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對青少年發展的作用

  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促進其社會技能的完善、自我意識的發展,學業成績的提高以及心理的健康發展。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獲取資訊的功能

  人際交往相較於從書本獲得資訊有內容更廣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速等特點,通過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後,人就能以各種方式迅速地獲得資訊。作為現代人,交際能力已經成為維持生存、適應職業生涯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隨著社會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發展,社會更需要能主動與其他人和群體建立聯絡、開展合作,在交往中搜集資訊、佔有資訊、篩選資訊的人才。青少年是當代社會中充滿活力的新生力量。他們接受新資訊速度快、手段新、途徑多,加上他們喜歡與人交往,這就使得他們所掌握的新的社會資訊能通過人際交往在各個層面以較快的速度在更大範圍內傳播。因此,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符合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

  ***二***社會化功能

  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人的社會化必須要在個體與他人的交往中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接受社會的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角色和積累社會經驗,獲得社會倫理規範,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社會心理、行為方式和生活技能,逐漸完成社會化程序。中學生處於人生髮展的關鍵期,他們渴求交往、渴望被理解。良好的人際交往素質不僅是中學生獲得友誼和理解,心理正常發展,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中學生實現其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三***自知、知人的功能

  人的自我又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人際交往來獲得的。米德認為,我們所隸屬的社會群體是我們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個體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認為他人是怎樣看自己的。人際交往範圍越大,接觸的人越多,不僅能通過他人來了解自己,自己也能瞭解他人,人生的許多經驗,就是在從際交往過程中積累和豐富起來的。

  ***四***滿足心理需要,保持身心健康的功能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際交往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的許多需要都是在人際交往中得到滿足的。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思想活躍、情感豐富,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人人都渴望真誠和友愛,大家都力圖通過人際交往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可以使學生精神愉快,情緒飽滿,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相反,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際交往,學生則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病態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可能形成惡性迴圈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因此,良好、積極的人際關係可以滿足中學生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使其更深刻、更生動地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從而獲得充實、愉快的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

  改善青少年人際關係的策略

  ***一***解決“代溝”的策略:相互理解,換位思考

  一方面,父母應設法去了解中學生處於生理、心理的特殊發展時期。這個時候,子女獨立的自我意識開始迅猛發展,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希望周圍的人能夠將自己視為成年人,要求具有與成年人相當的社會決策權,反對絕對從屬地位。所以,父母應信任子女並允許子女擁有自己的想法,對他們多加鼓勵。父母在與他們溝通時,一定要考慮到孩子在這一階段心理髮展的特點和規律,理解孩子們的變化和處境,調整管教的方式。

  另一方面,學生也要試著去理解父母。事實上,學生非常關注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與父母關係出現的裂痕和情感疏離常常讓他們感到無奈、委屈和煩惱。青少年也應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理解父母要求自己的良好初衷,自覺孝敬長者,體諒長者,減少與父母的摩擦衝突。

  ***二***解決被忽視的策略:自省自信,主動接近

  1、反省自己,尋求原因。如果不受同學的歡迎,你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個性問題、學習不佳、還是有其它原因,根據自己的不足,有目的地進行改正。當然,也有的同學受到輕視,是由於生性敏感,又不願與人交往,被同學和老師無意中忽略了,於是就認為自己不受歡迎;或看到幾個同學在竊竊私語,就認為在議論自己;看到別人打球沒叫他,就認為別人不願意和他玩;見老師很少提及他,就覺得老師不喜歡他。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受人輕視,只是自己沒有融入同學中而已。在與同學們的交往之中,難免出現摩擦或誤會,這個時候,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學會從自己身上也找原因,做到寬容和理解。

  2、坦誠大方,友愛互助。友誼是相互的,只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而不肯付出的人是不受歡迎的。不妨主動地幫助同桌鄰座解答他們不會的難題;勞動時搶先乾點累活髒活;有參考書與大學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甚至別人的東西掉在你腳邊主動幫他撿起來等。總之,要敞開心扉,樂於與人交往。通過這些小事,都會改變自己自私、冷漠的形象。

  3、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如果是因為自身缺陷或家庭條件太差而受到同學的冷落與孤立,就要學會自尊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生理不足並不能影響一個人的品德和成就,家庭條件差也不應該是你停滯不前的藉口。不必攀比其他同學的高檔消費,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才是中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此外,要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能只盯著自己的短處,而忽視自己的優點和過人之處。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上,要自信樂觀,克服自卑膽小。

  ***三***解決師生關係不佳的策略:尊重關愛,以誠相待

  1、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別差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對於叛逆、搗亂的學生,教師要改變對他們歧視的觀念、淡薄的情感,而要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著偏心、獨斷、暴躁的問題。教師要以平等、親切、尊重、關心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一些問題學生。平時多給予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關心,並注意與他們的交流方式,主動與其建立親密的師生關係,方能贏得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喜愛,使其自覺尊師敬師。

  2、教師要關愛學生。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曾經說過,“要撥動學生的心絃,就要做到心心相印,教育的深刻意義才能油然而生。”老師的職業應是充滿愛的職業,老師在與學生交往中,懷著一顆愛心,愛護每一個學生,這種愛就會感染學生,愛心就會像一根接力棒,一個個地傳下增,學生在與其他人交往中也學會了愛。面對處於叛逆期的中學生,只有使學生在感情上產生觸動,才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教育對學生的愛應該是嚴慈相濟,不求回報,不求索取,它是通向學生心靈的橋樑。作為老師,溫暖的話語,親切的微笑,理解的眼神,關切的撫摸,鼓勵的暗示,這些都是與學生心的心與心的溝通。在小事上表現出愛和尊重會直接觸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的逆反心理變得平靜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