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對下肢的要求

  下肢是支撐身體的根基和勁力發動的根源。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貫串在整個太極拳套路中,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任何一部分的姿勢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全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貫串在整個太極拳套路中,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任何一部分的姿勢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全身。所以初學者必須細心摧摩,認真思考,按照全身各部位的要求,在基本功夫上打好基礎,這樣才能逐漸在整個套路執行中,將各部位的姿勢恰當配合,從而掌握動作中的速度、路線和方法,逐漸達到身端步穩,動作連貫圓活,節節貫串,上下相隨,周身協調,一動全動,一氣呵成, 動如流水靜若山,慢如行雲疾似電的境界。

  下肢是支撐身體的根基和勁力發動的根源。《拳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有不得勁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步為周身之樞紐,“靈與不靈在於步,活與不活在於步”,都是講腿步姿勢動作的重要性。

  1.襠:

  陳氏太極拳對襠部的要求是要圓、要虛、要鬆、要活,太極技擊。避免出現尖襠,塌襠和死襠。《拳論》說:“腎囊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又說:“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轉鳥難飛。”襠在套路執行和技擊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圓襠:

  就是兩胯根與兩膝蓋要撐開撐圓而又有相合之意。每逢開步時,一腿實,一腿虛,虛腿腳尖里扣,小腿肚和大腿肌***即股內斜肌***才有內旋外轉之意,再加上會陰處的虛虛上提,襠部就?a href='//' target='_blank'>性病⑿櫓?校?塗殺苊餳怦?人字襠***的虛實不分。鬆襠和活襠,就是胯節與臀部肌肉要放鬆,不能死頂住骨盆,虛實要靈活變換。檔部的虛實變換,不象掛鐘一樣左右擺動。在左右變換時,走的是平行“∞”字,內外旋轉;在前後變換時,走的是下弧線。這樣才能避免“死襠”不動,虛實不分,只見上肢活動的現象。塌襠是臀部低於膝蓋,膝關節有了死彎,步法不輕,犯了轉關不靈的毛病。襠部的會陰穴是任督二脈的起點,練拳時頭頂的百會穴與襠部的會陰穴上下呼應,陰陽經氣得到平穩,也有利於立身中正。

  在運動過程中,腰與襠有密切關係,襠與胯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鬆沉,胯能撐開,膝能裡合,襠勁自能撐圓,太極拳練習。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說:“下腰勁,尻微翻起,襠勁自然合住。”又說:“尻骨,環跳蹶起來,裡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

  2.胯***髖***:

  陳氏太極拳對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開,就是胯關節要鬆開。《拳論》講:“腰如車軸,氣如車輪。”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鬆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鬆活,死頂住骨盆、腰也難以起到車軸的作用。“鬆胯”這一要求,一般是不太好掌握的。因為胯部支撐著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鬆,膝關節的負擔就要加重。一般初練的人,腿部力量差,膝關節支援不了全身的重量,所以不敢鬆胯,形成膝蓋前栽,鼓肚挺胸,身體後仰的不良姿勢。正確的要求是:保持軀幹部的中正安舒,下蹲時,膝蓋不能超過前腳尖,胯部和臀部象是後邊有凳子坐著一樣。髖關節的放鬆,又必須與肩關節的放鬆上下結合。如果胯不鬆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壓,影響肋部腹部肌肉的鬆馳下沉及膈肌的下降,氣機升降功能就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就難以達到“腹內鬆靜氣騰然”的要求。

  3.膝:

  膝是由關節和關節韌帶等周圍組織所組成,活動效能好,伸縮力強,是脛腓骨與股骨的結合部,它在太極拳運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太極拳是在曲膝鬆胯的基礎上保持立身中正。在整套架式練習時,膝關節要始終保持一定的彎曲。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與膝關節有直接的關係。從身法上講,身法低,步定大,膝關節承受負擔就重。在套路練習中、腿部支撐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膝關節的調節來完成的。

  初學太極拳的人,應該先練高身法,待腿上有了支撐力,再逐漸降低身法。這樣由高到低,活動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免膝關節受傷。同時還要注意膝關節的保護,練拳之後,關節及身體組織血液執行加速,關節區域性有熱感,這時皮竅開而腠理鬆,千萬不可用冷水洗或風吹,以免風溼乘機入侵,引起關節皮肉的風溼痺症。

  陳氏太極拳的技擊上對膝部也有一定的要求,雙人推手,兩腿相併,兩膝互相粘化,可以外撇、里扣、膝打,既可迫使對方失勢,也是護襠,護臁骨的方法。《拳論》有“遠用足踢,近便加膝”的說法。

  4.足:

  足是周身之根基,兩足姿勢的正確與否,對保證步法的靈活穩健有重要的作用。陳氏太極拳對兩足的要求是:兩足踏實地,足趾、足掌、足後跟皆要抓地,湧泉穴***正腳心***要虛。足趾不能翅,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後晃。在開步及邁步時,要定準方向和位置,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亂動。這樣才有步履清晰、沉著、穩健的感覺。

  另外,在執行中,向前邁步或向左右開步時,都要曲膝鬆胯,足尖上翹裡合,足跟裡側著地向外鏟地滑出,開到適當的位置,再移重心落實。向後退時,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漸踏實。在向左右旋轉方向時,一足支撐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翹外擺或里扣,以足跟外側著地,方向位置移好,再移重心踏實。足尖外擺和里扣時,要使腿部還具有螺旋纏絲勁。

  足在技擊上可分為鉤、套、蹬、踢、踩等方法。鉤、套、踢一般是用足尖的方法;蹬、踩是用足跟及足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