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鬆靜意

  鬆靜在太極拳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太極拳基本功。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柔和緩慢,男女老少皆適宜練太極拳,當今人們習練太極拳能緩解壓力,就是通過太極拳的放鬆方式達到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練習太極拳前一定要排空思想雜念,靜心修煉,做到心靜體鬆,這樣才能領會到太極拳的意。

  人體下為陰上為陽,右為陰左為陽,前為陰後為陽。練習鬆靜的目的,在於調整上下陰陽,平衡左右陰陽和媾通前後陰陽。媾通前後陰陽,即是打通任督二脈;平衡左右陰陽,則是要使人體氣血執行平衡;調整上下陰陽,目的在於***投火入水***。通過練習鬆靜,把易於升浮至頭部的虛陽虛火降伏下來。

  降伏虛陽虛火的惟一關竅是足底的湧泉穴。練習鬆靜,是從頭頂百會穴開始依次放鬆到湧泉穴。百會穴居人身最高處,乃陽氣所會。內氣從百會穴直貫湧泉穴後,身體內的虛陽虛火就會通過湧泉穴被地氣化解而消逝。古人說:“真人息之以踵”,就是要求把氣降至足底湧泉穴。

  在太極拳實戰中,要學會放鬆,太極拳的鬆不僅是外在動作上的鬆,要求思想上也要放鬆。

  練習鬆靜還要講究手掌心的勞宮穴。練習到一定時候,當手臂和手腕、手掌放鬆後,勞宮穴就會有暖熱感,而當下肢放鬆到足底,湧泉穴會有麻熱感。勞宮穴能治心火上炎,清心安神;湧泉穴可退骨蒸熱,引火下潛,如此,身體的陰陽水火就能互相交濟而收到平衡的效果。

  練太極拳如何體會放鬆、入靜和意守

  一、放鬆

  放鬆是一種積極的鍛練,決不是消極疲塌。“鬆”是指不緊張的狀態,是一種練功中某些緊張狀態能得到解除,身體趨於平衡的體會。

  就人體而言,身體長期受七情六慾的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時,都足以呈緊張狀態,使體內陰陽、氣血、臟腑的功能失調而致病。就功夫而言,只有鬆才能避免使氣則竭,並氣則傷的弊病。再就放鬆與內氣執行的關係而言,只有放鬆才能避免武火烹煉過甚,造成走火偏差。

  鬆是太極拳的拳魂,修煉太極拳要達到完全放鬆境界,調整身心,可提高心理素質。

  “鬆”可以分成下列三層來體會

  〈一〉鬆弛

  感到手足擺得很安穩,頭部也感覺輕鬆,全身沒有一處 感覺到不舒適。

  〈二〉鬆開

  進一步放鬆到那一部位,便感覺到那一部位的肌肉好像在鬆開,骨頭好像 也變軟了,全身血流迴圈上,似乎可以感覺到在靜靜地流著。

  〈三〉鬆靜

  再進一步,全身好像溶化了一般,完全沒有什麼拘束,悠悠自在,雜念全無,感到一種輕安的舒適***飄飄然,如羽化而登仙***。

  二、入靜

  入靜指思維活動單一化,雜念減少,對內外刺激因素反應減弱在主觀感受上常呈現***恬淡虛無***的境況。能使神經系統的活動功能得到加強,神經調解作用進一步改善,從而使整個機體達到一個新的動態平衡狀態。入靜的程式取決於功夫的深淺,可分初,中,高三級來描述不同程度的大致輪廓。

  〈一〉初級

  姿勢自然舒適,呼吸柔和,雜念較少,或者起了念頭能很快排除,可能有一、二次短時間內感到雜念不起,安靜舒適,這就是初級入靜。

  〈二〉中級

  在初級的基礎上,對外界的聲音干擾聞如不聞,身體輕鬆,用意自如,呼吸綿綿,輕、重、暖、癢等舒適感覺常常出現。

  〈三〉高階

  在中級基礎上,外界的干擾已不起反應,呼吸綿綿深長,若有若無,用意自如,若存若亡,輕鬆飄浮,心情舒暢,精神飽滿。

  三、意守

  意守乃一念代替萬念之法,通過意守的鍛鍊可使思想集中,排除雜念,達到入靜。通常概括為內守和外守兩大類。內守指思想集中於自身一部分,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意守湧泉等等。

  外守指思想集中於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青山、意守浮雲、意守幻景等等。意守切忌過度,決不宜用意太重,而必須做到似守非守,有意無意,勿忘勿助,不即不離,才能活潑自然,輕鬆恬淡,從而避免出偏差。***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一般在練拳時,所表現的解除身體,四肢,肌肉等緊張,是一種***外鬆***的表現;而解除呼吸,集中和運用意念方面的緊張,是一種***內鬆***的表現。

  先師 潘詠周先生曰:“吾人之胸部,不宜稍呈緊張,心氣應使下降,心氣下降至何處,乃下降至丹田也。”讀者試正身端坐,平心靜氣,緩緩調息,胸部完全不著絲毫之力;則心部即覺得安放舒適。肺部呼吸必覺得非常通暢。

  同時就覺得有一股熱氣自然下降至臍下腹部。此即氣沈丹田之感覺。能鬆則氣能沈。“鬆”字之解釋,即毫不著力之謂。如稍著力,則不但不能氣沈腹部,氣不能騰然四布,氣不能斂入骨。且易致腸病。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也。”

  又曰:“吾人練拳,體質日強,目光清明有神:但此神光宜使內斂。內斂系不使放逸之謂,欲不使放逸,必使此神光有所寄託。其方法,即在左右手動時,眼神須分別賓主手而隨動作注視於主手。靜時目光宜平視,而將眼神收斂於內,與意同時存想丹田,”即道家所謂反觀也。動時眼神注意於手指;靜時眼神反觀于丹田。

  同時率領意氣勁三者分動靜而向外向內。功夫至此,則“意”“氣”“勁”“神”四者已合一矣。從此功夫愈練愈深。始則遵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乃至無行跡可擬,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說有就有,說無就無。技而至此,所謂至神化之境矣。”

  詩曰:無心神自健,無肺體自安, 無心又無肺,便是活神仙。

  太極拳鬆靜的意義

  鬆靜,即鍛鍊一種放鬆的心態,這也是放鬆的人手點。武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武禹襄公日:“先在心,後在身。”

  心靜無為是實現鬆的前提和保證。練太極拳首先要心靜,只有神經中樞***大腦***鬆靜,思想集中,心平氣和,才可以開始動作。

  這也可以用道家說的“清心寡慾”來形容。

  李雅軒先生說:“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練拳時先鬆心,後鬆身,心身俱鬆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全身肌肉、韌帶、骨骼以及各個臟器的放鬆程度,是受大腦神經興奮程度影響的。

  練功時,大腦越入靜,神經興奮程度就越低。骨肉就越鬆,血液流動就越好。但是練大腦入靜的功夫絕非幾日之功,需要一個鍛鍊過程。

  心靜不是強令內心鎮靜,而是要使急切求鬆的心情趨於緩和、坦然和寬鬆,繼而才能進入無慾無求之境界。

  是一種修為比較高的境界,不是讓自己不動就是心靜。

  單一地求鬆並不能做到真鬆、全鬆。不少習練太極拳者雖深知盤拳揉手須周身放鬆肢體無一處用拙力、無一處僵滯的要求,但卻因找不到要領而很難真正做到,他們往往只知道放“鬆”肢體去練拳。

  這樣從形體動作上看似柔軟優美,但周身或多或少總有一部分沒有放鬆。

  其實實現鬆的障礙就在於行拳者自身急切求鬆的意圖,他們往往越急切地想放鬆,心情反而越緊張,一顆心老懸著放不下來。

  刻意追求和意念過重的心理因素,恰恰導致了與真鬆境界的背道而馳。

  有些人把太極拳練得軟綿綿,稍微用一點力卻又僵硬了,精神也提不起來,這樣既沒有柔,也沒有剛,這種練法練成的不是“由鬆人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而是一種體操式的太極拳,即圈內人俗稱的太極操。

  鬆靜是練好太極拳的必要條件,陰陽虛實是練習太極拳的靈魂,傳統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純以神行,僅看到神的忽隱忽現,剛柔的痕跡是看不出來的。

  要鬆得好,就要加強心性方面的修煉,在推手對練中尤為重要。沒有良好的心性修養,心裡鬆不下,形體又如何能鬆得好呢?

  內外鬆不好,又怎能使自己聽勁靈敏、化勁乾淨、發勁乾脆呢?鬆是太極拳勁道的根本,鬆不下去便無法求得整體勁。

  推手時,往往是越怕輸的人精神越緊張,也越容易犯僵硬、丟頂、拱架之病。

  所以在練習推手時,要從練“吃虧”人手,敢於讓對方進來,練習能吞、能容的本領,練放長、大幅度的引進,不怕吃虧,不怕輸,從而有意識地借對方的來力鍛鍊自己的鬆活、引化的本領。

  學太極拳不久的愛好者,要先鬆心後鬆身,不宜過早找勁,亦不宜追求練鬆功的“氣感”,應該首先求得神經中樞的鬆,接著求得面板腠理和肌肉韌帶的放鬆,再接下去是關節的放鬆和用意識導引內臟的放鬆。

  如胸鬆腹實、氣沉丹田等。鬆自然能柔,而柔卻不一定能鬆,所以要先求鬆,鬆而柔生,進而鬆柔兼備,進而鬆而能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