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文學習文章的開頭藝術

  古人說,好的文章要有“鳳頭豹尾”,就是說結尾應斬截有力,開頭則要寫得多姿多彩,像鳳凰的頭那樣漂亮。還有人說:“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這些都說明了開頭的重要。那麼,什麼樣的開頭才是好的呢?其實,文無定法,文章的開頭並沒有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壞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否為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服務,能否吸引讀者讀下去。選人中學課本的古文,都是素有定評的名家名篇,它們開頭的藝術方法,尤其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一、開門見山,一錘定音。梁啟超認為,“文章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因此,他主張“作文最好將要點一起首便提出”。比如李斯的《諫逐客書》,開頭便提出“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單刀直入,入手擒題。他旗幟鮮明地告訴他的讀者——秦王,他的這封信,就是要反對“逐客”之議而言“逐客”之“過”。下文或舉例或類比或辯駁,都是要證明這一觀點。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文章的論證。
  
  二、起句發問,激起興趣。起句發問,用“設疑”的方式引出所言之事以抓住讀者,激發其“解疑”的興趣,也不失為一種開頭藝術。如選自《呂氏春秋》的《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文章以設問開頭,以自答的形式指出並不是先王的“法”不好,而是先王的“法”不足以讓後代人取法。既“賢”卻又“不可得而為法”,不能不使人生“疑”,這樣就形成了懸念,能引發人們“解疑”的興趣。而讀完全篇,疑雲也便自然消散。
  
  三、傾吐心聲,袒露胸臆。情感,既是寫作的原動力,也是文學藝術的源泉。“文章有情,情生至文。”運用“傾吐感情法”,開篇就袒露胸臆,傾吐至情,能收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如林覺民《與妻書》的開頭:“意映卿卿如晤:今吾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餘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作者“生人作死別”,忍悲作書,故一開篇便傾吐心聲,袒露胸臆。至情言語,纏綿悽惻,真是字字血,聲聲淚,令人感懷,不忍卒讀。
  
  四、突兀壁立,先聲奪人。這是指文章的開頭文勢突兀,雄健有力,高屋建瓴,令人矚目。這種先聲奪人的開篇,能給人以獨特的感受。如杜牧的《阿旁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十二字的開頭,短促有力,概括了六國滅亡、秦統一天下的歷史過程,也點明瞭秦統一天下後的驕奢。不僅內容豐富、意義深邃,而且簡潔有力,氣勢磅礴,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又如韓愈的《送董邵南序》的開頭,“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起得突然、奇特,一開篇就點明瞭董邵南的去向,而著一“古”字則隱示了樂毅、荊軻、高漸離等人,用他們的仁義忠信來反襯當時藩鎮圖謀不軌的狼子野心。
  
  五、引用開篇,精闢警策。引用先賢名言開篇,具有權威性,更令人信服。如賈誼的《論積貯疏》:“管子曰:‘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廉恥。’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文章開篇處引用管子的名言立論,正面強調積貯的重要性,精闢警策。在此基礎上,下文再從反面說明積貯不足就不能進行有效統治的道理,正反對比,使觀點更鮮明。
  
  六、比喻入題,喻巧理至。運用比喻開頭,文章生動形象,別開生面。如《***孟子***二章》的開頭:“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文章開篇就用魚與熊掌的比喻,來說明“生”與“義”的關係,從而引出應“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七、開篇記事,款款展開。敘事、記敘類文章,多由記事開篇,然後徐徐展開。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又如蘇東坡《前赤壁賦》的開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