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楊式太極拳的鬆

  現代人為什麼喜歡練習太極拳呢?因為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是放鬆,當今,我國正在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太極拳的特點心靜體鬆讓人們感覺很舒服,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練習楊式太極拳拳理的基本點是鬆

  生命在於運動,而太極拳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產物,楊式太極拳的誕生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樂趣,也是中國武術的新的發展。

  各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的技擊術***武術***與導引術,在新誕生的楊式太極拳裡得到了融合。

  我一直在想,楊式太極拳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最近的某一天,我忽然悟到,源遠流長的技擊術與導引術的交融點,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那個字:“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打楊式太極拳的人若是不知道鬆,則等於白練。鬆是太極拳的練習的基本點,也是在技擊術和引導術發展的根源。

  促使我悟到這一點的,是我親眼所見的一件事,儘管領悟是在這件事發生的一段時間以後。

  在我公園裡結識的打拳朋友裡,有一位姓金,一位姓沈。金先生與沈先生都有幾十年的拳齡,兩人看上去年齡、個頭、體型也相差不多。

  相比之下,金先生年輕些,將近七十,身體稍清癯些。沈先生年長些,年過七旬,身體精幹些。金先生練楊式太極拳,一直是走鬆靜一路的;沈先生除了楊式太極拳,還練過多種外家拳,兩臂敲過樹,練過排打等硬功。

  練習楊式太極拳對現代人養生有很大的幫助,楊式太極拳運動柔和緩慢,符合現代人養生特點。

  這一天,沈先生與幾個人在交流擊打與排打功夫,金先生也在一旁聽,聽到後來,不知怎的來了興趣,主動向沈先生提出,要他在自己背上敲兩下試試。

  金先生沒有練過排打,對自己是否抗得住沈先生那一擊心中沒底,故事先打招呼,第一下輕一點,如果我抗得住,叫你加,你再加。金先生是老夫聊發少年狂,沈先生則是恭敬不如從命,就掄臂敲了第一下。

  金先生捱打後,臉不改色,說:“你加!”沈先生加力打了第二下,金先生說:“再加!”沈先生又加力打了第三下,金先生說:“再加,你加足!”不料沈先生收手不打了,而且跑了開去。過了一會兒,有人跑來說,沈先生的手腕腫了起來。

  一條經過鍛鍊、敲過樹幹的手臂,打在沒有練過排打,當時也絕無作布勁準備的背上,結果卻是手臂腫了起來,這就像石頭去敲雞蛋,結果碎裂的是石頭,若不是親眼所見,我是無論如何難以相信的。

  我這個人有個優點,就是見到了與經驗常識相背的事實,不肯輕易地放過,或僅作茶餘飯後的談資。

  我一直在琢磨其中的道理,終於有一天忽然開悟,這裡的奧妙,其實就是一個“鬆”,而此“鬆”,正是發明楊式太極拳的前賢找到的使技擊術與導引術、防身與養生相交融的那個點。

  我們從技擊術方面說,因為楊式太極拳首先是拳。在楊式太極拳以前,技擊對抗,是沒有“鬆”這一概念的。人對應擊來的外力,自然反應就是“硬”,就是“緊”。肌肉在受擊剎那間,會繃緊,受過訓練的,會繃得非常緊,硬如鐵蛋。

  這種緊張,是為了保護骨骼不受到外力的衝擊。就像腰間盤突出,或胸椎與腰椎壓縮性骨折,腰背肌會繃緊、鐵硬一樣,目的是減少椎骨的受力。醫學上稱之為保護性反應。

  人體的這種保護性反應,其實是以犧牲肌肉來保護骨骼。但人體是否還有更合理承受外力打擊的方法呢?我們的祖先早就觀察到,同樣的外力打擊,如果發生在嬰兒與醉漢身上,受傷害的程度就可能輕得多。

  嬰兒與醉漢,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外力的厲害,所以在受擊的一剎那,肌肉並不是繃緊的。因此,肌肉繃緊的這種保護性反應,其實還是在意識的命令下發生的,照道家的理論,還是識神所為,而不是元神當道。

  因此,究其實還不是真的自然反應,是一種後天獲得反應。這種後天獲得反應,也不是從人體生理結構來說最合理的反應。

  在肌肉繃緊的情況下,血管是收縮的,血流就不暢。這種反應,也是為了在一旦受傷、血管破損的情況下,不會出很多的血***包括皮下淤血***。但有一利必有一弊,血管收縮的結果,也使一旦出血,特別是內出血,就不易消散與吸收。

  不通則痛,也會加劇疼痛的程度。更主要的是,形成了一個塊面,來與外力碰撞,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區域性瞬間受力很集中很強大,容易受損,至多是兩敗俱傷。

  要使來擊外力在碰到我方銅牆鐵壁似的肌肉剎那間被摧毀,那我方功夫不知要超過對方多少倍,真是談何容易。而在肌肉放鬆的狀態下,血管是舒張的,皮肉因供血充足,營養豐富,稍受損害,也易修復。

  從力學角度說,外力打在柔軟的皮肉上,就像一拳打在麵粉團上,所受之力迅速擴散,單位壓強並不是很大。又像一拳打在懸掛的布簾上,布簾隨著拳頭一同順來拳前進方向移動,使來拳速度迅速變零,也就是來拳力量迅速變零。

  壓強不大,速度變零,這就是“鬆”使來勢洶洶的外力化解的奧祕。

  對生命現象或曰人體運動力學這種深入的觀察,很早就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反映出來,這就是“柔弱勝剛強”***《老子.王弼本三十六章》***。

  這個“勝”,現在都理解為“戰勝”、“勝過”,其實,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定義:“勝,任也”,應該作“承受”解。柔能夠承受剛,剛卻承受不了柔。

  楊式太極拳的發明創立者,肯定是悟透了這一條道理,所以對技擊術以“鬆”為基本點,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太極推手中有一句名言“化即是打”,這就是“柔弱勝***任***剛強”思想的經典表述。

  在楊式太極拳以前,任何拳術,不管是用手還是用腿,都只是擊打,都是主動進攻,以某一擊打傷、打倒對手為目的。對手之間身體沒有較長時間的接觸。只有角力***摔跤***才是在身體接觸的情況下,以摔倒對方為目的。

  嚴格說來,角力***摔跤***不是技擊術,而是一種遊戲,一個體育專案。而楊式太極拳當其發明之時,首先是要達到技擊實用***戰***目的。也不能簡單地說太極推手吸收了摔跤的技巧,因為太極推手儘管吸收了一點擒拿術、摔跤術的技巧,但這只是在低層次上使用的。

  到高層次上,真是推手不用手,發勁推出也好,引進落空也好,朋捋擠按,採列肘靠,其實是不像摔跤一樣要用力抓住你肢體,像擒拿一樣要使勁鎖住你的關節,只是在一剎那,莫名其妙使你飛了出去,或摔了個嘴啃泥。

  飛了、摔了,還不知道打在哪一點上;碩大的個子,強勁的實力,怎麼不堪一擊?據我體會,楊式太極拳把力學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這一點將在以後詳細分析介紹***,而這一切的基點,唯“鬆”而已。

  因為“鬆”,能“任”,故將擊打改成了接化,將先發制人改成了後發制人,有了“借力打力”、“四兩撥***或曰“拔”***千斤”的理念。

  楊式太極拳的實戰,不管是推手還是散手,都要充分利用與來力剎那間的接觸,這就是“粘”與“隨”,使來力為我所用,變成打擊對方的力量。

  楊式太極拳以前的任何拳種,在實戰中,都要儘量閃避對方的擊打,唯楊式太極拳,要以最合理的方式承受對方的擊打,在承受的剎那間反客為主。如果沒有承受***“粘”與“隨”***,後發制人等等均不可能實現;而如果沒有“鬆”,“粘”與“隨”也無從談起。

  因為以“鬆”的狀態來承受外力擊打,與人們日常的經驗***應該是後天形成的觀念***是相反的,所以,為了用訓練的手段改變人們的觀念***世界觀的轉變是個根本的轉變***,楊式太極拳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創造了太極推手這種訓練方式。

  過去,我依順傳統的理解,認為從陳式的蹦跳騰挪、盤旋發勁的拳架,演變為楊式的綿綿不斷、動中寓靜的拳架,是為了適應楊式太極拳走向宮廷豪門、而那些王公貴族練拳吃不起苦的需要。現在,我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是楊式創始人更加深了對“鬆”的認識,所以用這樣的拳架來磨性,以培養人在實戰中當外力相加時也能保持鬆靜自然的狀態。

  由於在打拳時要求肌肉保持放鬆的狀態,這樣,血管舒張,血流暢通,微迴圈改善,內臟機能啟用,就與中國古代的五禽戲、易筋經、百段綿等導引術接上了軌。

  過去技擊術與導引術所以各行其道,是因為技擊術通過外練筋骨皮,要使身體能堅硬如鐵,以硬制硬。所以,即使練成一身刀槍不入的武功、硬功,但同時也落下一身傷病,“堅強者死之徒”,武功高超的多不長壽。

  楊式太極拳觀念一變,柔弱勝剛強,鬆靜自然,用意不用力,在練武功的同時也使身體柔軟,內臟更新,何樂而不為呢?所以,練武同時能健體,健體開始還是副產品,到今天,卻變成了楊式太極拳成為中華第一拳,能傳之久遠的最重要的理由。

  但當初楊式太極拳革命,最重要之目的還在技擊上的突破、飛躍,故理解楊式太極拳之真諦,還是要從技擊方面切入。

  但歸根結底,楊式太極拳所以能做到使分流幾千年的技擊術與導引術融合,是因為創始人的認識,達到了生理學與人體運動力學的本質層面,即“自然”的層面。

  而回歸人之天性***先天條件***與自然,正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因此,楊式太極拳帶來的一系列的武術新理念,都能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找到它的來源與根基。

  研究楊式太極拳,可以加深我們對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與人文精神的理解;而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識的加深,又可以反過來幫助我們理解楊式太極拳道。所以,以後的篇章中,可能多從技擊、力學角度來闡釋,但此僅是指月之指,望讀者不要認指為月。

  太極拳放鬆要領

  慢

  行雲流水,外形緩慢,內神活潑。練好步法,走對架子。

  鬆

  全身放鬆,骨節、筋腱拉開。

  練習太極拳要求放鬆,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從肉體上都有很大的好處,鬆可以調節神經放鬆,從而讓達到精神放鬆。

  柔

  由鬆入柔,含胸撥背,沉肩墜肘,鬆腰落胯,屈膝圓襠,氣沉丹田,都是鬆柔要領。

  剛

  積柔成剛,柔裡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圓

  走弧形、曲形,螺旋纏絲、抽絲,勿使用曲陷、凸凹斷續處。

  圓是中國的象徵美,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在一個圓中進行,練習太極拳要始終保持周身在一個圓內。

  如何輕鬆愉悅練太極

  第一點,心態上要保持輕輕鬆鬆

  別把練功夫當負擔,宋先生說“要玩而求之”,這是楊式太極拳入門的鑰匙。大家要往輕鬆愉快裡練,往神清氣爽裡練。站樁的時候可以聽輕鬆的音樂,可以看風景。

  剛開始諸事不問,累也不管,錯也堅持!先在姿勢大概正確的前提下保持時間。最起碼衝到四十分鐘,然後再往裡面轉。大家放心,這個階段筋骨疲勞痠痛是很正常的,每天只要不超兩個小時的標準訓練量,想落下毛病也難!

  練楊式太極拳講究的是心靜體鬆,心靜能幫助我們緩解大腦疲勞,有效防治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

  第二點,重心在前腳掌上

  保持下肢三節***胯、膝、踝***的彈性,千萬不要把腿站死了。站滿腳跟是其他訓練體系的要領,後面的訓練步驟有其特殊要求。

  雖說楊式太極拳各宗各脈殊途同歸,但是起始階段大家不要亂套用。人家是有傳承的,練到一定階段,老師會告訴他,怎麼調整一下,人家功夫就上去了。那個要領你不知道,還一直站在腳跟上,時間長了,很容易傷後腦。

  第三點,顫抖是好事,出汗也是好事,不用擔心

  長輩說“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細汗,出完細汗出香汗”。到了只細細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進門。剛開始大汗淋漓之關是一定要過的。

  修煉楊式太極拳身體能得到放鬆,能保持愉悅的心情,同時也能解決生活中的煩惱,達到修身養性的作用。

  抖是調整內裡的上乘法門,妙處說不盡,大家自己在練裡體會,金子撒在地上,誰揀到算誰的。

  第四點,“鬆肩”

  但“肩”的問題不要多問、也別多想,記著“鬆”這個大要領,先站去。鬆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說不明白,越說越糊塗。

  其實就是耗的肌肉沒勁了,筋就抻開了,筋一開就不用別人給講了,自己就明白了。如果能把肩鬆下來,手就沉了,這是個標準。利用手的沉勁,進一步鬆肩,慢慢就把頸、背的筋腱抻開了。這樣勁才能順著脊椎沉下去,然後才能談到練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