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是怎麼形成的

  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凝並降落到地表的現象,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但是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降水對於農作物來講又是福又是禍,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那麼你對降水知道多少呢?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

  :

  水汽在上升過程中,因周圍氣壓逐漸降低,體積膨脹,溫度降低而逐漸變為細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雲。當雲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氣的阻力和上升氣流的頂託,且在降落時不被蒸發掉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在雲滴表面上的凝聚,大小云滴在不斷運動中的合併,使雲滴不斷凝結***或凝華***而增大。雲滴增大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最後降至地面。人工降雨是根據降水形成的原理,人為的向雲中播撒催化劑促使雲滴迅速凝結、合併增大,形成降水。

  產生降水的主要過程有:

  ①天氣系統的發展,暖而溼的空氣與冷空氣交匯,促使暖溼空氣被冷空氣強迫抬升,或由暖溼空氣沿鋒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熱力對流,使暖溼空氣隨強對流上升形成小型積雨雲和雷陣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風坡產生強迫抬升,但這是一個比較次要的因素。多數情況下,它和前兩種過程結合影響降水量的地理分佈。

  形成降水的條件有3個: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氣塊能夠抬升並冷卻凝結;三是要有較多的凝結核。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海路位置

  2.地形

  3.大氣環流

  降水的測量:

  ***1***測量工具:

  雨量器是用於測量一段時間內累積降水量的儀器。常見的雨量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為20釐米的盛水漏斗,為防止雨水濺失,保持容器口面積和形狀,筒口用堅硬銅質做成內直外斜的刀刃狀;下節筒內放一個儲水瓶用來收集雨水。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製的雨量杯內讀出降水量毫米數。降雪季節將儲水瓶取出,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內,待雪融化後再讀數,也可將雪稱出重量後根據筒口面積換算成毫米數。

  ***2***測量方法

  一般每天上午8時,20時各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別時這個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降水的型別:

  降水的型別根據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氣流上升特點***,可分為四個基本型別:

  鋒面雨、對流雨、地形雨、颱風雨。形成的原因分別是:

  1,鋒面雨是由於冷暖鋒交會,暖溼空氣主動抬升或被動爬升,在上升過程中冷凝致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夏季的暴雨都是鋒面雨。溫帶地區鋒面雨佔主要地位。

  2,對流雨是由於高空和地面的空氣對流強烈,地面熱空氣對流上升冷卻過程中形成降雨,一般在熱帶地區的午後比較常見。赤道全年以對流雨為主。我國西南夏季多對流雨。

  3,地形雨是由於溼潤的氣團遇到高大山地的阻擋,在爬升過程中冷卻形成降雨,一般多發於盛行風的迎風坡,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國西北部的降雨、智利南部的降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降雨,山的迎風坡常成為多雨中心。相應的,盛行風的背風坡則形成了“雨影區”,降水稀少,氣候乾燥。

  4,颱風雨,顧名思義是由颱風引起的降雨,一般雨勢很大並伴隨著大風,常常出現“狂風驟雨”。颱風雨持續的時間不一,有時很短,只有幾小時甚至幾分鐘,有的很長,可以達到幾天,這全看降雨的地方是出於颱風近中心還是颱風邊緣。颱風是產生在熱帶海洋上的一種空氣漩渦。颱風中有大量暖空氣上升,可產生強度極大的降水。如果住在我國東南沿海,夏秋季節對臺風雨的感受強烈 。

  人工降水:

  人工降水也稱人工增雨,是根據不同雲層的物理特性,選擇合適時機,用飛機、火箭彈向雲中播散乾冰、碘化銀、鹽粉等催化劑,促使雲層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增雨常分為曖雲催化劑增雨與冷雲催化劑增雨。欲要曖雲***溫度高於0℃的雲***降水,就得使雲中半徑大於0.04毫米的大雲滴有足夠的數密度,讓它們迅速與小云滴碰並增長,成為半徑超過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雲滴數密度小而無法形成降雨的雲中,用飛機、炮彈攜帶等方法,播撒鹽粉、尿素等吸溼性粒子,使形成許多大雲滴,便可導致形成或增加降水。欲要冷雲降水,就得使冷雲上部的冰晶數密度超過1個/升,對那些冰晶數密度不足的冷雲,用飛機等播撒乾冰、碘化銀等催化劑,便可產生大量冰晶,促成或增加降水。

  為了弄清楚人工催化劑的效果,弄清人工增雨量的多少,常常要進行檢驗。由於雲和降水過程十分複雜,使人工降水和降水檢驗的方法措施還都很不完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