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是怎麼形成的

  你也曾試過氣急敗壞地罵人白痴嗎?知道為什麼白痴會成為罵人的話嗎?你對白痴這個詞的理解有多少?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

  :

  精神發育重度不全的病,患者智力低下,動作遲鈍,語言功能不健全,嚴重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近代從日語翻譯為回源。也用於罵人。

  先天疾病

  智力落後是一種疾病,它指的是人在胚胎期或出生以後,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障礙,而在臨床上以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徵。智力落後泛指智力發育過程中沒有達到正常水平。世界各國學者使用不同術語來描述智力落後,如先天性愚蠢、先天痴呆、智力缺陷、智力不足、智力障礙、心理落後、智力發育不全、智慧發育不全、精神發育不全、精神幼稚症等。[1]

  瞭解智力落後的概念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智力落後定義的理論意義在於揭示兒童反常智力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它的實踐意義更為重要,它不但可以鑑別兒童智力正常與智力不正常,而且可以確定兒童接受何種教育:智力正常兒童應該接受普通學校的教育,智力落後兒童則應進入專門為他們開辦的教育機構裡接受教育。[1]

  智力落後已成為人類神經系統的常見病。據報道,美國約有600萬智力落後的兒童和成人,約佔美國總人口的3%。蘇聯智力落後患病率佔1—3%。北美洲每年出生13萬有腦缺陷的嬰兒。中國每年出生約100萬智力落後兒童。大部分由國家管理的福利中心進行撫養。

  根據智力落後的輕重可把它分為幾個等級。美國早期把智力落後分為愚鈍***智商50—69***,痴愚***智商25—49***、白痴***智商25以下***三種。美國現行教育對智力落後分為可教育的、可訓練的、需監管的三種。在我國通常按智力障礙,把智力落後分為白痴、痴愚、愚鈍三種。

  痴愚的智力發育障礙較嚴重,痴愚兒童能學會說話,但說話不清楚,詞不達意。這類兒童經過訓練,可自己料理一般日常生活,也能學會一些簡單的機械操作,在成人的監護下可活到成年。

  愚鈍的智力發育障礙較輕。這類兒童雖能上學學習,但學習成績很差,愚鈍者能夠獨立生活和從事簡單勞動。大多生活水平較差, 對社會貢獻較輕。

  罕見疾病:

  白痴***idiot***最嚴重的智力缺陷,智商低於25以下。一般均伴有身體畸形,如變態的小頭、大而凸起的頭蓋骨、眼斜、寬而粗短的手、大頭小身等。其中,有的終年癱瘓,神志不清,處於昏睡狀態;有的行動困難,手腳不靈,生活不能自理。他們只有簡單的感覺,能發出某些音節,不能說話,對周圍事物缺乏理解,情緒反應原始,有時會發出喊叫,基本上是迷迷糊糊、渾渾噩噩無治療和訓練的可能,屬於監護的物件。據統計,白痴兒童約佔1%。造成的原因較多,主要有染色體畸形、變異、錯位等先天性因素和後天生活中由於腦部受傷、受損及某些疾病的後遺症所致。

  詞源發展:

  白痴***Idiot***或***Idiocy***系源自希臘字的Idiotos,意指無法在公共生活上承擔責任的人***陳榮華,民81***,白痴學者***Idiot Savant***一詞系一百多年前由英國醫師蘭登.道恩***Langdon Down***所創用,當時白痴***Idiot***一詞並沒有很強烈的負面意義,是可以接受的醫學與心理學名詞,用以描述智力功能極低的兒童。儘管近三、四十年來,智慧障礙之定義,迭有新解,但白痴一詞是指現今教育界、心理學界、醫學界與社會學界所謂重度與極重度智慧障礙者,殆無疑義***吳永怡,1996***。

  學者***Savant***一詞源自法語,是學習***To Learn***或學者***Man of Learning***,個人擁有豐富的學識,或在某個學術領域中有傑出成就之意。白痴學者與自閉學者是智慧障礙與自閉症兒童及青少年中特有的現象,至今尚未有精確的定義。

  詞語釋義:

  1.一種精神幼稚病。患者智力低下,動作遲鈍,輕者語言能力很低,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亦泛指智慧低下、言行不合情理。

  相關文獻:

  《左傳·成公十八年》“ 周子 有兄而無慧” 晉 杜預 注:“不慧,蓋世所謂白痴。”

  《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清狂不惠”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蘇林 曰:“清狂,如今白痴也。”

  清 秦篤輝 《平書·物宜上》:“ 梁武帝 捨身佛寺,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表請還宮,三請乃許。此非白痴,即兒戲耳。”

  冰心 《南歸》:“我寧可做一個麻木、白痴、渾噩的人,一生在安樂、卑怯、依賴的環境中過活。”

  2.白痴病人:亦指智力低下者。

  3.髒話,捎帶諷刺,鄙視意味

  4.社會的邊緣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