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茶葉的優美散文

  中國乃是茶的故鄉。在中國,茶葉不僅歷史悠久、積澱深厚,而且它被發現與利用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在不少優美的文學散文作品當中就有介紹過茶葉。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故鄉的茶葉

  東臨縣城廬江,西瀕小鎮湯池,得魚米之福,承山水之氣。這便是我的故鄉,因多山而得名“萬山”。傳當年燕人張飛曾鎮守於此,故又有“張王廟”之說。

  它沒有縣城的繁榮,也無湯池之富饒。在一縣一鎮之間,萬山似一位得道的僧人,靜心於群山之間安居,不聞塵世的喧囂。廬江的繁榮源自其作為縣城的地緣優勢,湯池的富饒則歸功於其令人心曠神怡的溫泉。而萬山呢?群山之間飄渺的雲霧突顯了它的“空”,而正是因為它的“空”才孕育了它的“靈”:清淡高雅,與世無爭。而集這空靈於一身的便是故鄉的茶了。

  源於神農時期的茶千百年來在我國經久不衰,這便足見起仙風道骨之氣。聞碧螺春之響氣“嚇煞人”,武夷巖茶“七泡而有餘香”,君山的銀針有“三起三落”之奇景,可惜我無緣領略。但家鄉的茶卻是令我無論身處何處都難以割捨的:早春的茶葉,擱一撮於杯中。隨著水流的注入,柔嫩的茶葉上下翻滾,接著靜靜地沉在杯底,不斷吐著數不清的氣泡。家鄉的茶外型自然舒展,茶體粗壯而勻稱,一芽一葉謂之“旗槍”,一芽兩葉曰“雀舌”。因其獨特的蘭花外形和香氣,故得名“蘭花茶”。

  吸天地之精華,兼雨露之滋補,故鄉的蘭花茶高傲地生長在重山之間。湯色清純,綠中透黃,***微苦。一杯春茗入肚,便覺神清氣爽,眼明心靜,甘甜之氣迴盪於口中。故鄉的茶以它獨有的氣質養育著故鄉的人,賦予每個人纖塵不染的品性,無論我們身處何處。

  異鄉的生活自然是美好的,但也許正因為衣食無憂,才讓人有時會莫名地感到心中有所空缺,總讓人有填補這種空缺的衝動。那種空缺如烏雲壓抑在胸口,讓人心神難寧,讓人感到空虛。每當此時,我都會拿起案頭的鐵筒:裡面便是故鄉的茶葉,無論身處何處我都會帶上的。一杯入肚,盡掃心中的不適。然後在甘美之氣中,我便得以平心靜氣,埋頭做事了。

  我想:人原本就是空靈的,但正因為空靈,才容易受外界的影響。當我看到那些沉沒於空虛中的人痛苦不堪;當我看到那些如花少年因一失足而自絕於塵世;當我看到那些人為蠅頭小利而兄弟反目,我便暗自感謝故鄉的茶,是它讓我在花花世界中得以與世無爭,得以保持著故鄉人特有的靈氣。

  杯中的茶葉泛起一顆顆細膩的氣泡,它帶走我內心的空虛,洗除我心中的慾望……

  篇2:廬山雲霧茶

  廖秋林廬山有‘三寶’:雲霧茶,小白菜,麻子土豆味道好。

  廬山特有的地理環境,為這‘三寶’的繁衍生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廬山人一代又一代辛勤的勞作和積累,使得這‘三寶’得以傳承和發展。在這‘三寶’中,不能不先說說廬山的雲霧茶。

  每年,當廬山腳下的茶葉採摘完以後,廬山頂上茶葉的枝頭還剛剛吐綠。如按季節劃分,茶葉應是清明前後的最佳,然而,‘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廬山卻不是這麼回事,嚴格地講,廬山頂上的雲霧茶採摘時間應是穀雨以後。為了喝到廬山頂上的第一片茶葉,‘五一’以後,我夥同一班茶友,去廬山最高的漢陽峰採茶,漢陽峰的海拔1447米,是雲霧茶最佳的生長地。

  從廬山正街驅車30分鐘,來到漢陽峰的山腳下,至採茶葉的地方還有40分鐘的路程,那隻能靠雙腳去丈量了。行進在茂盛的林間小路上,或攀登,或跳躍,越往上,森林越來越茂密,空氣越來越清新。林間,小溪縱橫交錯,泉水汩汩流淌,不時還有山風攜著薄霧向我們撲來。這裡的空氣抓一把彷彿都能擠出水來。身處如此的環境中,猶如置身人間仙境,感到無比的涼爽,舒適。

  好茶一般都出自海拔高,溫差大,空氣溼潤的高山環境中。而廬山正處在長江中游的華東地區,在方圓300公里的範圍內,雖然偶有幾座山峰,但它們的海拔最高也只有500米左右,而廬山在這些山峰中猶如鶴立雞群,顯得分外高峻雄偉。而且,廬山北臨長江,南傍鄱陽湖,潮溼的空氣,使得廬山年平均氣溫在11。5度,山上山下的氣溫相差10——-15度,年降雨1967毫米,有霧日達190天,再則,廬山的山峰多為斷崖峭壁,峽谷幽深,森林茂密,雨水豐沛,雲騰霧繞,空氣溼潤,這得天獨厚的環境,為廬山雲霧茶的生長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同時,也使得廬山的雲霧茶在眾多的綠茶中形成了獨有的品質。

  好不容易到達了有野茶生長的區域,劈荊斬棘,象野貓一樣的鑽進茂盛雜亂的灌木從中。眼前,一棵棵的野茶生機昂然,肥壯茂盛,鮮嫩的芽頭在陽光的照耀下亮晶晶的。大約採摘了四個小時,盛茶葉的袋子才有些收穫,而採茶的三個手指頭也呈為黑紫色了。抓一把鮮嫩的茶葉聞一聞,一股清香沁心入肺。我們採摘的這些茶葉,當地人也稱之為野茶,鑽林茶,基本上以一芽一葉為標準,據以往採摘的經驗,製作一斤幹茶葉,大概需要8——-10萬個芽頭。市場的價格大概也在500——-1000元一斤不等。

  採茶辛苦,而製作茶葉則更加麻煩。回到家後,立即將採來的鮮茶葉鋪開,通風,這主要是保持茶葉的新鮮。殺青:就是把茶葉放到150——-180度的鐵鍋中反覆翻炒,時間大約8——-10分鐘,直到茶葉轉為暗綠色,出鍋後立即抖散,防治殺青後的茶葉變黃;揉捻:雙手反覆前後迴轉,但不能用力,使茶葉有基本的條狀即可;初次烘乾:去掉水分,溫度控制在80度左右;搓條:雙手掌心相對,用螺旋運動的方式反覆適當用力,使之成固定條狀;最後是耐心的烘乾:這需要勤翻炒、勤抖散,越往後,動作要越輕,烘乾的時間因自己的手感而定。廬山雲霧茶的製作,一定要用柴火,如用煤氣或電器裝置做出的茶葉,就會失去廬山雲霧茶的口感。另外,製作好的茶葉不宜馬上就飲,據業內的行家講,製作的新茶葉應存放半月後再用,這樣,茶葉內所含的單寧、芳香油,還有多種維生素就會得到更好的發酵,飲用起來口感更醇,也更加清香。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製作,起早貪黑辛苦了一天,才換來了三兩幹茶葉。雖說是辛苦,但是,自己能親手採摘、製作廬山‘三寶’之一的雲霧茶,也能更好的傳承廬山雲霧茶的歷史,還是非常快樂的。

  廬山雲霧茶是中國十大綠茶之一,也是廬山地地道道的土特產。朱德委員長也特別喜好廬山的雲霧茶,他說:‘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你若有機會來廬山,可別忘了品品廬山的雲霧茶。

  廬山有‘三寶’:雲霧茶,小白菜,麻子土豆味道好。

  廬山特有的地理環境,為這‘三寶’的繁衍生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廬山人一代又一代辛勤的勞作和積累,也使得這‘三寶’得以傳承和發展。在這‘三寶’中,不能不先說說廬山的雲霧茶。

  每年,當廬山腳下的茶葉採摘完以後,廬山頂上茶葉樹的枝頭還剛剛吐綠。如按季節劃分,茶葉應是清明前後的最佳,然而,‘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廬山卻不是這麼回事,嚴格地講,廬山頂上的雲霧茶採摘時間應是穀雨以後。為了喝到廬山頂上的第一片茶葉,‘五一’以後,我夥同一班茶友,去廬山最高的漢陽峰採茶,漢陽峰的海拔1447米,是雲霧茶最佳的生長地。

  從廬山正街驅車30分鐘,來到漢陽峰的山腳下,至採茶葉的地方還有40分鐘的路程,那隻能靠雙腳去丈量了。行進在茂盛的林間小路上,或攀登,或跳躍,越往上,森林越來越茂密,空氣越來越清新。林間,小溪縱橫交錯,泉水汩汩流淌,不時還有山風攜著薄霧向我們撲來。這裡的空氣抓一把彷彿都能擠出水來。身處如此的環境中,猶如置身人間仙境,感到無比的涼爽,舒適。

  好茶一般都出自海拔高,溫差大,空氣溼潤的高山環境中。而廬山正處在長江中游的華東地區,在方圓300公里的範圍內,雖然偶有幾座山峰,但它們的海拔最高也只有500米左右,而廬山在這些山峰中猶如鶴立雞群,顯得分外高峻雄偉。而且,廬山北臨長江,南傍鄱陽湖,潮溼的空氣,使得廬山年平均氣溫在11。5度,山上山下的氣溫相差10——-15度,年降雨1967毫米,有霧日達190天,再則,廬山的山峰多為斷崖峭壁,峽谷幽深,森林茂密,雨水豐沛,雲騰霧繞,空氣溼潤,這得天獨厚的環境,為廬山雲霧茶的生長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同時,也使得廬山的雲霧茶在眾多的綠茶中形成了獨有的品質。

  好不容易到達了有野茶生長的區域,劈荊斬棘,象野貓一樣的鑽進茂盛雜亂的灌木從中。眼前,一棵棵的野茶生機昂然,肥壯茂盛,鮮嫩的芽頭在陽光的照耀下亮晶晶的。大約採摘了四個小時,盛茶葉的袋子才有些收穫,而採茶的三個手指頭也呈為黑紫色了。抓一把鮮嫩的茶葉聞一聞,一股清香沁心入肺。我們採摘的這些茶葉,當地人也稱之為野茶,鑽林茶,基本上以一芽一葉為標準,據以往採摘的經驗,製作一斤幹茶葉,大概需要8——-10萬個芽頭。市場的價格大概也在500——-1000元一斤不等。

  採茶辛苦,而製作茶葉則更加麻煩。回到家後,立即將採來的鮮茶葉鋪開,通風,這主要是保持茶葉的新鮮。殺青:就是把茶葉放到150——-180度的鐵鍋中反覆翻炒,時間大約8——-10分鐘,直到茶葉轉為暗綠色,出鍋後立即抖散,防治殺青後的茶葉變黃;揉捻:雙手反覆前後迴轉,但不能用力,使茶葉有基本的條狀即可;初次烘乾:去掉水分,溫度控制在80度左右;搓條:雙手掌心相對,用螺旋運動的方式反覆適當用力,使之成固定條狀;最後是耐心的烘乾:這需要勤翻炒、勤抖散,越往後,動作要越輕,烘乾的時間因自己的手感而定。廬山雲霧茶的製作,一定要用柴火,如用煤氣或電器裝置做出的茶葉,就會失去廬山雲霧茶的口感。另外,製作好的茶葉不宜馬上就飲,據業內的行家講,製作的新茶葉應存放半月後再用,這樣,茶葉內所含的單寧、芳香油,還有多種維生素就會得到更好的發酵,飲用起來口感更醇,也更加清香。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製作,起早貪黑辛苦了一天,才換來了三兩幹茶葉。雖說是辛苦,但是,自己能親手採摘、製作廬山‘三寶’之一的雲霧茶,也能更好的傳承廬山雲霧茶的歷史,還是非常快樂的。

  廬山雲霧茶是中國十大綠茶之一,也是廬山地地道道的土特產。朱德委員長也特別喜好廬山的雲霧茶,他說:‘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你若有機會來廬山,可別忘了品品廬山的雲霧茶。

  篇3:車雲山問茶

  信陽人都愛喝茶。信陽人家家有茶。信陽人待客,不管客人來多少,每人先泡上一杯濃濃的茶。小時候常聽爺爺講,信陽茶是中國茶中的極品,車雲山茶則是信陽茶中的極品。爺爺的話不能不信,因為解放前,爺爺就在信陽開茶莊,字號“壽康茶莊”,位於信陽城外,生意興隆,是當時信陽最大的茶莊。

  這次問茶之行,我們一行八人驅車從信陽市區出發,沿著南灣湖濱新修的公路向西,大約半個小時到達董家河,從董家河鎮口的小學向西北,大約十幾公里就看到了標有“車雲山茶場”的路口,尋山路蜿蜒而上3公里,轉過山口,車雲山村躍入眼簾。

  我們下榻在車雲山周家君村長家裡。主婦迎接我們的第一件事便是泡上八杯濃濃的“車雲山茶”。車雲山茶葉泡出來後,感觀上區別於信陽其它茶葉的地方是:葉片大一些,厚一些,芽壯一些,綠中泛黃。至於味道的差別嗎,用爺爺的話說就是:“猛一聞香味都差不多,只是車雲山茶喝到嘴裡頭‘肉坨坨’的***信陽土話,‘厚潤’的意思***,別的茶沒這味兒。”就車雲山茶葉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我請教過周村長,他告訴我說:“一是土壤,二是山大,三是氣候,四是生長週期……”回來後,父親告訴我***爺爺已經過世30年了***,他聽爺爺說過,車雲山的茶樹大都生長在大山的陰坡上***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受陽光照射的時間比較短,且常年籠罩在雲霧之中,所以生長週期比較長,吸收的養分比較充足。這就是為什麼車雲山茶葉看上去葉片大一些,厚一些,芽看上去壯一些,綠中泛黃;喝起來味道厚重圓潤一些的原因。看來還是我爺爺厲害。

  周村長家的什麼東西都好吃,雞是山上放養的土雞,魚是水庫裡的野魚,菜是自家地裡剛拔出來的鮮菜,樣樣顯著嫩,透著鮮,樣樣都讓我們這些城裡人垂涎欲滴。當然最好的還是那綠裡泛著黃的“車雲山新茶”。周村長家有40多畝茶山,每畝年產茶葉20多斤***今年受雪災影響減產***,每斤茶葉現在平均能賣上150元左右,一年下來粗略算有10幾萬元的收入***這是我計算的,可能會有出入***。周村長家正面兩層樓,七、八間房間,側面有一間製茶的作坊,院子裡種著松樹和木瓜樹,棚子裡停放著3輛嶄新的摩托車。看樣子小日子過得挺紅火。周村長家在村裡屬於中等偏上一點的水平,上等人家蓋的房子像豪華別墅一樣。

  晚上,酒足飯飽,大家坐在木瓜樹下,品著新茶,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當然,說是天南地北,可話題始終都離不開“車雲山茶”。讓周村長感到困惑的是,車雲山名列“五雲”***五座茶山之名***之首,是信陽毛尖的發祥地,被譽為“毛尖極品”,得過各種最高的獎勵***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90年中國綠茶金獎、1999年昆明世博會金獎***,武則天喝過,***喝過,都讚口不絕,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賣不過信陽其他地方的小山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分析的結果是,那種“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優何懼山路隘。車雲茶葉不愁賣,藏在深山客自來”的說法不合時宜了。時代不同了,已經進入資訊社會,所以“茶優也懼山路隘,藏在深山客不來”。車雲山人應該更加積極進取一些,在資訊傳遞上多下一些功夫。說到這兒,讓我想起了我們開車過來時,差點兒錯過了進入車雲山的路口,原因就是路口的標誌太不明顯了。我的意思是,資訊傳遞並不一定非做廣告***太貴了***,其實有許多不花錢、少花錢,“見縫插針”的事情可做。當然,除了資訊傳遞和促銷的創新,還有產品的創新、品質的控制、包裝的創新、價格的定位、渠道的創新、環境的創新***開發旅遊業***……還有許多事兒可做。

  聊得晚了,大家也都乏了,本想在這寂靜的山林農舍中美美地睡上一覺,沒想到剛一閤眼,窗外就電光閃閃,雷聲大作。雨下了一夜,黎明時分稍停,外面的公雞又開始叫了起來,而且叫個不停。象我這種睡功不好的人,這一夜可有點慘了。

  雨後,清晨的車雲山隱匿在雲霧之中,山下農舍的房頂上炊煙裊裊,活生生一幅田園詩情畫意的圖案。早飯後,周村長把我們領到了村口,向我們指明瞭上山和下山的道路。奇怪,昨天下了一夜的雨,可山路上竟然沒有泥。原來,車雲山上的土壤是沙土,雨水都滲到路下面去了,走在上面軟軟的,一點兒都感覺不到泥濘,真舒服。剛到半山腰,我們就進入了霧中,霧濛濛一片白。走著走著,風吹霧散,青翠的山峰、漫坡的茶園、挺拔的松林、怪狀的巨石、絢麗的花叢,一幅幅顯現出來,漫步其中,真有身臨仙境的感覺。清朝拔貢程悌有詩云:“雲去青山翠,雲來青山白。白雲只在山,常伴山中客。”做一回這樣的“雲霧山中客”,真夠美的。據說,車雲山正是因為山上常有云霧翻滾,狀似車輪而得名。

  要離開車雲山了,還真有點捨不得。捨不得車雲山上的美食,捨不得車雲山上的美景,捨不得車雲山上的雲霧,當然,更捨不得車雲山上的茶葉。臨行前我們在周村長家買了8斤“車雲山新茶”,每斤150元。飯錢和住宿的費用,周村長說什麼也不要。白吃白住,總感覺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也想留下點什麼。留下點什麼呢?還是留下點建議吧:

  建議之一:促銷創新。想方設法,見縫插針,揚“車雲山茶”的美名。變“茶優何懼山路隘。藏在深山客自來”為“茶優也懼山路隘,出得深山客才來”。聽我爺爺講,解放前,買“信陽毛尖”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從北京到武漢,或者從武漢到北京的過路客,買“信陽毛尖”是為了禮送,因為“信陽毛尖”作為著名特產是很好的禮品;另一種是本地人,買“信陽毛尖”是為了自己喝,喝習慣了,上癮。我爺爺說,“信陽毛尖”之所以不能夠象“西湖龍井”和“太湖碧螺春”那樣賣到全國,是因為它有苦味,而其他茶葉都是甜的。人們對有苦味的東西一開始總是不那麼願意接受的,但“信陽毛尖”是先苦後甜,喝習慣了,其它的名茶就不願意喝了。“信陽毛尖”先苦後甜,喝習慣了上癮。“車雲山茶”是“信陽毛尖”中的極品,所以要想辦法讓人們嘗,讓人們喝,讓他們喝上癮。

  建議之二:包裝創新。聽我爺爺講,解放前,本地人愛喝茶,但成斤成斤茶的買不起,所以“壽康茶莊”就用紙將茶葉一小包一小包地包起來賣。一包一元錢,也就是一大撮,夠喝個七、八天的。喝完再買一小包。這樣的包裝針對本地人,銷量很大。我爺爺的茶莊之所以生意興隆,是因為雖然是小包裝,但裡面絕對是好茶,本地人品茶很在行,識貨,所以認為我爺爺信譽好,創下了牌子。其實四川榨菜就是改小包裝而開啟全國市場的。

  建議之三:產品創新。車雲山的茶好喝,但是難採摘,難加工。“信陽毛尖”講究的是“一旗一槍”***一葉一芽***,所以採摘起來非常麻煩。周村長說,“明前茶”***清明之前採摘的茶***、“雨前茶”***穀雨之前採摘的茶***,一位熟練的採茶工一天才能採摘8兩***加工後***,而現在僱一位這樣的採茶人,一天不說吃住,光工資就要50元,成本高,產量低,價格自然低不下來。所以我就在想,能否加工一部分“磚茶”、“袋茶”、“坨茶”和“瓶茶”呢?這些品種的茶葉能夠利用機械採摘,形成大批量工業化加工,成本低,產量大,可以形成規模。

  建議之四:渠道創新。周村長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把銷售網點建到了鄭州,好像是在鄭州市的經四路的某個地方。周村長的名片上沒有印具體的位置***很遺憾***。但眼下鄭州的信陽茶葉店太多了,太亂了,太雜了,搞不清楚誰賣的是“好茶葉”。我爺爺為人豁達,做生意童叟無欺,講信譽,所以他的“壽康茶莊”當時就賣出名氣,南來北往的客人也好,本地人也好,買茶葉都願光顧他的店。也就是說,渠道創新,除了要走出去之外,重在創牌子。要在誠信上下功夫。

  建議之五:環境創新……

  好了,越寫越多了,完不成了。就此打住。但願能夠拋磚引玉,引來更多的人說信陽茶,論信陽茶,品信陽茶,喝信陽茶,喝習慣,喝上癮。

  總說要到爺爺的墳上看看,總也完不成心願。寫篇東西就像似從心裡又見到了爺爺。等有空再去完成我的心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