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文化常識彙總

  高中學生在學習語文必修課本內容時,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識。下面小編為高中生整理語文必修課本文化常識,請認真複習!

  高中語文必修1課本文化常識

  1.選自《左傳·僖公十年》。《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間的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燭之武,鄭國大夫。《左傳》:《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代學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代地理、曆法時令、古代代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晉範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左傳》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代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補充並豐富了《春秋》的內容,大大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

  2.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還真不是西方獨有的,我們周朝就開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就是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總體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應名號也就高了。

  3.子:古代對男子尊稱。

  4.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國君、諸侯別稱:比如春秋後期燕國通過兼併,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稱呼還是燕侯。但是春秋後期周天子沒什麼地位,後期禮器樂崩,就是各諸侯禮儀、用的器物、奏的音樂都比較混亂,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稱呼也就混亂了。

  到春秋後期,稱呼大國國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稱呼。

  還有比如吳王夫差、楚莊王等,就是因為這些當時認為是蠻夷部落,周天子沒有分封,自稱為王的。戰國後期,大部分諸侯都自立為王,這個王不同於春秋時期的王。

  有些時候稱侯的,就是說他是諸侯的意思。比如晉國是公,稱侯的就是說他是諸侯。楚國沒被封,叫王也不合適,經常就其他國家拜訪就稱呼 楚侯。

  5.執事:辦事的官員,文中可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6.《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縱橫家的實戰演習手冊。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本書亦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7祖:臨行記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8古時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變音的變調、聲調悲涼

  9.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10.箕踞:坐在地上,兩腳張開,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11.《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縣***今江蘇宿遷***人。起兵反秦後於劉邦爭天下,交戰五年,終於失敗自殺。節選的這部分主要敘述項羽進入函谷關滯後於劉邦的一場鬥爭。鴻門,地名,在新豐***今陝西臨潼東***。

  12.參乘shèng,亦作驂乘古時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的人。乘:四匹馬拉的車。

  13.竊: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稱

  高中語文必修2課本文化常識

  1.《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後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頭髮紮成丫髻,叫總角,後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3.“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

  4.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 木蘭詩 》

  5.建安:漢獻帝年號。

  6.箜篌:古代的一種絃樂器,23弦或25弦,分臥式、豎式兩種。

  7.妾:舊時婦女謙卑地自稱。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10.初陽歲:冬至之後,立春之前。

  11.初七:支農裡七月七,舊時婦女在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農曆每月的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十九為下九。在漢代,每月十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13.適:出嫁

  14.六合:指結婚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幹,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醜、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適合,叫六合。

  15.青廬:用青布搭成的蓬帳,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

  16.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於現在的19時至21時***。

  17.人定:是亥時***相當於現在的21時至23時***,這裡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18.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裡指代有學識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21.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

  22.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了東漢末年動盪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23.曹魏建立後,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迴圈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裡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

  26.禊,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27.望:農曆每月十五。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朔:農曆每月第一天。

  28.鬥牛: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30.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32.蘇軾 蘇洵 、蘇轍 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33、賦始於戰國,盛行於漢。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34.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