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太極拳之柔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上述說法不是楊澄甫就是武禹襄或王宗嶽所說,可以說是經典之論。尚陰柔,成為太極拳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的形成顯然源於老子思想。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傳統太極拳習練以柔為用,但其目的在於“能極堅剛”,所以“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趙鐵庵傳李經梧師之《太極拳祕宗》譜,中有《太極下乘武事解》一篇,其中說“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於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 ”。這種以柔克剛的體用,恐怕在世界搏擊領域,惟以內家拳為然,而太極拳最為代表。我們知道,這種拳學宗旨和技擊理論是先人在長久的實踐中發現並總結出來的,它誕生於古老而智慧的中國文化,是一株武術奇葩。但是,在現實中“以柔克剛”的功夫很不易得,並不是你練了太極拳就都能“以柔軟而應堅剛”了,許多人以為我不用力便能克敵制勝,以至於把“四兩撥千斤”極為泛化,而實際較藝對待中卻無法施用。要清楚,“有心之柔軟”即“求柔軟之於外”,目的是“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甚至可以說柔是假象或柔是過程和方法,而剛——內壯才是目的。怎樣才能達此目的?這是關鍵。《太極拳祕宗》說“要非沾連粘隨已成,自得運動知覺,方為懂勁”。武禹襄《太極拳解》謂“能沾依,然後能靈活”。從物理學上說,一物慾依附一物,必輕盈必綿柔才可,兩個硬性的剛物是不可能附著的,更不可能粘連。比如我們衣服上落個木棍不會沾上,肯定滑落,即是“丟”,而若衣服上落個毛髮棉絮則會沾附而不脫落,這即是“沾”,即“不丟”。吳式太極拳傳授獨講一個“輕”字,便是此理。然而“輕”之不易為非實修者不知,輕而靈,然後圓而活。輕靈圓活柔在其中矣。故求柔軟,必以沾連粘隨輕靈圓活出之,積之久而為內壯,而為堅剛,而為純剛。使有心之柔軟,成無意之純剛。在對待施用***知彼***為內含堅剛,在修身養性***知己***為氣質純陽,前者為內勁,後者為內_丹。昔年李經梧師講沾粘手時,曾形象地用“牛舌卷草”勁示範,讓我們體會那種輕盈而鬆沉的吸附之感,至今難忘。李師同時精陳式,受陳發科耳提面命十餘年,然李師講陳式更強調鬆沉與纏絲,並不像講吳式時那麼強調輕靈的作用。大概這也是太極拳雖同出一源卻又流派分衍的原委。不同流派不同門戶之大同小異也在此。比如同樣學“書聖”王羲之書法,智永得其秀雅,而歐陽詢得其險勁,顏真卿則得其沉雄。楊式大架之開展,孫式之圓隨,武式之緊湊,吳式之輕靈,陳式之剛勁,趙堡之柔順,均為特色,但都不離剛柔並濟,虛實並用,蓄髮開合之共旨。



 

  柔的前提是外示安逸和鬆順,但柔不可軟,鬆也不可懈,軟是無法發放對方的,比如蚯蚓是軟,而柔是可以含剛而施用的,比如常山之蛇。有功夫的太極拳家往往能在較藝時讓對方不好受不得勁,“我順人背”,即讓人感覺被捆綁一般,也是如蛇纏身,而且你越掙扎自身越緊,正是柔中的綿韌之剛勁的作用。“關節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穿,虛靈在中”,正是此意。

  不過,筆者認為柔外剛內才是功夫。外示安逸,內固精神。內固才是太極拳竅要。武禹襄說“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十三勢說略》***,這都是至理名言。關鍵是內斂和內固。武氏說神要內固和內斂,這是上乘層次的說法,對於中下乘或一般習練太極拳者而言,直接斂神是行不通的。太極修煉與道通,煉神是上乘。所以“靜”字是不二法門,形鬆意靜,庶幾近之,但還非究竟。武氏還說“全身意在蓄神”,重要的是由精氣而生神,故養氣充氣練氣然後始可言神。

  可見,柔鬆順的訓練是為了讓氣脈貫通,“氣遍身軀不稍滯”,才可由丹田運氣於四肢,但內家之運氣是不運之運,“先在心,後在身”,意到氣到。所以,鬆柔是為了堅剛——此堅剛乃是內氣充實,筋膜強壯的堅剛,並非肌肉發達之堅強。當年俞敏老師說:內功雄厚之人,身無贅肉唯筋膜強健,骨堅皮鬆,看似皮包骨也。

  “氣走於膜脈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太極拳祕宗》***,筋膜以柔軟鬆透為用,其柔軟而含堅剛,彈性也。“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引同上***,太極乃大道,乃求虛靈而虛無,故輕形重象,輕外重內,輕力重意。

  不修內家功夫,所用之力多陽脈所出,修內家功夫,所出之勁多陰脈所出,此間訊息大矣。所以尚柔用陰者,道在無形虛空求也。以我之含蓄內斂,對彼之張揚外露,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者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