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的故事3個

  一分鐘的成功,付出的代價卻是好些年的失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成功與失敗的故事,歡迎閱讀!

  成功與失敗的故事1:

  為什麼接受失敗是那麼地困難?我寧願犧牲我的幸福也不願意承認我失敗了。

  你所問的問題是所有那些被訓練成自我主義者的問題。很不幸地,整個基於現代心理學的現代教育都教導每一個人要成為一個自我主義者,要成為強者,要結晶起來。

  那個觀念是:教育把你準備好去應付競爭的世界,它是一個經常的戰爭,每一個人都是你的敵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你的競爭者。除非你有一個非常強的自我,否則你無法成為一個總統,你無法成為一個首相,你無法很成功地變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將會保持沒沒無聞!被留置在路邊,而整個競爭者的隊伍將會走在你前面,你將會被每一個人壓在下面。從最開始,每一個小孩就被灌輸這樣的恐懼——你必須非常強,否則你將會被壓扁。每一個人都試圖以某種方式來求得勝利,每一個人都在競爭,想要超越別人,想要變成特別的人。你所問的問題就是來自這種錯誤的教導,這種完全不合乎人性的教導。你是一個錯誤世界、錯誤文明和錯誤教育系統下的犧牲者。你問說:“為什麼接受失敗是那麼地困難?”它會傷到自我,否則是沒有問題的。你覺得不必要地擔心說你無法接受失敗。你說:“我寧願犧牲我的幸福也不願意承認我失敗了。”想要競爭的那個概念就是自我主義的,它是病態的。成為一個失敗者並沒有什麼不對,勇敢地成為一個全然的失敗者!做任何你所能夠做的事,如果結果還是失敗,那麼就帶著尊嚴來接受它。一定有人會失敗,有人會勝利,有時候換個口味,失敗也不錯,從失敗中可以學習到的跟從勝利中可以學習到的一樣多,你可以學習無我,你可以學習謙虛,你可以學習接受一切生命所帶給你的,所有這些事情都將會使你成熟,那麼誰會去管誰是勝利者,誰是失敗者?人們會很不必要地顧慮到說整個世界都在看他們,但是事實上沒有人有時間,每一個人都對他自己的競爭有興趣。

  在被選為美國總統之後,里根回到了他家鄉的小鎮,他問一個以前學校時代就在一起的老朋友說:“我想你們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所獲得的這項殊榮,是嗎?”

  “是的。”他的朋友回答。

  “他們都怎麼說?”里根問。

  “他們沒有說什麼,”那個人回答:“他們只是笑一笑。”誰會去管你?人們只是笑說這個白痴當了總統。事實上,如果你失敗了,別人可能還會同情你,但如果你是一個勝利者,你無法得到別人的同情。

  一個人必須把人生看成幾乎就像是一個遊戲的地方,一個人必須學習遊戲風度,一個人必須知道有人會是成功者,有人會是失敗者。如果你是一個謙虛的人,你一定會喜歡你自己成為一個失敗者,而不要剝奪別人的勝利。或許你從來沒有想過有可能因為你把成功讓給別人去享受,因而你能夠享受那個失敗。他的勝利要依靠你,你本來可以剝奪他的勝利。

  一切所需要的就是一種很深的覺知去思考和去看說這是僅有的兩個可能性。用你所有的能量和強度全力以赴,但是你不必然會成為勝利者。當別人勝利,你也要為他的勝利高興,那是一個很美的遊戲,不要覺得有挫折感,唯有當你沒有全力以赴,你的失敗才是一項挫折,如果你有全力以赴,你可以使你的失敗變得比勝利更有價值。你似乎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人。把生活當成遊戲,享受它的每一面:失敗、勝利、走入歧途或是找到正確的途徑、夜晚的黑暗或很美的黎明。兩面都享受,享受所有的可能性,從每一個經驗學習某種能夠使你更成熟的部分,學習比較不要那麼嚴肅,而比較有了解性一些,

  具有一點幽默感。

  我要為你講一個小小的故事……

  有三個女人過世而去到天堂的珍珠門,聖彼得在那裡接見她們。“你在地球上有避開性嗎?”他問第一個女人。“我完全避開它。”她回答。

  “非常好,”聖彼得說:“這裡是一支金鑰匙,它能夠開啟天堂之門。”

  然後他轉向第二個女人,問她說:“你呢?”

  “我嘛,”她回答:“一半一半。”

  “好,”聖彼得說:“這裡有一支銀的鑰匙,它能夠開啟煉獄之門。”

  然後他問第三個女人說:“你呢?”“我?”她回答:“我做了一切你想象得到的,同時還做了很多你想象不到的!”

  “太棒了!”聖彼得說:“這是我房間的鑰匙,我等一下就來。”

  成功與失敗的故事2:

  世界上的父親都希望給子女起一個好聽的名字。然而,紐約市的父親羅伯特·拉尼竟將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取名叫做“成功者”***Winner***,一個取名叫“失敗者”***Loser***。但羅伯特做夢也沒想到的是,40多年後,現年46歲的兒子失敗者·拉尼處處“成功”,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紐約偵探;但現年49歲的成功者·拉尼的人生卻處處“失敗”,成了一名擁有31項犯罪紀錄的罪犯。

  上世紀50年代,紐約市的父親羅伯特·拉尼,住在紐約黑人聚居的哈萊姆區,本來已經有6名子女。1958年,當羅伯特的第7個兒子降生後,他高興地將兒子起名叫做“成功者”***Winner***,寓意他今後事事順風。1961年,妻子又為羅伯特生下了第8個兒子。

  但此時,羅伯特已對給子女起名字感到厭煩,竟隨口將他取名叫“失敗者”***Loser***!據現年46歲的失敗者·拉尼回憶:“當我誕生後不久,我的爸爸回到家中,並要我的大姐給我起個名字。姐姐想了一會說:‘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個成功者,為什麼不再來個失敗者呢?’我的名字從此而來。”

  據悉,父親羅伯特已經在兒子出生後不久去世。然而羅伯特做夢也沒想到的是,兩個兒子的人生軌跡恰好和他們的名字相反——儘管拉尼兄弟兩人在相同的環境中長大,失敗者·拉尼從小處處成功,成功者·拉尼卻處處失敗!

  失敗者·拉尼在學校裡因成績優異,成了一名明星學生和體育尖子,順利地拿獎學金,並考上了賓夕法尼亞州名牌大學拉費耶特學院。大學畢業後,他又加入了軍隊,成為一名高階軍官。如今,失敗者·拉尼是紐約南布朗克斯區的一名偵探,事業成功。

  然而,成功者·拉尼的人生卻完全是另一條道路。據悉,他至少有31次被逮捕的紀錄,2002年,他甚至因盜竊汽車而被判監禁2年。如今,49歲的他住在紐約貧民區的一個流浪者收容所中。

  如今,兄弟二人幾乎很少見面說話,關係並不親密。通常只有當哥哥成功者·拉尼缺錢花時,才會向弟弟失敗者·拉尼打電話要錢。弟弟失敗者稱:“哥哥的許多罪行都是小罪名。他有些古怪,有點暴力傾向。儘管如此,我是一個警察,我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我很難忍受有這樣的一個大哥。”

  失敗者·拉尼表示,名字並不能決定命運。他說:“從一開始,我的命運就完全不同。當我年輕的時候,我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個糟糕的名字。但到了高中時代,所有人都知道我的名字是失敗,我成了大家的笑柄,我也一度恨透了這個壞名字。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激發了我的鬥志,激勵我處處都要比別人做得更好,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

  成功與失敗的故事3:

  有一位女生曾講過這樣一段失敗經歷:“大學裡,我最失敗的事情是沒能讀完輔修專業。其實輔修專業是我很喜歡的專業,是我自己選擇的。我修完了所有課程,唯獨缺寫論文了。我的論文初稿也已寫出來了,老師也批改了,要求我修改,是我自己決定放棄。”

  “為什麼作這樣的決定?”

  “幾方面原因吧。我的第一專業是純文科,再難的科目也比較容易過,但輔修專業帶有理科性質,很多東西會用到量化,我非常陌生。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我好不容易寫出了論文。但是,看到指導老師密密麻麻的評語,我知道這個老師和本系的老師不一樣,要求很嚴格。老師這樣寫著:論文不論從內容還是從格式上,離畢業論文的水平還差得很遠,需要補理論和方法論兩方面的功底。

  ”我心裡猶豫著是否要下工夫,因為大四有很多事要做。這時,奶奶去世了。我是奶奶帶大的,一直以為我會有機會孝敬奶奶,所以平時很少上心為她做什麼。奶奶這麼快離開人世,我覺得突然,同時內疚不已。奶奶的去世,與寫論文遇到困難在一起,我開始反思自己:大學三年都做了些什麼?在同學眼中,我的大學過得有意義、充實,之前我也是這樣想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識到:我荒廢了很多時間,並沒有腳踏實地去做事。那幾天我翻來覆去想這些事,人也瘦了許多。我最後決定暫時不做畢業論文,等補好理論和方法論的功底,再來做論文。不然,即使交了一篇不滿意的論文,拿到了畢業證書,我也會於心不安。“

  ”那你是怎麼跟學校溝通的?“

  ”我先給指導老師寫郵件,把想法都告訴他。他說尊重我的決定,並答應給我機會,允許我延遲一週交修改稿。我還是決定先不做,因為我不想‘混’。另外,我到輔修專業所在的學校去了一趟,因為輔修專業是在另外一所高校,我得穿過上海市,很花時間,但我覺得我需要當面跟指導老師和教務老師解釋。他們表示可惜,但尊重我的決定。指導老師表示我重修時他仍然願意指導我。“

  ”現在回頭看這件事,你有怎樣的想法?“

  ”在那一屆學生中,只有我是交了初稿後放棄的。其他同學要麼沒修滿學分,要麼連初稿都沒寫出來。只有我眼看著到終點卻主動放棄了,事後我也問自己後不後悔。我的回答是:不後悔。那件事在短期內對我也許是個打擊,但長期而言,或許是提醒、財富。從那時起,我開始成為一個腳踏實地、認真努力、有獨立思考的學生,現在,我在重新學習以前的課程,基本上每個月一門課。即使來面試,我的書包裡也裝著一本我正複習的書。“

  在面試官眼中,她在遭遇親人離世、論文遇挫時,沒有陷在自己的情緒中,而是很快作了反省,作了決定。她的決定是負責任的,她的溝通方式也比較好,不是簡單地告訴學校和老師,而是向他們解釋,爭取理解,為再次寫論文做好鋪墊。她是真的從失敗中學到了東西,這些對她今後的工作很重要,她在工作中也會表現出敢於作決定、承擔責任,具有主動溝通的意識和行動力。

  面試官給了她進入下一輪的機會。

  ”在他手上沒法過“

  同樣與畢業論文有關,有位男生講了這樣一段挫折經歷:”我寫畢業論文時遇到的挫折,是我迄今為止遇到的最大挫折。“

  ”能具體談談嗎?“

  ”畢業論文的題目是我自己決定的,然後去找相關研究的指導老師。選指導老師時,我有點猶豫,因為這位老師是系裡有名的‘冷麵殺手’,曾有學生在他手裡沒有通過。但我覺得他的學術水平高,自己的功底也還可以,應該可以過關。第一次見他時,他提了很多要求,要我考慮一下是否還跟他做論文。我當時表態說沒有問題。

  “做起來卻發現難度比我想象的大,我向老師提出改題目。他本來同意改題目,但等我改好了題目,他又說不行,說題目太窄,做出來工作量肯定不飽和。”

  “你問過老師為什麼從同意到不同意嗎?”

  “我沒有問,可能這個老師習慣了出爾反爾吧。後來,我只能按他的意思改題目,題目好不容易定下來,我也寫好初稿交上去,老師又為難我,初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紅字,他還提了很多修改意見,基本是讓我重新寫。我想了一下,在他手上畢業沒希望了,當時我真的非常著急,晚上睡不著,後來,我想到了換指導老師。我馬上聯絡另外一位老師,提交論文,順利地通過。”

  “那你跟學校是怎樣溝通的?”

  “我覺得這種事很難當面說,更難直接說。我給老師發了一條簡訊,說家裡有事,我暫緩寫論文,他就不再催我了。”

  “那你跟另外一位老師怎麼說的?”

  “我說前一位老師沒有做過我寫的這個領域,建議我改題目後重新找導師。”

  “現在回頭看這件事,你有怎樣的想法?”

  “最初挑導師時,我就犯了高估老師的善意和自己能力的錯誤。今後,我看人的能力還要再提高。另外,遇到困難時要靈活機動,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在一棵樹上吊死。”

  在我們面試官眼中,這位男生總結經驗時提到了些非常好的要點,比如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需要有解決問題的意識,需要靈活性,但是,他的行動卻沒有展示這些能力。面試官更多看到的,是他不願意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迴避溝通,逃避困難,只關注短期關係而不注重長期關係,看待事情比較主觀,歸因方式不正確等等。

  他自己選擇的指導老師,也作了承諾,但遇到困難,他選擇的是退縮。

  第一位指導老師可能比較嚴厲,但能細緻批改論文,他應該是一位有責任心的老師,也許多些溝通會讓事情有所轉機,而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他用負面的口吻談這位老師,並把困難全歸因於這位老師。

  他在兩位老師面前採用不同的說法,也許在有些組織中行得通,但看中誠信的組織不會招他,這些“小聰明”會破壞組織的信任氛圍。更何況在工作中,往往沒有辦法挑選同事和上司。

  在現場,我也留意了人力資源經理的反應,這位男生的例子讓他心驚肉跳,他害怕招進此人,天天鬧著換部門,二話不說趕緊把他攔在了企業的大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