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

  鑑賞古典詩歌的前提是讀懂,即能準確解釋詩句,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內容。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 古典詩歌的鑑賞途徑和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古典詩歌的鑑賞途徑

  一、瞭解古典詩歌的類別

  1.寫景抒情類。或借景表達美好志向,或體現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質,或抒發對人生世事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對秋江景物的描寫,抒發了志不得伸的感情。

  2.懷古詠志類。或緬懷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苦悶,或抒發對國家時局的憂慮。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描繪赤壁古戰場的雄奇壯麗,表達對古代英雄的讚美和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

  3.送別詩。或表達依依惜別、曠達勸慰之情,或敘寫別後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寫的是情人間眷戀纏綿之情。

  4.思鄉詩。如張籍的《秋思》借重新開啟信封的細節,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牽掛。

  5.山水田園類。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繪田園景象,表達歸隱的閒適生活。

  6.邊塞征戰類。或表達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嚮往。如曹植的《白馬篇》。

  另外,還有愛國詩、愛情詩、詠物詩、閨怨詩、哲理詩等。瞭解詩歌的題材,有助於把握詩歌的主旨,便於分析詩歌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真實、廣泛、深刻。

  二、知人論世

  理解詩歌作品,一定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境遇、思想。如李白曾被流放夜郎,途經白帝城時,遇赦返回江陵。《早發白帝城》就是借寫景來表達詩人獲赦時喜悅歡快的思想感情的。又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親歷安史之亂,漂泊流離,生活困頓;目睹人民的痛苦,傷時感世,憂國憂民。《登高》《兵車行》等詩就反映了這些現象。

  三、抓標題,讀註釋

  標題是內容和主旨的體現,讀標題往往能抓住詩歌的關鍵內容,瞭解詩歌豐富的內涵,把握詩人的感情脈絡。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透露出全詩的感情基調。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知是寫朋友間的離別。認真品味《臨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題目,便能明白孟浩然寫此詩是希望得到張丞相引薦,出仕為官。註釋往往是命題人所給的答題暗示,萬萬不可忽視。

  四、準確理解關鍵詞語和特殊的語法現象

  有些詩句中有一兩個詞語起著關鍵作用,弄清楚對句子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中的“坐”是理解整個詩句的關鍵,應解釋為“因為”。

  受字數、平仄、押韻、對仗等格律限制,古典詩歌語句上有些特殊的語法現象,常見的有詞類活用、省略、倒裝和互文等,要能夠識別解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是使動用法。“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的正常語序為:“神遊***於***故國,應笑我多情。”“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兩句詩應理解為:將軍和壯士經歷多年的苦戰,有的壯烈犧牲,有的光榮凱旋。

  五、抓住詩眼,體味感情

  所謂“詩眼”,即能夠傳達詩歌主旨的關鍵詞、議論抒情的關鍵句。通過它,就能瞭解詩歌的內容,領會詩人的感情。如陸游的《示兒》詩中的“悲”字就是“詩眼”,它澆鑄著詩人的複雜感情:對侵略者的仇恨,對投降派的憤慨,對未能親眼看到祖國統一的悲嘆。

  古典詩歌的鑑賞方法

  一、瞭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

  瞭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與詩詞有關的時代變化、國家動盪、重大事件、政策風尚等。如《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杜甫因處“安史之亂”時期避亂之時,途經丞相祠堂,特往祭拜。

  因此,詩中頌讚之情,悼惜之意可見,隱隱濟世之心可感。再如《浪淘沙》***李煜***:“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南唐後主李煜將江山玩掉了,現已成為北宋的階下囚。因此,追想先前的榮華富貴,對比如今寒意不耐的淒涼處境,大有天上人間之感。“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只是真性抒寫,可見後主本性難移。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可謂感傷之極。這也是至情之語,難怪賺取古今多少淚水!以上兩首詩詞,如果沒有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就很難真正理解作者所抒寫的思想情感。

  當然,作者寫詩往往有著特定的寫作背景,這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特定處境和心態與對方的特定處境和心態。這些也是鑑賞詩詞要了解的。如《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孟浩然***:“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這是孟浩然科場失敗後所寫的。再如《寄韓潮州愈》***賈島***:“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隔嶺篇章來華嶽,出關書信過瀧流。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一夕瘴煙風捲盡,月明初上浪西樓。”這是韓愈被流放到潮州後常與他一起“推敲”論詩的好友賈島寄詩言情的。作者自己寫詩時的特定處境和心態與寄詩的對方的特定處境和心態,如果我們不能很好了解,那麼也就很難領會孟浩然的孤愁和“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的傾訴,也就很難領會賈島“一夕瘴煙風捲盡,月明初上浪西樓。”的祝願和期望。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

  作家的獨特思想和創作風格必然體現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是詩詞鑑賞的要點。平時對一些重要作家要有所瞭解。如:屈原、“曹操”、陶淵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蘇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謙、龔自珍、鄭燮等等。下面舉幾首詩來談一談。首先讓我們來看曹操的詩。《龜雖壽》***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曹操北征烏桓凱旋而歸的途中所寫的組詩《步出廈門行》之一首。聯絡作者生平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恐怕就不能只理解為:壽命長短在天,可保養身體,心情舒暢,也可使人長壽。想想看,曹操豈會是專於養生的道人!再來聯絡一下以上的詩句,我們就可以知道,原來曹操是在張揚人的能動性:千里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功業,這樣便可延長自己的生命。再看《悲秋》***杜甫***:“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聯絡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便不難理解,杜甫是多麼渴望清除“安史”叛軍,恢復失地,使江山歸整啊!天寶十五載,杜甫挺身赴朝廷,獨轉陷賊中,因而懷念起鄜州的妻子。於是寫下《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始幹。” 管世銘雲:“‘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伉儷之情也。”聯絡杜甫生平思想特點和詩歌創作的風格,可知本詩決非“婉約”之屬。客中愁苦,長安苦衷,盡寓於此。如果再聯絡“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便可以明白“何時倚虛幌,雙照淚始幹。” 又何嘗不包含著“長夜沾溼何由徹”的期盼和對家家能得以團圓的祝願呢?再看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乍一看,本詩似乎抒寫了一種狂放之情。可這又有悖於王維生平思想特點和詩歌創作的風格。仔細閱讀,便可知道,原來詩人以裴迪比作春秋“楚狂”***《論語》***接輿,而把自己比為五柳先生陶淵明。再聯絡上面寫景,可以知道,原來本詩通篇扣“閒居”,與“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正屬一格。王夫之評此詩曰:“以高潔寫清幽,故勝。”

  當然,作家的思想和藝術風格常常是多樣統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時,一定要注意其複雜性和多樣性。李白的《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詩人登高追懷謝眺,頓感雖與古人比肩而知己者卻甚少。這就是李白的孤高。再看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這裡哪有什麼孤高?哪有什麼飄逸?只有仁愛和質樸!陶淵明的詩恬淡自然,但也有“金剛怒目”式的詩篇。

  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並進而領悟詩詞意境。

  這一點應是鑑賞古典詩詞的基本方法,也是鑑賞古典詩詞的基本能力。我們來看看柳宗元的一首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柳宗元等因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運動而被貶各州,因作此詩以寄情。廖文炳雲:此子厚登城樓懷四人而作。首言登樓遠望,海闊連天,愁思與之瀰漫,不可紀極也。三、四句唯“驚風”,故云“亂颭”,唯細雨,故云“斜侵”,有風雨蕭條,觸物興懷意。至“嶺樹重遮”、“江流曲轉”,益重相思之感矣。

  當時“共來百越”,意謂易於相見,今反音問疏隔,將何以慰所思哉?***《唐詩鼓吹註解》***屈復雲:“嶺樹”遮目,望不可見;“江曲”九回,斷腸無已時也。***《唐詩成法》***吳喬雲:中四句皆寓比意。“驚風密雨”喻小人,“芙蓉薜荔”喻君子,“亂颭、“斜侵”則傾倒中傷之狀,“嶺樹”喻君之遠,“江流”句喻臣心之苦。皆逐臣憂思煩亂之詞。***轉引《義門讀書記》***紀昀雲:一起意境闊遠,倒攝四州,有神無跡。通篇情景俱包得起。三、四賦中之比,不露痕跡,舊說謂偕寓感撼危疑之意,好不著相。***《瀛奎律髓刊誤》***以上都是通過對詞句的品味,把握意象,領悟詩詞意境的。這正是古人鑑賞詩詞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范仲淹有這樣的詞句:“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蘇幕遮》***這裡“雲”是“碧雲”,“葉” 是“黃葉”,“煙” 是“寒煙”。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連波”將這些意象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圖,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涼。正是這種寒涼的意境引發詞人觸景生情,隨視線想到 “更在斜陽外”的 “芳草”,即故鄉親人所居之處。遙不可見,多麼無情!這正是“鄉魂”“旅思”的多情處。這裡,隨詞人視線的轉移和心理空間的變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

  另外,比喻性的意象和象徵性的意象在詩詞中也屢見不鮮,需要加以注意和區別。如王安石的《孤桐》:“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溫,願斫五琴絃。”詩不是單純地狀物,而是託物言志。“孤桐”的意象象徵著王安石知難而進和敢於獻身的改革精神。這樣,“明時思解溫,願斫五琴絃”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好,我們來讀一讀杜甫的《旅夜抒懷》:“細草微風岸,桅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首聯寫獨身客舟的孤寂。頷聯寫景開闊,聯絡尾聯,我們可以知道景象的廣大莫及可以顯示自比沙鷗之微渺。再聯絡頸聯議論句,就能夠感悟到詩歌中抒發的旅夜自傷漂泊的情感。再看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是山水詩人,卻並非甘於隱逸之人。本詩從雄闊景象入手,順而說身處聖明之世,閒居而無所作為,實為恥辱。可雖有報國之志,無奈無人提攜,面對為官之人,只能徒增羨慕而已。顯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張丞相的援引。

  如若不明白“舟楫”、“ 垂釣”、“羨魚”等真正的用意,這首詩便很難讀懂。再看《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蔟。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竟逐。嘆門外摟頭,悲恨相繼。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首詞意在借古諷今,“商女”借指一味追求奢華享樂的朝中權臣。不明白這一點,這首詞也很難讀懂。同樣李商隱的《隋宮》也是借古諷今:“紫泉宮殿瑣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熒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