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天池是怎麼形成的呢

  長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積水成湖,夏融池水湛藍;冬凍冰面皓白,被16座山峰環繞,僅在天豁峰和觀日峰間有一狹道池水溢位,飛瀉成長白瀑布。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長白山天池是怎麼形成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長白山天池形成的原因

  長白山是中國名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是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三江發源地。因其諸多主峰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1949年以前全部屬於中國,後來被割送一半給朝鮮,現為中朝兩國的界山。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長白山,吉林省人民政府早在1960年就劃定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成立長白山保護區管理局,面積為196465公頃。它是地球上同緯度地帶原始狀況儲存最好,物種最豐富,生態系統最完整的自然保護區。域內不僅有原始狀態的森林,還有苔原、草甸、湖泊、河流、沼澤等,是歐亞大陸北半部山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

  在金日成欲“建立朝鮮革命聖地”的多次懇請下,1962年中朝鮮政府重新劃定邊界,中國國界線在天池地段後退30千米,此處長白山由中國獨有變為中朝界山,天池成為界湖。在1957年的中國地圖上尚可以清楚看到長白山天池完全在中國境內。

  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歸入了“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為世界生物圈保留地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被國家首批提升為AAAAA級旅遊景區。長白山是中華十大名山,以神山聖水而聞名於世,有“關東第一山”之稱。

  長白山是以海拔2760米的白頭峰等16座山峰環繞的天池臺地為主體的諸多山系構成的山嶺。長白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般多指狹義的長白山,即長白山脈的主峰區域。

  長白山為著名巨型複式火山,外圍熔岩高原略呈不規則橢圓形,長軸約140公里,呈北東向延伸,短軸約120千米,經白堊紀末、中新世、上新世末到更新世初三次大的玄武岩噴溢堆疊形成的臺地、高原、山地。早期噴溢的原始形態已遭破壞,中期噴溢的則構成寬廣高原主體,晚期噴溢除長白山外大部埋於河谷。三期噴溢堆積的總厚度約500-600米,總面積4500平方千米。長白山臺地是在上新世晚期由鹼性石英粗面岩噴發形成的,在第四紀又有大量基性熔岩噴溢形成16座山峰。據記載於1597、1668和1702年又經3次小規模的噴發。長白山火山目前處於休眠期。但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山上,有多處溫泉不斷從地下溢位,這說明,地下仍孕育著巨大的能量。據近代地震觀測,長白山區地殼相對穩定。長白尚無火山噴發的徵兆。

  長白山天池的物候資源

  長白山所在地區屬於溫帶,按風帶分,應全年盛行西風,降水較多。但因東亞為季風區,近地層風向受擾亂,雖全年也以偏西風向為主,但夏季東南風有所增加,冬季東南風明顯減少。由於長白山很高,山頂處於對流層中部,季風勢力不及,故山腳下風向隨季節變化,山頂全年盛行偏西風,其他風向很少。因夏季風潮溼,冬季風乾燥,對山頂山腳有同樣影響,從而山頂山腳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長白山從山腳到山頂垂直高度兩千餘米,,氣候也相應有垂直變化,可以劃分出中溫帶,寒溫帶和高山亞寒帶三個氣候帶;但總的來說,全山區仍都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氣候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寒冷,山頂溫度特低;冬季特長;夏季短而涼爽,1200米或1400米以上無夏;春秋季節較長,1200米或1400米以上春秋相連***以日平均氣溫分四季***,降水的季風特徵明顯,從上到下,降水都集中在6至8月,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山腳下風向隨季節變化,夏多東南風或東南風明顯增加,冬多偏西風,山頂則終年刮偏西風。

  氣壓

  山頂的年平均氣壓734毫巴,相當於水銀柱551毫米,比山下的松江低212毫巴,相當於水銀柱159毫米。從山底往上,大約每升高100米,氣壓降低10.5毫巴,相當於水銀柱7.9毫米。山腳下的氣壓都是冬季高、夏季低,而山頂上則相反,夏季高於冬季。氣壓最高月。比最低月高17.5毫巴。山頂的夏季氣壓和冬季比,相當於往山下移動了170米。

  風力

  風向受大氣環流和地形影響,山腳下全年雖以偏西風向為主,但夏季東南風增加,冬季東南風減少。山頂終年吹偏西風,尤以西南偏西風為最多。長白山的高處,因終年刮西風,風速又大,所以在海拔約2000米處的樹木均矮曲化,樹身一律向東傾斜。長白山頂一年四季或在高空西風急流區中,或在急流的北側,所以全年風速都極大,年平均風速竟達11.7米/秒,為全國之最。

  氣溫的遞減率

  因長白山的地形複雜,受熱狀況不同,反映在氣溫直減率上,不同坡向也有一定差異。在長白山,以東坡和東南坡為最大,西北坡次之,北坡最小。也就是說,在相同的高度上,東坡和東南坡氣溫最高,西北坡次之,北坡氣溫最低。氣溫直減率也有季節變化,長白山各地都以春季為最大,夏季次之,秋季又次之,冬季最小。

  氣溫與植被的垂直分佈

  長白山的植被型別複雜,從下往上,隨著地勢的升高,展現了比較明顯的植被垂直分佈。在北坡550米以下為蒙古櫟林,因為它是紅松闊葉混交林被破壞後的次生植被,所以不能劃為獨立的垂直分佈帶,而應包括在其原生植被一紅松闊葉混交林帶之內。1100米以下為紅松闊葉混交林帶;1100米到1700米為雲冷杉***暗針葉林***林帶;1700米到2000為亞高山嶽樺林帶;2000米以上一直到山頂為高山苔原帶。

  這樣的植被垂直分佈,毫無疑問和氣候條件是有密切關係的。在主要氣候條件中,因長白山降水多,非常溼潤,所以降水量或溼潤度不是限制性因子。因此,氣溫的高低和生長期、霜期、結冰期的長短是出現植被垂直分佈帶的根本原因。

  季節劃分

  人們一般把3到5月定為春季,6到8月定為夏季,9到11月定為秋季,12到翌年2月定為冬季。這樣劃分四季,簡單明瞭,在溫帶平原上也大致能與自然現象相符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隊在編寫西藏氣候資料時採用了日平均氣溫劃分四季。即以日平均氣溫0-18℃為春、秋,大於等於18℃為夏,小於等於0℃為冬。用此法劃分長白山的四季,則山腳2下春季始於3月下旬到4月上旬,止於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春長79-94天。夏始於6月中旬到7月上旬,止於8月下旬到9月初,夏長46-81天。秋始於8月下旬到9月初,止於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秋長63-66天。冬始於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止於3月下旬到4月上旬,冬長139-162天。

  降水

  長白山區降水天氣系統活動頻繁,距海較近,又是林區,水汽充沛,地勢又高,所以是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最多的地區,而長白山頂又是這一多雨區的中心。長白山的水氣來源有本地蒸發***主要是森林蒸發***,有直接自太平洋、日本海吹來的東南季風,而最大的來源則是由江淮氣旋、華北氣旋、颱風等降水天氣系統帶來的。而這些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天氣系統,一般多由丹東一帶自西南向東北移動。在移動中由於大量降水而水汽越來越少,所以,長白山區降水多少的規律之一就是西南部多,東北部少。另一條規律則是地勢越高降水越多。山腳下***300米到600米處***年降水量為518-857毫米,東部少西部多。紅松闊葉混交林帶的上限高度1100-1400米處,年降水量約為840-890毫米。雲冷杉林帶的上限高度1700-1800米處,年降水量約為1010-1090毫米。亞高山嶽樺林帶的上限高度2000-2100米處,年降水量約為1100-1160毫米。山頂上***天池氣象站***的年降水量為1333毫米。

  溼度

  整個長白山區,因降水量大,又是林區,空氣溼度比較大。山腳下,除東坡的和龍較乾燥,年平均相對溼度為64%外,其他坡都在69-73%間,山頂則為74%。四季之中,以春季的平均相對溼度為最小,以夏季為最大。

  雲量

  長白山區,降水天氣系統活動頻繁,空氣潮溼,所以雲量較多。山腳下年平均總雲量為5.5-5.7之間,山頂略多,為5.8。四季之中,以夏季雲量為最多,以冬季雲量為最少。雲海是長白山頂的一大景觀,多出現在早晨。有時看山下,一片雲海,波浪起伏,這種雲是層積雲。有時看山下,灰漾漾一片雲海,漫無結構,這種雲是層雲。有時在白天,山上天朗氣晴,看山下,有片片白帆,和林海遙相輝映,這種雲是晴天淡積雲。

  霧

  長白山區因空氣溼度大,所以霧日數一般比平原地區多。但霧的形成除取決於溼度大小之外,還和地形等有密切關係,所以相鄰地區有時差異很大。長白山山腳下的臨江、和龍全年霧日數分別只有6.6天和8.8天,而松江、撫松則分別有42.4天和27.5天。山頂上霧舊特多,全年竟達264.8天,在全國僅次於峨眉山等二三個高山地區,而大大多於其他地方。在寒冷季節,有霧時,常出現霧淞,俗稱樹掛。長白山頂全年有霧淞日為179天,為全國之冠。

  日照

  長白山因雲量多,所以,全年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都是吉林省最少和最小的地區,相應的全年太陽輻射總量也是全省最少的山腳下的全年日照時數為2281時到2454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55%。山頂上的全年日照時數為226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四季之中,日照時數春季最多,冬季最少。日照百分率則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長白山天池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