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報關實務課程改革的分析論文

  報關是指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進出境運輸工具負責人、進出境物品所有人或者他們的代理人向海關辦理貨物、物品或運輸工具進出境手續及相關海關事務的過程,包括向海關申報、交驗單據證件,並接受海關的監管和檢查等。報關是履行海關進出境手續的必要環節之一。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職高專報關實務課程改革的分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職高專報關實務課程改革的分析全文如下:
 

  一、引言

  2014年起,報關員資格考試被取消了。在報關員的培養上,許多機構與院校好像一下子失去了目標,而對於高職院校的相關專業在《報關實務》課程教學上似乎也遇到了瓶頸,甚至,有些專業將其從考試課降為考查課。其實,《報關員國家職業標準》早已制定,該標準既是報關行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與海關工作密切相關,明確了報關員職業分類的具體內容,對適用物件、職業等級、基本文化程度和申報條件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因此,高職高專的相關專業可以將報關員國家職業標準在報關實務教學中進行應用,按報關員國家職業標準所要求的職業功能模組來設定和完善教學內容,以其設定的職業標準來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報關員的職業資格。《標準》中對報關員職業分為:助理報關師、報關師和高階報關師三個級別,分別對學歷、工作年限等進行了詳實的規定,為此,高職高專學生在將來就業時能勝任的是助理報關師的職業崗位。那麼,報關實務的課程就要圍繞著助理報關師的職業標準進行改革。為了更清晰地反映評價的效果,在課程改革中,對於學生的考核使用了KOMET測評模式。

  二、課程改革內容

  報關實務改革的內容包括: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考核的改革三個部分。

  1. 教學內容的改革

  報關實務的教學內容,按照報關員職業標準中對助理報關師職業等級的要求進行五個模組內容的設定,分別為:報關事務管理、報關核算、進出口商品歸類與原產地確定、報關單準備與管理和報關作業實施與管理。在這五個模組中,針對每一模組的工作內容與技能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設定。例如,在報關單證準備與管理模組中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為報關隨附單證及相關資訊的獲取、稽核、報關單填制和單證管理,其中為了能順利獲取報關隨附單證及相關資訊,在技能上要求做到:能夠獲取與申報貨物相關的成交、包裝、運輸、結算等單證;能夠獲取與申報貨物相關的進出境貿易管理許可證件;能夠獲取與申報貨物相關的海關備案、核准、審批單證;能夠獲取申報貨物的具體資訊,等等。為此,教學內容上主要設定:進出口成交、包裝、運輸、結算單證知識和海關監管證件基本知識等。這樣的設定與報關員國家職業標準相吻合,操作性強,有利於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2. 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學方式上,因為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強,所以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主要採用任務教學法。在課堂上根據每一模組下的工作內容佈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在解釋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將相關的知識進行講授;然後學生對任務進行分解,教師對學生的任務分解情況進行點評與指正;接著,學生進行修正;再接著,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並進行任務完成情況的展示;最後,教師進行點評與打分。具體如下圖所示。

  教學方式的改革能增加課堂互動內容,課堂氣氛較好,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 教學考核內容與方式的改革

  教學考核的內容要與教學內容相配套,因為教學內容主要有五個模組,所以考核也圍繞這五個模組展開。比如,以往對於商品歸類方面的考核一般只限於對六個歸類規則的理解,在考核中較少出現對具體商品編碼的考核。而在此次改革中,因為有軟體的協助,可以對此部分進行考核。除此外,對於通關流程的操作、原產地確定、報關單證的稽核與收集等知識,都要進行考核。為了能有效地進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採用了KOMET測評模式,即對學生考核內容與方式是遵循著KOMET職業能力測試方案進行開發、設計,並最終實施的。整個測評方案的設計過程可以描述為:測試題目的開發 →對測試題目進行預測試→組成一套測試題目→設計評分表→測試樣本的選擇→大規模標準化測評方案設計。

  結合教學內容和KOMET考核方式,在考核工具上若只採用傳統的紙質筆試方式,不能很好地考核學生的報關作業操作能力,例如,QP系統的操作熟練度、及時性與準確性,用紙質筆試是無法考核完整的,所以在考核上要讓學生有一個動手操作的測試。因此,結合報關軟體,設定好案例背景,讓學生以報關員的身份從案例分析入手,對報關企業、通關制度進行分析,簽訂報關委託書,進行通關方案設計與實施,從而考核學生整個報關業務流程的模擬操作。總之,進行通關作業操作實行上機考核的方式較為合適。對於報關基礎知識,包括報關事務管理、原產地確定、單證稽核、報關核算部分的基礎知識,主要是進行客觀題的測試,也可以藉助軟體進行測試。

  三、課程改革實施過程

  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學內容改革的實施,二是教學方式改革的實施,三是教學考核改革的實施。實施過程簡單說就是: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改革→教學考核改革。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每一部分的實施都是一個較為詳細與複雜的過程。以教學內容的改革為例進行如下說明。

  經過多次反覆修正才能最終確定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不僅結合了報關員的國家職業標準的相關要求,而且借鑑了報關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在課堂上進行了實施與跟蹤,才能基本符合助理報關師的知識要求。

  四、課程改革實施效果分析

  對於課程改革的實施效果進行以下幾方面調查分析:一是對學生進行課程教學的問卷調查,從學生角度對課程改革進行評價;二是對學生考核成績進行數理方面的分析評價;三是企業對學生實務能力進行抽查評價。   1. 課程教學的問卷調查分析

  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圍繞教學內容的合理性、難易程度,教學方式的適應性和教學考核方式的合理性三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共發放42份問卷,收回42份,有1份不符合要求,其他均有效。經統計分析得出結果如下:73.17%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是合理的;85.37%的學生認為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情況是難易適中;87.8%的學生可以適應教學方式的改革;78.05%的學生認為考核內容能反映出他們的實際掌握情況。在考核方式上,68.29%的學生選擇上機方式,29.27%的學生選擇上機+筆試的方式。通過以上調查說明:此次教學改革是有成效的,能被學生所接受。

  2. 課程考核結果分析

  為了更好地顯示改革效果,在進行課程改革時選取了課改班級***42人***與對比班級***45人***。對於對比班級,採用現行市面上都能買到的高職高專報關實務教材,採用傳統的講授+案例的教學方式,但在考核上與課改班級採用相同的考核方式與內容,以期對他們各自的考核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考試難度反映了考試的難易程度,用難度係數L描述,計算公式為L=1-X/W,X為班級平均分,W為總分。從公式中可知難度係數越大,考核內容則越難;難度係數越小,考核內容則越容易。從而,計算可得考試難度係數為0.35,即對於課改受教的學生來說難易適中。同樣的考核內容在非課改班級進行,得出的難度係數為0.54,對比班級的平均分為46,比課改班級低了19分,對比班級考核結果顯示難度較課改班級高。考核的區分度,反映了考題區分不同水平受試者的程度,即對不同受試者的水平的鑑別程度,其公式為D=2×***XH-XL***/W,其中XH為高分組平均分,XL為低分組平均分,高分組是指把成績從高往低排序後,前面50%的那一部分;低分組是指後面50%的那一部分。區分度一般在-1至1之間,0.4以上表明區分度很好,0.3至0.39表明區分度較好,0.2至0.29表明區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區分度不好,應淘汰。從而計算可得,課改考核的區分度為0.42,說明課改班級的考核結果區分度很好,對比班級得出的區分度為0.32,說明區分度較好。從上述考核結果分析來看,課改班級的考核結果明顯好於非課改的對比班級。

  3. 企業抽樣測試分析

  藉助報關企業的幫助,對學生進行抽樣測試。測試內容為企業報關係統的使用,採用的是企業的真實案例,從課改班級和對比班級各隨機抽取10名同學到企業進行測試。企業反饋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可得,課改班級10名學生的報關準確率為87.8%,其中報關操作全對的有3名學生;對比班級的準確率為73.6%,無1人全對。這樣的結果,企業表示對課改班級的考核效果滿意度較高,認為課程改革是有效果的。

  五、總結

  基於報關員國家職業標準進行課程改革,從實施到考核的整個過程與結果來看,課程改革是有成效的,不僅使課堂氣氛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而且有利於學生將來上崗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