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極拳如何正確用勁

  太極拳看著簡單,練起來難,剛練的人應該都有這種感覺,看著簡單緩慢的拳腳,怎麼自己練習的時候,一套路下來,就能出一身的汗,這就是太極拳的奧祕之處了,那麼太極拳要怎樣正確用勁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託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向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

  以前自己手痠臂痛也堅持不了幾分鐘,而用根勁一棚就是半小時,心不急跳,氣不喘,就是小腿有點脹,真是又簡單又神奇!我自懂勁後,日練日得,知借大地之力,每與人鬥,雄心萬丈,就是被兩個大漢一人執一手,一鬆、一沉、一個繃炸也能全部放翻。內家拳懂勁之後,可以感覺到自己真實的身體,把運動潛力全部發揮出來,而且心情輕鬆,頭腦清醒,感官靈敏,在競技比鬥中站儘先機。

  太極發力是向下用意,靠地的反彈力到手上打人,是向下鬆沉蹬地面,不是直接向前。人的身體就是一個骨頭架子做的大彈簧。太極的起勢兩臂向上棚開對手的雙手,整個身子往下猛的一沉,兩臂用意不用力,藉著身勢下坐和根勁的反彈,邦的一聲把人震飛出去。

  根勁其實就是骨力

  根勁是太極的唯一門檻,似非而是,很難為人理解,敵人推來我意氣反而要下行,太玄了!根勁其實就是骨力,太極拳經曰:“力由於骨,勁出於筋”,還有“勁起於腳、節節貫通”之說,手上的一拳其實是從骨架上傳來的腿上的力。隨便擺個架勢,能不能出根勁,內行一眼就看出來了,老一輩的拳照能提示後人各種姿勢下的勁路,拳姿正正方方就是用上了骨力所至。

  不懂根勁根本理解不了套路的含義。太極懂勁就是在師傅的引導下學會用腰腿的骨頭一節節上來承任何方向的力。只要用力對了,師傅一下就感覺到了,師傅一聲“好”,從此記下這種感覺,慢慢加重,越練越骨壯筋強,從此“脫胎換骨”。每個人的骨骼都要些小缺點,正確用力可以糾正回來,這個過程需要幾年。

  內功的重要性:

  內功打人其實是用骨骼頂人。調好骨骼對著他,腳往地下蹬,再加上他衝上來的動量,骨骼的巨大而短暫的一頂能一下就能打得對方筋骨錯位。內功的每一招都是擺好骨頭架子,16字真言:“虛靈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腰塌胯”就是擺骨頭架子的關鍵。

  內功的每一招,動作小,但有骨力。形意的雞形,用頭打人,一但練出骨力,你一拳打去,他用臉一頂,可能骨折的是你的拳頭。跟功夫粘不粘邊,關鍵看是不是用了根勁,只要是得了根勁了,其它的拳式無非是幾種簡單運動的組合排列,前後左右旋轉收放,由一式得根勁後,則入門。和比你力氣大的人比推手,對方的力氣對你無威脅,才叫懂勁入門。

  內家拳入門,最重要的是姿勢正確,主要是把骨架擺對,就能用上腰力,很快入門,沒事的時候可以多看看機器人,機器人的骨骼是擺對了的,聰明人這話,會悟出更多的東西的,而且機器人的轉動,正是內家的運動形態。內力就是骨力也就是整勁,發力就是用骨架的合理結構打人,全身都對才行。

  正確的拳架是全部功夫的基礎

  1、立身中正。

  2、腳下不要虛浮。

  3、卡位。

  講究骨架定位接骨鬥榫,用意不用力,起承轉合,八面支撐力,式子擺好,架子一調,自然而然具備幾個方向的張力,外力壓到習者的胳膊上,能感覺到這個力量自然傳到腳底,差之毫釐,力量立刻就散了,把來力通過間架的傳遞卸掉,而自身並不用力。

  老形意架子一擺自然就有力,骨骼是用來定位的,關節是用來轉換勁力的。力出於骨,勁由於筋,人的每塊骨骼和關節有其最佳的承力角度,在這個角度上力量可以大到無法想象。人體一但不用力很快肌肉骨骼就會萎縮,人體鈣質最先流失、也最嚴重的就是脊椎和骨盆,全因常人少用脊椎和骨盆承力。四百公斤的重量,我能蹬近百下,用的是腰力和骨頭,其實很輕鬆。

  四川山民背三、四百斤的豬,走二、三十里山路,就是用的骨頭承力,用力科學,累是累,但並非不可承受。功夫都是在正確的功架裡出來的,正確的功架是一切功夫的基礎。每個關節都屬於正確的角度,不能偏斜,例如蓋房子,樑柱正當了,自然就可以承受壓力。樁法目的是為了求一個好的發力結構。內家架勢設計,決定了在運動時可藉助的身體衝擊力遠遠不足,為了發出足夠的打擊力,必然得從內求,直指內功鍛鍊的根本。

  具體的太極拳入門方法,全靠個人領會,只要不僵硬、不喘氣、腳後跟著力,就會打下好基礎。只要不努力、不閉氣就是內家拳,沒事可鬆鬆軟軟地甩甩手,動作幅度不必大,主要感覺點沉肩的力,有大美妙在裡面。

  練太極一定要懂勁

  太極之難唯懂勁,一但懂勁,古人拳經就象說到你心裡去了一樣,練一日有一日,越練越深,可以一條路走下去不怕錯,但不悟者恐終生一無所有。太極拳懂勁非日久不可,得恩師親手壓,自己天天練,天天想才能知道,不用心不用力怎麼能懂勁。

  我師每天練拳之餘都要壓壓我手,搞了幾年,我就是不懂什麼叫棚。每次不是硬了就是軟了,硬了,師傅一收手,自己就跳起來,軟了,一上力就被壓塌。直到有一次師傅壓師弟,我在旁邊看,猛地一下靈光一閃,知道什麼叫根勁了,師傅一壓,說了聲好,讓師弟也來壓我,比較一下異同。我當場就聽到的師弟的勁,隨他怎麼動,我一點也不癟,他若猛的撤力,我也不反彈,而且還不累。

  太極拳為什麼不說用力而說用勁

  太極拳用不是人現的力,而是經過練太極,去拙力而生彈簧勁掤勁,太極是以四正,四偶的八門勁構成,八門勁都具有放長的彈性,所以稱為勁,而不稱為力,八門勁是以掤為基本,掤勁生於彈性,彈性生於身肢放長,身肢放長是,怎麼放長,這是練太極拳的特殊要求下練習成身肢放長,講究,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鬆腰圓擋,開胯屈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彈性勁不僅是肌肉本身的彈性,而是在肌肉彈性的基礎上,將骨骼韌帶等肌肉聯合放長中鍛煉出來的,所以勁不是人身固有的,所以開始練太極要求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

  最近,一位剛入學的拳友和另一位比我早學近一年的拳友都和我探討到一個問題,就是打拳該用勁還是該放鬆。這裡首先要界定勁和力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在我的理解裡,力是個物理上的瞬時概念。勁,是個過程概念,包括施力者形成力和使用力的過程。有了這個界定,這個問題就好談了。

  太極拳最終要求鬆要鬆透,發力要發透。因此,既要會放鬆也要會發力。初學階段,還在摸索勁路,常常要體驗自己的發勁此處的勁並非單指那種爆發力對不對,此時,不必特別要求放鬆。等到勁路比較正確了,比較定型了,再追求放鬆。訓練中,也可以發力和放鬆相間地練習。發力是為了校驗效果,放鬆是為了理順筋骨肌肉的狀態,從而摸索出正確的勁路,所謂“力由鬆中求”。

  當然,最終是要放鬆的,但是,那時的放鬆裡面,已經包含了完整的勁路,只是用的力非常之小而已。如果不去摸索勁路,只是一味放鬆,這種放鬆就缺少必要的內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