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三調之調息

  中國傳統養生術的最早形式之一是導引,通過肢體的宣導來健身。太極拳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導引術的內涵,從健身的角度可以說,太極拳也是一種導引術。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太極拳中的調息。

  

  導引的一大特點,是與吐納的有機結合,就是以呼吸調節配合動作。

  太極拳的調息就是呼吸的調節,把呼吸作為健身的一種方式加以調整,把調節呼吸和調節身體的其他功能結合起來。

  太極拳的呼吸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呼吸,一種是腹式呼吸。自然呼吸是以拳式為主導,不去過分關注呼吸,以自然舒適的原則使呼吸與拳式動作相配合。腹式呼吸是在呼氣、吸氣的過程中有意識地以腹部的收縮相配合,形成腹部橫膈肌的升降活動,這樣就會擴大或縮小肺部的體積容量。解剖和生理學說明,人的呼吸靠胸肋的開闔和橫膈肌的升降活動來完成,而橫膈肌的升降所促進的呼吸量,遠大於胸肋開闔所得到的呼吸量。所以腹式呼吸能取得更多的新鮮空氣。


  空氣是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的特徵,營養物質之所以能化為能量,是依靠氧化才能進行的。所以,人體吸入氧氣充足與否,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水平,特別是人的大腦,如果嚴重缺氧幾分鐘就可以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形和壞死現象,造成對生命的嚴重損害。太極拳的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都要求做到細、勻、深、長,都是有節奏地有規律地呼吸大量的空氣,並且通過緩慢的運動,形成氣息在體內的充分交換,促進生命活力。

  腹式呼吸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通過橫膈肌比較大幅度的活動,對胸腹腔的臟器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使這些臟腑迴圈旺盛。橫膈的運動,還加強了血液及淋巴迴圈,可以使心臟冠狀動脈反射性的擴張氧化與還原作用加強,增加了心肌的影響,為有效地預防各種心臟疾病及動脈硬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調息是太極拳的一個主要練習內容。太極拳家陳鑫說:“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執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執行。”呼吸之道,在於自然。綿綿調息,就是不間斷、輕微、深長、均勻。在調息中,也要和意念相結合,注意行拳、調息過程中身體一些特別的感受和反應,就是調息和動作、內氣相呼應,不是孤立、簡單的呼吸。

  延伸閱讀:

  太極拳對經絡系統功能的影響

  經絡是中國傳統醫學獨特的視角。太極拳養生的效用必然也反應在經絡系統中。經絡是氣血執行的通道,人體健康與否,與經氣暢通與否密切相關。練習太極拳,要意達梢節,氣貫梢節,就是手足的末端,而手足的三陰、三陽經貫通於此。所以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對經絡系統的鍛鍊。

  太極拳每一個動作的重點關注點也大都是經絡系統重要穴位的所在。比如虛領頂勁,相關的有百會穴;含胸拔背,相關的有大椎、尾閭穴等;沉肩墜肘,與肩井、勞宮等穴位相應。所以,太極拳的所有動作,也是經絡的導引動作。練一遍太極拳就是對全身經絡進行了一次導引。

  “尾閭中正”“虛領頂勁”有利於任脈、督脈經氣的執行。太極拳一動,內氣就在任督脈中周流不息。

  特別是氣沉丹田,丹田被認為是“氣海”所在,為任、督二脈的交匯處,對丹田的特殊關注就是對經絡的強化煉。

  太極拳練習到一定的量、到一定程度時,身體就有一些細微的感覺,如小腹發熱,四肢末梢發脹、發麻之感。類似於中醫鍼灸時的感覺,這就是導通經絡、穴位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