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尾閭正中的內涵與精義

  在我國習練太極拳者和研究太極拳理方面,對於尾閭正中這個要領,幾乎無人不曉,由於古代拳譜論述過於簡要,或者說是較為抽象,加上名家分門別派,從自己的實踐經驗出發,在解釋上各有一說,而很難從生理學、解剖學以及現代運動力學的理論明確闡述,至今不能給以人們滿意的回答。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歡迎閱讀!

  一、拳理身法的基準

  理論的模糊,必然導致實踐的誤差。一九九五年第三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在邯鄲舉行,筆者在帶隊參賽中,有幸目睹了各路流派的高手錶演。在此之前,亦曾造訪過一些太極拳名家,同時,對國家規定的《42式太極拳、劍競賽套路》錄影資料進行過細緻分析研究,均感到在“尾閭正中”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臀部後突,左右搖擺,周身上下的勁氣以腰臍為界似乎斷成了兩截;胯向前挺,小腹上翻、犯僵硬之病而無沉著園活之氣,至於太極拳在群眾性普及活動中,這兩種毛病不僅顯而易見,並已影響到胸部、頭部、手足正確執行。這類問題,在專業運動員競賽和教學中尚未引起應有重視,當然也必將影響群眾性太極拳普及質量的提高。

  太極拳理是一個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為什麼我們要將“尾閭正中”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專門加以探索?這個問題還必須從太極拳的根本意義上來認識。何謂太極拳?概而論之,太極,是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拳,是肢體動作的外形運動。沒有內外結合的修煉,只能稱作法“太極操”。在人體內在物質運動方面,古人多講“行氣,運動”,限於古人有藝不輕傳之訓和祖國醫學在解剖學方面發展緩慢,很難從人體骨骼和人體力學上完備闡釋。因而,在拳理方面,對於身法的論及,是為“尾閭正中”與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虛實分清等要領,放在平行的位置上提出的。實際上身法的理論是最直接體現了“太極”所要求的人體內在物質辯證運動。追究“太極”的內涵與精義,必須從身法入手;而探求身法 之理,連線人體周身上下的“臀尾”,實在是一個關鍵的中心環節。離開了“尾閭正中”,也就不能做到各家拳論共同強調的“腰似車軸”、“立身中心,支撐八面”,那麼行功走架也勢必失去規矩尺寸。運化發放也勢必失去了支撐。故此,我們認為,只有“尾閭正中”作為拳理身法的基準,才能領悟到太極的精義。

  二、尾閭正中辨析

  古今太極拳家對“尾閭正中”多有論述。所謂“尾”,解剖學上即為人體脊椎骨下端末梢,亦稱尾。“閭”的本意指“江河之水彙集的入海口”。因祖國醫學在論及穴位時,定名玉枕關,夾脊關之下的“尾椎”為“尾閭關”,統稱為人體內氣執行不易通過的三道關口,而“尾閭關”乃是人體四肢散亂之勁氣彙集入丹田的關口,故將“尾”字字尾以“閭”而喻之。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武禹襄解為:“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此說肯定了尾閭正中的重要性,但無確定的闡釋。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論述“尾閭正中”的練法訣竅中說:“尾閭正中就是,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並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間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等於對動向起著舵手的作用。”顯然,這時“尾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明確地肯定,但“中正”的位置尚值得推敲。郝少如在《武式太極拳》一書中解釋說:“兩胯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在沿襲了傳統拳理解釋外,對“正中”指向亦有欠妥之處。一九九三年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國家武協推行的《42式太極拳、劍》競賽規則,對“臀胯”規定,“臀”要注意下垂收斂,不可後凸;胯不可左歪右斜”。同樣沒有規定,“尾閭過中”可能造成挺胯的錯誤。究其緣由,大約是在校正了人體臀部自然外突的狀態時,過於強調了斂臀,而有過猶不及的偏差。在這樣理論影響,習練者“將小腹托起”必然造成挺胯縮胸,聳肩抬肘,腰脊不能直豎的毛病。

  以愚之見,尾閭正中,是應將處在自然狀態下的尾椎,在屈膝沉胯,提肛斂臀配合下,尾椎梢向前收起,同時尾椎根部向下卷沉,***有直插入地之感***,至耳廓下方的耳垂中心線為宜。 不及是為突臀,過之則為挺胯。此為“正中”之中,而“正”即是臀部從脊後觀察,不左右搖擺,即股骨大轉子,不得突出胯的側面。這實際上就是立身中正不偏的基準線。“尾閭正中”具體的操作訣竅,就是提肛斂臀和屈膝沉胯相配合完成的,由於括約肌、會陰肌和臀部肌肉群,髂腰肌,恥骨肌、縫匠肌的收縮牽引骨盆前傾,使尾閭向前向下卷沉。如吊車的配重,因而更加加強了腰骶的固定和髖關節的接牢。迫使尾閭居中腰脊直豎,身體的重心下降至膝關節,周身之勁氣團聚於小腹,所謂的“勁從襠中翻,力源在丹田”,意即指此。這時的骨盆角度***男性呈銳角,女性呈鈍角***由原來的60度角轉為40~50度角。脊柱的腰彎曲也隨著“尾閭正中”上於頂頭豎頸,如拔河之繩掙直,有對拉拔長脊柱之勢,處處符合力學的支點。

  三、尾閭正中的內涵

  為了深刻理解“尾閭正中”的基準線。我們可以從人體骨骼解剖與運動力學關係;人體臟腑與呼吸行氣的關係這兩個方面,具體論述它的內涵。

  其一:人類由胚胎髮育到成熟,從脊柱發育狀態可以證明人類發展史。從胚胎到嬰兒期,腰脊柱本來是平直樣子,與一般的四足動物相似,只有從正前方觀察,才可見上細下粗,從第三頸椎到第一骶柱的椎體體積逐漸加大,與四足動物不同。而到了幼年及成年,由於站立行走的結果,從側觀觀察脊柱呈現了“S”形彎曲,其腰脊部分是向前方彎曲,這種彎曲狀態、是適應站立運動,反映了脊柱負荷機能的要求,用以增加彈性、柔韌性,減震緩衝保護頭腦作用。同時對直立時起著承上啟下穩定平衡的作用。而當人們在練習拳架推手和勞動時,欲想“立身中正”、“力由脊發”、或得力省力首先必須從腰脊部分改變自然狀態,才能達到目的。這種腰脊柱從自然彎曲形態到人為拉直狀態的變化,尾閭已向前向下卷沉,實際上就是要求達到的“尾閭正中”位置。尾閭過中,挺胯即失去了以腰脊直豎為中心的支撐穩定。而不及、造成的突臀和挺胯一樣,使周身之勁氣以

  腰臍為界斷為上下兩截,既無周身節節貫串的整體合力,同時大地的反作用力亦不能通過下肢反串上翻。人體好比一輛吊車,兩腿好似車輪;臀尾好似配重灌置***車後壓鐵***;丹田好似發動機;脊柱好似吊車臂***含頭的位置***;肩關節好似吊臂頂端滑輪;肘關節好似鉤頭滑輪;兩手好似鉤頭;鋼絲繩好似連線人體骨骼運動的筋肉氣血。當吊車吊起沉重的物質時,除了有車輪的支撐外最關鍵的就是吊臂角度中心調整的大小,直接影響吊車受力後的平衡穩定性。如吊臂的角度調整過小,則中心距離增大,臀尾的配重灌置***車後壓鐵***即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導致吊車趴杆、車尾掀起,出現事故,無論發動機功率怎樣大,非但吊不起沉重物質,反落得機毀人亡。尤如發放勁一樣,如果尾閭不正中,臀尾就起不到配重灌置作用,腰脊不能直豎焉能轉抖,角度亦自然不會符合力學支點,拔山之力捆於己身,非但放不出去人,連同自身的平衡也難穩定,若要強行發放自己亦傾或如球撞壁反受其害,在養身健身方面也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拳論中常講的“立身撐天地,束身支八方”,“上輕下沉不倒顛”“身如弩弓、拳如箭”,也正驗證了這些道理。“尾閭正中”完全可以說,他是內功拳修煉成功的根本大法,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體力勞動中上身的堅實支座。

  其二:由於“尾閭正中”而達到腰椎彎曲拉直,重現了類胚胎和嬰兒狀態,即所謂的“倒轉乾坤”,“回覆先天”的境界。這對體內臟腑各落其位,“氣以直養而無害”,將收到異常良好的效果。從人體臟腑上講,凡知道一些醫學知識的人,都清楚人體平時的內臟是由於腹壓的作用,使得臟腑各離其位。造成腸子侵犯了胃的位置,胃侵犯了肝脾的位置,肝脾侵犯了肺的位置,肺侵犯了心臟的位置。這就是章乃器在《科學的內功拳》一書中稱為的“提心吊膽”。尾閭的正中使腰脊的彎曲得以掙直,腹腔容積增大。因此,胸腔的緊張點移向腹腔,形成了所謂的“水升火降”、“氣沉丹田”、“寬胸實腹”。寬胸實腹的腹內壓都是隨著動作招式的運化變化而變化。當在發放勁力的瞬間,腹內壓驟然升高,腹部就象是充足氣的汽車輪胎,由裡向外鼓脹。與此相反,腹壁的肌肉群自然由外向內收縮合抱,因此牽動腰脊轉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