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組合型選擇題解答技巧

  組合型歷史選擇題是多選題的單選化變形,因其便於將歷史知識進行縱向或橫向的綜合考查,故其迷惑性和難度都相對較大,極易造成失誤。如何才能提高此類試題的解答能力呢?今天小編就要與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歷史組合型選擇題的解答技巧。

  如下:

  組合型選擇題是多項選擇題的變形,考查角度有兩種,一是將同一歷史時期或同一歷史事件影響下的知識進行歸類組合,此類題的跨度不大,但分析得深,角度多,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和發散性思維的能力。二是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知識進行歸類,此類題分析程度不深,但時間、空間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學們的歸納和比較能力。

  組合型選擇題是將同一類的事件或現象按一定的關係進行組合。此類選擇題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表述關係的題幹;根據題幹要求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事件或現象,並以數字序號列出;根據這些數字組合成的備選項。有些組合型選擇題還要求將有關事件或現象按照一定的關係時間、區位、邏輯關係等進行排序。此類題考查的容量大,資訊範圍廣,能多角度、多層次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解答組合型選擇題的關鍵是要有準確鞏固的基礎知識,同時由於該題型的邏輯性較強,所以同學們還要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學理論水平。解答此類題的方法主要是篩選法,而篩選法又分為肯定篩選法和否定篩選法。肯定篩選法是先根據試題要求分析各個選項,確定一個正確的選項,這樣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選項的組合,然後一一篩選,最後得出正確答案。否定篩選法又稱排除法,即確定一個或兩個不符合題意的選項,排除包含這些選項的組合,得出正確答案。

  歷史組合型選擇題例題:

  【例1】通過農民戰爭建立的新王朝是

  ①西漢②西晉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題思路】西漢和唐朝分別是通過秦末農民戰爭和隋末農民戰爭建立起來的,而西晉政權是司馬氏取代魏政權建立的,隋朝是外戚楊堅代周稱帝建立的。

  【答案】D

  【點撥】此題主要考查同學們的比較能力,試題難度不大。

  【例2】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

  ①列強以炮艦和廉價商品開啟中國的大門②在對外正當貿易中開始出現貿易逆差③被迫允許外國投資設廠④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題思路】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進行商品輸出,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開啟中國門戶,外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中國對外貿易開始出現逆差,中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而允許外國在華設廠是《馬關條約》的規定。

  【答案】C

  【點撥】此題用排除法做,因為①②③④四個備選點,都分別在三個備選項中出現,因此四個備選點只有一個是錯誤的,所以只要找出錯誤點③,排除包含③的選項,就可得出正確答案。

  【例3】馬克思主義認為英國的圈地運動是一場"農業革命",這是因為圈地運動

  ①在農村中出現了手工工場②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③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④引起了農村階級關係的變化

  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題思路】圈地運動是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情況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農村的擴充套件,即農業的資本主義化,所以圈地運動是在手工工場出現後產生的,因此①是錯誤的。

  【答案】C

  【點撥】主要考查了同學們的理解能力,對圈地運動的影響要全面掌握。本題也可以採用篩選法來做,首先用排除法排除包含①的選項,這樣只剩下B、C兩個選項,這樣只要判斷③是正確的,即可得出答案。

  【例4】以下經濟建設成就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取得的有

  ①大亞灣核電站②鷹廈鐵路③瀋陽第一機床廠④上海寶山鋼鐵公司⑤京九鐵路

  A.①②③⑤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

  【解題思路】此題針對我國各個時期的建設成就進行命題,其中瀋陽第一機床廠、鷹廈鐵路是在一五計劃時期建設的,其餘的是改革開放後的建設成就。

  【答案】C

  【點撥】此題中的③是同學們比較熟悉的,一五計劃時期在東北地區建設了一批重工業專案,所以可以採用排除法。如果有一個備選點在四個選項中都出現,那麼這個點就一定是正確的,在做題時就不需考慮;如果有一個備選點在三個選項中出現,那麼我們就要首先分析該點,如果該點是錯誤的,那麼就可以採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歷史組合型選擇題模擬試題:

  1.清朝康熙帝為了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採取的措施有

  ①設定臺灣府②組織雅克薩反擊戰③設立伊犁④平定三藩之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包括

  ①國內政治鬥爭的焦點是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②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③民主共和、實業救國和馬克思主義傳播成為當時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④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下列有關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工業興起情況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主要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②都由洋務派創辦③有些採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④產生於中國封建經濟瓦解的過程中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

  4.對於臺灣問題,正確的認識是

  ①二戰結束後,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②臺灣問題的出現,是國民黨發動反人民內戰的結果③臺灣問題的本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④國際反華勢力以及"臺獨"勢力是目前妨礙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兩個重要因素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5.20世紀,大國之間靠犧牲他國利益而達成的協議有

  ①《布勒斯特和約》②《九國公約》③《慕尼黑協定》④《雅爾塔協定》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下列地區在歷史上歸屬中央政權管轄的先後順序是

  ①新疆②西藏③廣東④黑龍江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

  【解析】

  1.C此題可以採用排除法,設立伊犁是在平定大小和卓判亂之後的事,所以應排除。

  2.A馬克思主義傳播成為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是在五四運動以後,所以應排除。

  3.B中國近代工業有的是由洋務派創辦的,有的是由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所以②應排除,其它各項表述都是正確的。

  4.B在《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割佔中國的領土包括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並且在日本投降後,臺灣迴歸祖國。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後敗退臺灣,這樣出現了臺灣問題,所以臺灣問題同香港、澳門問題不同,後者是資本主義對華侵略的結果,而臺灣問題一開始就是中國的內政問題,而現在"臺獨"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勾結,阻礙中國統一。所以此題的各選項都是正確的。

  5.D《布勒斯特和約》是蘇俄同德國簽訂的和約,雙方停戰,蘇俄接受了德國提出的苛刻條件,但沒有涉及第三方,所以應排除。《九國公約》是帝國主義共同侵略中國的條約。《雅爾塔協定》是蘇、美、英三國祕密簽訂的,主要是蘇聯在結束歐洲戰爭三個月內對日宣戰,但維持外蒙古現狀,保證蘇聯在中國東北的鐵路、港口等方面的特權。所以這兩個條約都危害了中國的利益。而《慕尼黑協定》是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來滿足德國的要求的。

  6.B此題是一道排序題,即將同一類問題列出,要求考生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列。此類題的跨度一般較大,要求同學們對歷史基礎知識牢固掌握。如本題主要考查我國邊疆歸屬於中央政權的先後,如果同學們在平常學習時對此類問題進行歸納,那麼此題就不難做出。在本題中廣東地區越族地區在秦朝時就歸屬了中央,新疆西域在西漢時歸屬中央,黑龍江黑水靺鞨是在唐朝時歸屬中央的,而西藏地區是在元朝時歸屬中央的。做此題的基本方法是先確定頭尾,然後逐步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