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汙染是怎麼形成的

  我國曾經推出過“限塑令”,然而效果甚微,甚至有名存實亡的味道。那麼你知道白色汙染嗎?白色汙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汙染,它影響了人們的哪些方面呢?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

  :

  白色汙染***White Pollution***是人們對難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汙染環境現象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苯乙烯***jǜ běn yǐ xī***、聚丙烯***jǜ bǐng xī***、聚氯乙烯***jǜlǜ yǐ xī***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各類生活塑料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導致環境嚴重汙染的現象。

  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汙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效能,又不造成白色汙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於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效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例如澱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澱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澱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效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新增的自氧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質的作用。

  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有食品包裝、泡沫塑料填充包裝、快餐盒、農用地膜等。

  白色汙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汙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製造,最終歸結於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於塑料製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儘可能回收,但由於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於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

  白色汙染的詞義解釋:

  【解釋】指塑料垃圾造成的汙染。

  塑料不易降解,影響環境的美觀,所含成分有潛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裝材料多為白色,所以叫白色汙染。

  聚乙烯

  聚乙烯是乙烯經加成聚合反應製得的一種熱塑性樹脂。根據聚合條件不同,可得到相對分子量從一萬幾百萬不等的聚乙烯。聚乙烯是略帶白色的顆粒或粉末,半透明狀,無毒無味,化學穩定性好,能耐酸鹼腐蝕。商業上將聚乙烯分為低、中、高密度。一般用於包裝的主要是不加增塑劑的低密度***0.92g/cm3-0.93 g/cm3***。

  聚丙烯

  相對分子量在9萬—20萬之間。聚丙烯主鏈有一個甲基側鏈。如果甲基全部分佈在一側稱為等規聚丙烯;如果甲基有規則地分佈在主鏈兩側,稱為間規聚丙烯;如果甲基無規則地分佈在主鏈上,稱無規聚丙烯。聚丙烯通常是半透明固體,無味無毒,密度***0.90g/cm3—0.91g/cm3***,機械強度比聚乙烯高,耐熱性好。三種聚丙烯中,以等規聚丙烯產量最大。採用三氯化鈦—氯二乙基鋁為催化劑,在加氫飽和的汽油中使丙烯聚合,得到等規聚丙烯。

  聚氯乙烯

  相對分子質量5萬一12萬,聚氯乙烯通過遊離基加成聚合反應生成高聚物,屬熱塑性樹脂。無定型白色粉末,無固定熔點,密度為***1.35g/cm3—1.45g/cm3***,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熔於環乙酮,氯苯,二甲基甲醯胺,甲苯—丙酮混合溶劑等。

  聚苯乙烯

  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約20萬。無色無味透明樹脂,透光性好。表面富有光澤,易燃,密度為***1.05g/cm3-1.07g/cm3***具有優良的防水性,耐腐蝕性、電絕緣性.

  生產方法:本體聚合法,懸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這裡介紹本體聚合法。在苯乙烯單體中加入引發劑和少量新增劑,預聚釜中進行低溫聚合,製取預聚物,再轉入聚合塔中高溫加熱,分段維持一定溫度,反應結束即將熔融狀聚苯乙烯擠出成條,在水中冷卻硬化,切粒包裝。在這些汙染物中,還加入了增塑劑,發泡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等。

  白色汙染的社會危害:

  伴隨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活正向便利化、衛生化發展。為了順應這種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飯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開始頻繁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的包裝材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這些包裝材料在使用後往往被隨手丟棄,造成"白色汙染";形成環境危害,成為極大的環境問題。

  所謂"白色汙染"是指由農用薄膜、包裝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上統稱塑料包裝物***的丟棄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由於廢舊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稱之為"白色汙染"。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所以“白色汙染”日益嚴重。 1995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任意丟棄。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產生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產生量約為19萬噸。丟棄在環境中的廢舊包裝塑料,不僅影響市容和自然景觀,產生"視覺汙染",而且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還會造成潛在危害,如: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增塑劑和新增劑的滲出會導致地下水汙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汙染空氣,損害人體健康;填埋處理將會長期佔用土地,等等。我國每年用於白色汙染的治理經費大約1850萬左右。

  “白色汙染”的主要危害在於“視覺汙染”和“潛在危害”:

  視覺汙染

  在城市、旅遊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色,由此造成“視覺汙染”。

  潛在危害

  第一,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二,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佔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於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汙染”問題,而對於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條來說:

  第一、侵佔土地過多。塑料類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也很長,一般可達200——400年,有的可達500年。

  第二、汙染空氣。塑料、紙屑和粉塵隨風飛揚。

  第三、汙染水體。河、海水面上漂著的塑料瓶和飯盒,水面上方樹枝上掛著的塑料袋、麵包紙等,不僅造成環境汙染,而且如果動物誤食了白色垃圾會傷及健康,甚至會因其在消化道中無法消化而活活餓死。

  第四、火災隱患。白色垃圾幾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災事故不斷髮生,時常造成重大損失。

  第五、白色垃圾可能成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們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而其中的殘留物也常常是傳染疾病的根源。

  第六、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後,由於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其次若牲畜吃了塑料膜,會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第七、因為體積大,所以填埋之處會滋生細菌,汙染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