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神行於背

  太極拳運動是全身運動.或者叫在腰脊帶動下的全身運動,所以應該從人的結構談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的緩慢和鬆柔,能疏經脈,通氣血,把健康和長壽送給大家,所以學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脊柱行拳能養生祛病。脊拄包括頸椎、胸椎、和腰椎,而且腰脊在行拳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太極拳運動是全身運動.或者叫在腰脊帶動下的全身運動,所以應該從人的結構談起。按照中醫理論,人體是由氣、血、經脈、骨、髓及臟腑組成的;五臟指的是:心、肝、肺、脾、腎:六腑指的是:大腸、小腸、膀胱、胃、膽、三焦。這些臟腑是由許許多多的經絡聯結在一起的,每條經絡都有若干個穴位,這些穴位都相當於氣血的能量庫.調節它不僅能防病治病,而且可以改變人的生命質量。

  臟腑的俞穴位均處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緊靠著督脈.是沿著脊柱而行的。俞穴位是臟腑之氣輸注入體表面的部位,通過推拿、按摩、鍼灸等療法就能治癒疾病。練太極拳同樣可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太極拳的動作要求由腰主宰,腰脊一動無有不動,由於腰脊不停的運動.使人體產生各種各樣的姿態,配合拳勢呼吸及內氣鼓盪,使脊柱有節律伸縮張弛,同時對這些穴位進行不停的按摩.尤其是腰脊命門的兩邊,有命意源頭的兩腎,腰眼的前折後迭更為激烈,使兩腎得到非常難得的良性按摩.可以增強丹田氣,練太極拳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丹田氣,“只有丹田氣飽滿時.才能陰平陽祕.固命之本。丹田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是生命的根本.是協調陰陽、保證健康長壽、抗禦病邪侵襲的關鍵。所以丹田氣流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最近社會上流行著一種奇經療法,根據中醫的氣血理論,對經絡穴位進行按摩、貼膏藥和梅花磁針等方法,能疏通臟腑的氣血,來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效果很好,許多疑難病症得到治癒,本人深有體會。值得一提的是,臟腑的俞穴都處在脊柱周圍.而且太極拳又是以活動腰脊為主要運作方法。只要脊柱一動督脈就會隨動.其穴位就得到按摩和鍛鍊.從而增強丹田氣.疏通臟腑的氣血,達到健身治病的目的.根據臨床經驗.許多內臟疾病.通過脊柱的推拿、按摩、鍼灸等療法就能治癒。臨床中診治頸椎、胸椎、腰椎疾病中,有一半的病人伴有植物神經紊亂和相應的內臟疾病,當脊椎病治好後,這些相應的臟器疾病也就痊癒了。

  人的脊柱是由5節腰椎.7節頸椎和12節胸椎所組成。24塊骨節,即節節放鬆連套,又虛虛對準.中正重疊,支撐著全身的重量.動搖性很大.人體的各種姿態,是通過脊柱的變動.並且帶動四肢的運動而形成的.人體的自然脊柱為S形,由胸椎的後曲.頸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兩道彎曲,要想形成太極身法.這兩道彎曲應該基本填平,通過虛領頂勁、含胸拔背、鬆胯斂臀、等功法的作用.把脊柱的S形彎曲度減小了一些,這是中國的內功拳和健身氣功所要求的,以利內功的修練和內氣的蓄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門填坑。

  脊柱中間形成椎管容器,容納全部的骨髓,骨髓中有許多神經細胞體.如運動神經元、感覺神經元、行走的神經纖維束。是聯絡腦和神經的通路.行拳時感受器收到外界的資訊,通過脊髓傳給大腦,大腦進行綜合分析,發出命令,由脊髓傳給身體的相關部位,作出反應.產生出太極拳的棚、捋、擠、按、採、捌、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的十三勢動作。

  太極拳中的氣沉丹田,尾間中正.是腰椎活動的結果。含胸拔背,氣貼脊背,力由脊發,這些是胸椎活動的結果。虛領頂勁,豎項神慣頂,這些是頸椎活動的結果。只要行拳.在意念的統領下.以命門為火車頭,帶動脊椎和四肢運動.直接關聯到背部的骨髓神經。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先由腳下的陰陽變化,及腰部的虛實變化,通過脊柱及四肢的節節貫串,才能引起肢體的形狀變化.而節節貫串,必須是全身鬆淨、鬆透的前提下才能完成。鬆是練拳的方法,也是練拳的靈魂,而節節貫串才是練拳的目的,沒有節節貫串,就不能練出內勁.肢體鬆不透就不可能達到節節貫串的目的。

  拳經曰:一舉動周身具要輕靈,優須貫串。這說明節節貫串在太極拳中是何等的重要,腰帶肢體和四肢運動,先有腰部的鬆、沉、轉、放長、才有肢體的前進、後退、上起、下沉、左顧、右盼。整個行拳的過程,就是脊柱活動的過程.這樣不僅任督二脈及五臟六腑的俞穴得到按摩.同時脊髓神經也獲得良好的鍛鍊.增強了任督二脈的氣血暢通,五臟六腑才能跟隨健壯,這些部位的骨節和肌肉群同時得到鍛鍊,中醫有骨為髓之舍,骨堅髓實.骨軟髓虛之說;腑為髒之表.腑壯則髒盛.腑弱則髒虛衰.由此可見人的衰退與衰老.表現的較為明顯的是: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胃,膽。

  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節腰椎組成的,由尾間向上第三節,俗稱腰眼,就是指的命門穴.命門為九大關節即:腳、踝、膝、胯、腰、肩、肘、腕、手中最重要的關節.旁有先天之本的兩腎.對應的是神闕穴***肚臍***,下邊有汽海穴***氣海穴是儲藏內氣的地方***這個部位俗稱丹田,是修煉太極內功的關鍵部位.拳經日:“主宰於腰”“刻刻留意在腰間”“命意源頭在腰隙”等,這些都說明無論是盤架還是推手,腰總是起關鍵作用的。腰是身形變換的關鍵.是十三勢.八種勁使用和變化的總動力,而腰的鬆空是肢體圓活、靈敏變化的前提,所以鬆腰又是關鍵中的關鍵.不管是”腰隙”還是“腰問”之說,都說明腰的一種重要狀態,那就是腰的空和鬆,只有腰鬆開,腰節才能離開.腰椎之間才有間隙,所以鬆腰才是命意的源頭。 襠勁為基礎,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才能有力,下盤穩固.虛實的變化皆由腰來轉動。要想鬆腰.必須把命門填滿。只有鬆腰方可進入太極之門,填滿後方可進入鬆腰之門,所以腰只能鬆.而不能用硬力。

  腰鬆不開,腳難以放鬆,膝胯僵緊.腰是呈上啟下的大關節,腰鬆不開形成一塊板,堵塞上下通道.上肢的肩、肘、腕、手四大關節本力退不掉,周身掛力操作,這樣就很難體會到陰陽變轉,舉動輕靈,行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的太極味道,腰是重要關節,要刻苦習練。細心體悟,在拳藝上會有所突破的。

  腰胯雖然連在一起,但各有各的作用。塌胯也稱坐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講,頂頭懸與氣勢和輕靈有關,塌胯則與沉氣、沉勁.化勁,發勁等密切相關。塌胯是求得髖關節的靈活.只有胯關節高度靈活了,腰胯及整體才可能有上浮下沉的浮動之感,左旋右轉進退隨心,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鬆腰塌胯.開襠沉氣,氣沉丹田等說法,都不過是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再加上帶軸的腰,旋轉自如,才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腰主轉動,以靈活為用.以之帶動四肢,這是練柔軟的基礎:胯以沉穩為主.在靈活的位移中穩定中心.腰胯雖然連在一起卻作用不同.功夫稍深者.行拳時主動運用腰胯。四肢的活動只不過是腰胯動作的外在延伸,或稱為腰胯動作的表現形式,而功夫淺的人,只見手腳盲動、亂動,不見腰胯的運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