***.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

  ***2***.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係。

  教學難點:

  ***1***.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

  ***2***.元素週期律的涵義和實質,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4.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有關實驗試劑和儀器

  二.說教法

  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促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從化學史引入新課,設計一些問題,如同學們你們知道門捷列夫嗎?他的偉大成就是什麼?門捷列夫開始是按照什麼原則來排列元素的?現在的週期表編排的依據是什麼?哪種依據更科學?設計這些問題主要是創設問題的意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閱讀、培養學生的自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分析圖表、巧得規律。

  課本在本節內容中設計了許多圖表,列舉了一些資料,這些資源可引導學生進行推理,如P5的科學探究完全可讓學生通過回憶初中所學知識和查閱元素週期表中的有關資訊進行填表,從而找出資訊中隱藏的規律,得出鹼金屬元素中相似性和差異性,再者P7鹼金屬的主要性質,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推知結構決定化學性質,同時也影響物質的物理性質。

  ***3***精心設疑、實驗探究。

  ①.改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讓學生多參與實驗,一來培養興趣,二來增強動手能力. ②.加強實驗的改進與對比。如課本介紹鈉與氧氣時用的是坩堝,可以用石棉網嗎?這兩種方法都做些一下,比較其中的優劣。如課本介紹鈉與水反應時,用的是燒杯,可用水槽,再用投影,以利於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效果會更佳。

  ③.科學探究,誘思創新。科學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瞭解科學探究的方法。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不要給學生規定框框,不要束縛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學會通過實踐來解決問題,又從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如將氧氣、水與金屬鈉和鉀的實驗改為探究實驗。設計問題的情景,展示獲取知識的過程,按“提出假設→討論→思考→給出事實→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模式進行教學,從而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的探索知識。

  三.說學法

  本節課我在探究ⅠA族元素原子結構與性質時,讓學生學會運用對比、歸納的方法去研究問題。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相互合作、學會觀察,善於動腦、主動探究、勇於創新,指導他們學會運用準確的化學語言描述實驗過程,同時增強學生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的規律。

  四.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

  展示一張元素週期表,播放有關門捷列夫的錄影,提出問題。

  門捷列夫的偉大成就是什麼?門捷列夫開始是按照什麼原則來排列元素的?現在的週期表編排的依據是什麼?哪種依據更科學?

  ***2***元素週期表。

  [過渡]我們按照元素在週期表中的順序給元素編號,得到原子序數。可見原子序數與原子結構間存在什麼關係?***結合1~18號元素原子結構***

  [過渡]下面我們再來討論這張元素週期表。

  [學生觀察]元素週期表中有多少橫行、縱行?

  [教師]元素週期表有7個橫行,每一橫行稱為一個週期,18個縱行,除了8、9、10三個縱行稱為Ⅷ外,其餘的每一個縱行稱為一族。

  [提問]共多少族?***16***

  [提問]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個橫行即同一個週期的依據是什麼?

  [學生]依據為具有相同電子層數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排列在一個橫行裡。? [提問]週期序數與什麼有關?

  [學生]週期序數等於該週期元素具有的電子層數。 [教師]如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板書]週期序數=電子層數 [學生看元素週期表]

  [教師]元素週期表中,我們把1、2、3週期稱為短週期,4、5、6週期稱為長週期,第7週期稱為不完全週期,因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發現。

  包括氫和氦,第7週期尚未填滿外,每一週期的元素都是從最外層電子數為1的鹼金屬開始,逐步過渡到最外層電子數為7的鹵素,最後以最外層電子數為8的稀有氣體結束。

  需作說明的是:第6週期中,57號元素鑭***La***到71號元素鎦***Lu***,共15種元素,它們原子的電子層結構和性質十分相似,總稱鑭系元素。第7週期中,89號元素錒***Ac***到103號元素鐒***Lr***,共15種元素,它們原子的電子層結構和性質也十分相似,總稱錒系元素。為了使表的結構緊湊,將全體鑭系元素和錒系元素分別按週期各放在同一個格內,並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把它們分兩行另列在表的下方。在錒系元素中92號元素鈾***U***以後的各種元素,多數是人工進行核反應制得的元素,這些元素又叫做超鈾元素。

  元素週期表上列出來的元素共有112種,而事實上現在發現的元素還有:114號、116號、118號元素。

  [學生活動,教師板書]

  [教師]羅馬數字Ⅰ、Ⅱ、Ⅲ等表示什麼意思? [學生]族序數。[教師]A、B又分別表示什麼呢? [學生]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教師]什麼是主族?什麼是副族?

  [學生]由短週期元素和長週期元素共同構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長週期元素構成的族,叫做副族。

  [總結]最後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元素週期表的結構:三短三長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3***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 我們把ⅠA 稱為鹼金屬族,我們為什麼要把他們編在一個族呢?請同學們觀察鹼金屬

  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鹼金屬原子結構的共同之處。

  [思考]我們知道物質的性質主要取決於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從鹼金屬原子的結構可推知其化學性質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學生] 由於元素化學性質與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密切相關,鹼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上都只有一個電子,因此它們應該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由此可推知它們也應該像鹼金屬的代表物鈉一樣,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一個電子,形成+1價的陽離子,並能與氧氣等非金屬元素及水發學生化學反應。

  [教師]實驗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討同一族元素的性質。

  [實驗1]將一干燥的坩堝加熱,同時取一小塊鉀,擦乾表面的煤油後,迅速的投入到熱坩堝中,觀察現象。同鈉與氧氣的反應比較。

  [教師]觀察鉀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預測金屬鉀的性質,並與鈉的性質進行比較。

  [學生]鉀元素位於元素週期表中第四周期,ⅠA族,與鈉元素處於同一主族,並且,它應該比金屬鈉更容易失去電子,如果與水反應,應該更劇烈。

  設計意圖: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探究,產生好奇和疑惑,議論紛紛且探究熱情高漲。通過實驗、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同時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實驗步驟]分別向兩隻培養皿中加水至其體積的1/2,然後分別加入綠豆大小的一塊金屬鉀和金屬鈉,用表面皿蓋在培養皿口上,注意觀察反應的劇烈程度,記錄所發生的現象。待冷卻後,分別向兩隻培養皿中加入2~3滴酚酞,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動手實驗,記錄現象。

  [思考與交流]根據實驗討論鈉與鉀的性質有什麼相似性和不同。你認為元素的性質與他們的原子結構有關係嗎?

  [學生]有關係。同一主族元素化學性質相似。且還原性增加

  [教師]由上表可見,鹼金屬在物理性質上也表現出一些相似性和規律性。

  總結1.我們瞭解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2.通過討論週期中第一主族***鹼金屬***的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係,大家應該,原子的結構與元素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存在必然的聯絡。我們可以說結構決定性質,究竟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從結構能不能推導了元素的性質?我們將在下節鹵族元素學習中驗證一下。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設計中,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我沒有過分強調,而側重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學會分享與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將使他們受益無窮,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性和學生實驗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不同型別的學生會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只要堅持,我想差距會縮小的。

  各位評委、專家: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六 板書設計

  ***二***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乙醇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第三節《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中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根據新課程標準必修中對官能團的學習有所體現但沒有強化,學生主要學的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一些重要有機物的知識。乙醇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烴的衍生物,從它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出發,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瞭解有機物的一般知識,使學生掌握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規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併為《有機化學基礎》***選修5***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材地位與作用

  乙醇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乙醇比較熟悉,且在初中已經在九年級上冊《燃料及其利用》一章節中已經初步接觸到乙醇。以乙醇作為學生學習烴的衍生物的第一種烴類衍生物,知識起點低,學生容易接受,並且是在學習了烴類及其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乙醇,學生可以輕鬆的從乙醇的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結構,再由結構認識乙醇的性質。並且乙醇是聯絡烴和烴的衍生物的性質的關鍵,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習其他衍生物的性質具有指導性作用,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本節是由學習烴類有機物過渡到烴的衍生物的重要階段,將《生活中兩種最常見有機物》安排在這裡《有機化合物》第三節,乙醇的教學不僅在整個單元的知識網路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同時也在整個高中有機化合物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乙醇的組成、結構及主要性質。加深認識乙醇在生產生活中的

  重要用途。

  過程與方法:從乙醇組成-結構-性質出發,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的學習模式;通

  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描述、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分

  析歸納,概括總結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實驗探究中,學生親歷體驗實驗的探究的過程,體驗探究

  中的困惑,頓悟、喜悅。激發學生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逐步

  形成將所學的知識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在質疑、反思中提

  升內在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作風和求實進取的優良品質。

  三、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乙醇的分子結構;乙醇的取代反應與氧化反應。

  教學難點:使學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並能從性質推測分子結構,同

  時通過分子結構指導認識乙醇的相關性質。

  四、說學情:

  1、在初中化學《燃料及其應用》學生已經學習了化石燃料以及乙醇的一些基礎知識,對乙醇有了簡單的認識和了解,但是沒有從組成和結構角度認識其性質、存在和用途。

  2、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剛剛學完了甲烷、乙烯、苯的結構與性質,學生已經知道了烴類化合物以及同分異構現象等知識,初步學會判斷同分異構體並瞭解有機物的成鍵特徵,為本節課乙醇結構式探究打下了知識基礎。

  3、已經做過金屬鈉與水的反應實驗,清楚鈉的儲存方式、正確取用方法,並有一定的分析實驗原理的經驗,為本節課實驗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

  五、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新理念。因此在教法上,我採用以“假想-探索-驗證”這樣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為主,配合講授法、實驗討論法、問題解決法以及多媒體助學法等教學方法為輔進行本節課的教學。

  六、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通過聽課,實驗探究法、對比與類比法、假設歸納法等方法學習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七、說教學過程

  1、導課:通過梳理物理性質初步認識乙醇。

  2、重難點突破:

  ①假想乙醇分子的可能結構。

  ②實驗探究,推測正確的分子結構。其中重點乙醇分子中羥基,並讓學生掌握烴的衍生物及官能團的概念。

  ③以結構為指導學習乙醇的化學性質,突出乙醇的還原性。同時讓學生自主體會乙醇的重要用途。

  3、課堂練習:通過練習題整理回顧所學知識,強化重難點內容。

  八、板書設計

  3.1乙醇

  一、物理性質:

  二、組成及結構

  HH

  HHHOH

  三、化學性質 1、乙醇與鈉的反應: 2、乙醇在空氣中燃燒: 3、乙醇催化氧化:

  ***三***

  各位專家,下午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社高中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元素週期律》***第二課時***。下面我從六個方面說一說這節課的整體設計。

  一、 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週期律是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工具。在學生已經學習Na、Mg、Al、Fe、Cu等金屬元素的單質及化合物的性質,初步瞭解了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係,歸納總結出元素週期律,是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規律的。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對元素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引導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關注元素性質間的聯絡與區別,對他們今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學習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材的重點

  教學重點:

  ***1***元素週期律的涵義和實質。

  ***2***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教學難點:

  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3、 教學目標

  l知識和技能:

  1、使學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元素主要化合價的週期性 變化。

  2、認識元素性質週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週期性排布的結果,從而理解 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l過程與方法 :

  1、通過元素週期律的初探,使學生學會利用圖表分析處理資料和培養他們歸納的科學方法。

  2、體驗科學推測,實驗探究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

  1、在元素週期律的歸納過程中,重視發現意識、讓學生在發現中尋找結論,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結合元素週期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量變到質變以及客觀事物相互聯絡的規律

  4、教具準備

  教學媒體、課件;有關實驗試劑和儀器

  二、 說教法

  課前發放預習學案,讓學生在課下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畫圖表,然後在課堂展示。引導學生運用圖表來分析總結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元素主要化合價的週期性變化規律。通過發揮圖表作用和學生的合作交流,以達到難點的突破。 為了讓學生理解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係,提出元素得失電子能力的探究,採用理論推理假設,試驗驗證的方法突破。

  三、 說學法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教學生不僅學會,更需要教學生會學”要使學生隨老師的設問,觀看多媒體課件,自學教材,分組討論,組間評價,主動思考,歸納總結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