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基礎差怎麼學

  高三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連線著高中和大學,怎麼學好高三語文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高三語文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零基礎高三語文學習方法

  一、端正態度

  儘管誰都知道語文很重要,但就現實來看,真正努力學語文的同學並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緣於同學中普遍存在的二種錯誤認識。

  1、認為語文拉分不大。

  這些同學似乎很精明,常拿語文和數理化比較,認為語文的拉分遠比不上理科。他們看到語文成績最落後的也能考七八十分,最優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最高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許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懸殊。

  這種比較從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實上經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沒有看到另一面。因為真正稱得上拉分的應該是總體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學之間的比較,看他們是否因為某一門功課的緣故而使總成績受到了影響,這兩位學生應該是具有可比性的。

  如果兩位學生總體水平不在一個檔次,也就不具備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說,我們看拉分,不應侷限於個別與特殊,應著眼於整體與普遍,就全體看,在高考中,因為某一門理科而損失幾十分的同學並不比因為語文而損失幾十分的同學多。

  每年高考,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語文只考八十來分,也會有一批學生語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間的較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門理科的較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這點大家可以通過去看前幾屆的畢業生的高考成績而得到證明。

  2、認為語文提高不快。

  語文的“廣”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喪失了學習的信心,認為語文要提高比什麼都難。語文的學習好比在一湖水裡放鹽,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嘗不到鹹;不像有的功課的學習,好比在一碗菜裡放味精,放一點點就感覺很鮮。

  然而,鹽放幾天也許感覺不到,放一個月甚至幾個月是一定可以感覺到的。語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確立一個怎樣的時間範圍。如果確定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課的;如果確定為一個月或者一學期,那就絕對不比其他功課慢。

  態度決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語文學習的態度,確立了語文學習的信心,下面的學習方法才能對你發揮作用。

  二、積累知識

  語文經過了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它的廣是任何一門功課都比不上的,語文的高考又涉及了語文知識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個標點,其間還涉及到古文現代文散文科技說明文社科類論文古詩詞等的閱讀水平的考核,沒有一樣可以輕忽,沒有一樣可以輕易掌握,都需要下大功夫,這就要求我們在高三的語文學習中尤其要注意平時的點滴積累。

  這積累的內容可分兩個方面,要求每位同學準備好兩個本子。

  1、基礎知識的積累。

  在高三階段,需準備好一本基礎知識的摘錄本。在平時做練習時,或在聽老師講課時,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語音、詞語、成語、近義詞區別法、標點用法、病句識別法等都隨時記錄,且時常翻閱,熟記於心,這方法如能堅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選擇題的得分。

  2、寫作材料的積累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佔60分,是所有功課中的所有題目裡佔分最多的一道題。我們對這道題絕不能順其自然、聽天由命,一定要積極採取主動,平時做個有心人。所以,要準備好一本材料摘錄本,平時閱讀時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錄。

  那麼,什麼樣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一般說來,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視的細節,但這些例子都必須是能給我們啟發的,能震撼我們心靈的。它的內涵越開放越好,應“橫看成嶺側成峰”,能以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做人的道理,這樣,我們在寫作時,碰上不同的話題卻可用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論述時,圍繞這材料的和話題吻合的那一側面展開論述便可。

  在積累材料時還要注意你的材料的多樣性,應避免同一主題同一型別的,應儘可能地涉及不同領域,涉及古今中外,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還要注意它的新穎、別緻,儘可能做到“人無我有”。當這樣的材料準備到百個左右,高考時無論它要我們寫什麼作文,基本上都不會無話可說,無例可舉。

  三、精練試題

  以前曾有雜誌登了這樣一則資訊,說有某位權威人士拿語文高考試卷在四類人中同時進行了測試,這四類人是:雜誌編輯、主攻中文的大學教授、高二語文老師、高三學生。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成績最好的是高三學生。難道真地是大學教授、雜誌編輯的實際語文水平比不上高三學生?我想未必。其主要原因是高三學生正經歷著題海戰術,熟能生巧了,而編輯和教授們沒有練過。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題海戰術這方法雖有點土,卻是不得不用的。

  否則,即使你有很高的語文水平也未必考得好,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大學教授、雜誌編輯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當然,練也不是盲目地大量地練,必須精挑細選,這方面的任務主要在我們老師,我們會挑選出一些合適的試題給我們學生做。作為學生,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多練練自己的薄弱環節,已經掌握的就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了。

  四、求同思維

  想是語文的獨特之處,尤其適用於思考一些語文選擇題時。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模糊性的藝術,它不是那麼明晰和唯一。經歷過語文題海戰術的人都感覺到,有太多太多的選擇題你是可以得出與所謂標準答案不一樣的答案的。

  五、堅持閱讀

  在高三階段,萬不可以學習緊張為理由而放棄閱讀。你放棄了閱讀,也就放棄了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知識大多是從閱讀中獲得,沒了閱讀,你的語文就成了一潭死水,而且是一潭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漸減少變質的死水,那結果一定是語文學習的失敗,你的語文最終成了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高三語文學習的誤區

  誤區一:棄“芝麻”,得“西瓜”

  有的學生認為,語文能力是長期積累、感悟所形成的,非一朝一夕所能提高。在他們的眼裡,語文簡直就是“芝麻”,而其他容易抓分的科目就是“西瓜”。與其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提升幅度不大的語文,不如把時間與精力分配給容易得高分的其他學科。

  誤區二:不知己,無計劃

  進入高三語文複習前,學生一定要花時間充分了解自身語文學習和語文功底的現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全面準確地瞭解自己,才不至於盲目跟隨老師的複習計劃轉,不至於盲目悲觀或樂觀。準確瞭解自己是制定科學複習語文計劃的前提。瞭解自己語文學習狀況和語文功底現狀,就是了解自己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語文閱讀能力、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寫作能力等狀況。

  誤區三:寧信書,不信師

  一方面,學生面對浩如煙海的語文知識茫然無措,希望有人給予他們點石成金的指頭;而另一方面,學生面對老師課堂上枯燥乏味的講解又萎靡不振,希望趕快逃離這寡味的課堂。好像老師的講解、安排的訓練似曾相識、於己無益,而實際答起試卷來,卻又是處處似是而非,無從下手。與其聽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不如自己翻看複習資料來得實惠,於是大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你講你的課,我看我的書”,出現了“寧信書,不信師”的現象。

  誤區四:重積累,輕思維

  考前語文複習的主要任務,一是再現、鞏固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知識體系,達到熟練程度,在考試中能夠迅速、準確地按要求答題;二是通過閱讀、分析、綜合、概括、表達訓練,培養和提高閱讀各類文章的能力,實現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的遷移,提高語文考試中閱讀文章必須具備的感悟力、理解力、表達能力:三是通過平常的各類文體的寫作訓練,提高審題、組材、謀篇立意、表情達意的能力,寫出較高水準的考場作文。很多學生明白語文複習的重要性,但是過於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忽略了思維能力的訓練,把大量時間精力投放到機械記憶一般知識上面,導致經過一段時間的複習。還是未能形成語文知識體系,語文能力也未能有明顯的提高。

  誤區五:重分數,輕分析

  有些學生很重視考試的分數,分數高就情緒激動得甚至忘乎所以,以為下個階段可以放鬆複習了:分數低就情緒低落,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難以學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