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寫不好作文的原因分析

  編者按:學生寫不好作文並不是單方面的原因。既有來自家長的前期培養,也有來自老師的後天教育,更有來自孩子自己的不觀察,不思考,不閱讀。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學生寫不好作文的原因。

  自己嘗試寫作之後,我才真正明白,對於學生來說,作文為什麼那麼難!

  01

  先說說之前的觀念吧。

  作為一個“專業”的語文教師,我一直自以為學生寫不好作文無非是不懂得寫作的一些的技巧,比如細節描寫,開頭結尾的方法,修辭的使用,點題扣題、環境描寫等。這樣的自以為是,讓我在作文教學時一度只注重技巧的灌輸和訓練。

  技巧的訓練當然有用。但說實在話,這樣訓練的結果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美好。至少你會發現,班級的作文平均分並沒有提高多少。

  老師拼死拼命地教,學生也在用心地學,效果卻不好。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原因就是:學生寫作的問題根本不在技巧上,而在內容上。老師們改卷的時候對於這點感受應該更加明顯。同樣面對《讓心靜下來》這個題目,全級300個學生,竟有將近一半的人寫的是考試。大家說說,這樣的作文,分數能高嗎?

  當然,我們班最高分寫的也是考試。與其他同學不一樣的是,這位同學很會描寫和點題。所以說,技巧訓練有用嗎?肯定有用。但如果孩子能夠在內容上再創新一點,分數肯定更高。

  由此可知,學生作文寫得差,跟老師重形式,輕內容的教學方式,不無關係。

  02

  弄清了問題所在,應該就能對症下藥了吧。

  沒那麼容易。

  我仿照肖培東老師《好久不見》的課例,試著幫助學生開啟思路。

  “什麼時候,我們需要心靜下來?”

  學生七嘴八舌:考試的時候,與同學鬧矛盾的時候,老師批評的時候……

  “你們講的都是學校裡的事情,其它呢?”

  學生恍然大悟:“跟父母鬧矛盾的時候,爸媽吵架的時候,看見別人打架或有困難的時候……”

  “有悟性。那麼這個題目只能寫自己嗎?”

  學生無動於衷。

  我繼續提示:“我們將“我”換成其它的事物,比如一株花、一棵樹,一隻鳥,一輛共享單車會不會有需要靜下心來的時候?”

  學生還是無動於衷。少數同學甚至開始有點騷動。

  我明白騷動的含義,那意味著孩子完全不認同老師的看法。所以我適時停了下來。內心宣告第三層次選材引導失敗。

  當然,如果當時自己能寫作一篇下水文,讓孩子提前閱讀,也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尷尬了。

  可是我更關注的是,為什麼孩子們會不認為身邊的事物也會有需要心靜下來的時候呢?

  原因很簡單,孩子們從來沒有關注過身邊的小事物,他們又怎會想到要寫小事物呢?

  03

  我想起了我兩歲半的女兒芒果。

  每次陪她散步,她就會各種嘰嘰喳喳:

  媽媽:

  小花為什麼不回家找媽媽?

  大樹不穿衣服。

  葉子在跳舞。

  蝸牛偷走了我的麵包。

  我是老虎。

  我要變出草莓味的媽媽。

  ……

  最關注身邊小事物的人,莫過於兒童了。他們有著天生的想象力,認為萬事萬物都跟人類一樣,具有豐富的情感。所以,他們脫口而出的每個句子,都像一行詩。

  兒童受好奇心的驅使,會久久注視感興趣的事物,這便是他們能和萬物感同身受的原因。

  而這個習慣如果能夠繼續保持下去,孩子就會慢慢培養出對週遭事物的感受能力。這樣,等到上學需要寫作文時,他們對於身邊看來瑣碎平凡的事情,卻能獨具慧眼。

  對這樣的孩子來說,只要表達不差,想寫出好作文,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沒有培養好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當孩子饒有興趣地觀察蝸牛慢慢蠕動的時候,父母卻趕時間催促;當孩子撿一片樹葉,抓起一把沙子的時候,父母卻嫌弄髒了手;孩子對雨感興趣,想要在雨中跑一跑的時候,儘管只是毛毛細雨,父母卻擔心其生病;甚至當孩子對乞丐施以同情的時候,父母一句話潑過來:那是騙人的。

  孩子小的時候,扼殺了其接觸自然,探索自然的能力,試問,又怎麼能培養出感受力強的孩子呢?

  總而言之,孩子寫不好作文並不是單方面的原因。既有來自家長的前期培養,也有來自老師的後天教育,更有來自孩子自己的不觀察,不思考,不閱讀。家長的前期教育已經錯過,不妨利用假期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開拓視野;教師在教學時,最好能將內容形式並重;而孩子們,對待周遭的人和事,不妨多點觀察和思考。畢竟,我們的心不能只裝下小小的自我,也要能裝得下大大的世界。

  作者:芒果happy

  公眾號: 羅老師用文字記錄生活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