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複習人物評價原則有哪些

  怎樣在高考複習中培養學生的文科綜合能力一直困擾著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綜合能力測試的出現為高中歷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一般來說,在高考歷史複習中培養學生的文科綜合能力離不開以綜合的思維來分析歷史問題。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高考歷史複習人物評價原則:階級原則

  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在階級社會中,我們當然要站在被剝削階級一方,謳歌他們反抗壓迫、反抗剝削的英雄行為。但是,這種謳歌,不應該是教條的、僵化的,而應該是辯正的,唯物的。不能無原則地美化,無限制地拔高。如對農民起義的研究就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美化或拔高農民起義。在太平天國起義的研究中就存在這種現象。太平天國是完全應該肯定的。但是,對它的研究存在過分美化的傾向。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現在,就應該恢復太平天國的本來面目。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中,把豐富多彩的歷史簡化為農民起義鬥爭史或儒法鬥爭史,就是階級分析原則的教條僵化運用的極端典型。

  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面,則是對剝削階級的全盤否定,否定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為。他們的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藝術的所有作為,都一概予以否定,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民族虛無主義。這種錯誤的理念就導致了歷史的虛無主義。在期間,這種錯誤的觀點發展到極端,中華民族的輝煌燦爛的歷史已不復存在,被四人幫否定得所剩無幾。在他們看來,是紅洞縣裡沒好人。歷史上的剝削階級應一律打倒,再踏上一隻腳,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好端端的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在這種極左的所謂階級分析觀點的糟蹋下,竟然被塗抹得漆黑一團。那時,關於中國的歷史,學者寫什麼呢,教師講什麼呢,學生學什麼呢?都只能望天興嘆,一片茫然。

  高考歷史複習人物評價原則:歷史原則

  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裡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農民起義領袖,則被美化為高、大、全式的無甚瑕疵的英雄。現在,銀幕上的帝王,則被過度美化了。另一種是把歷史人物妖魔化,中間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一律視為歷史垃圾,統統加以擯棄。這兩種傾向都是要不得的。

  高考歷史複習人物評價原則:大節原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歷史學者看待歷史人物,應該看他們的大節,看他們對歷史的貢獻。如秦始皇,我們看他,主要是看他對統一中國所做出的貢獻。他的所作所為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他的焚書坑儒,無論如何是不能肯定的。我們既不能因為他大搞焚書坑儒,而否定他的歷史貢獻;也不能因為他的歷史貢獻,而美化焚書坑儒。難道有什麼歷史著作美化焚書坑儒嗎?有的。手頭有一部歷史著作就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打擊了復古思潮,維護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光了,國家圖書館之書、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均未燒;‘坑儒’,也並未坑殺所有的儒生,朝中仍有著名的儒生伏生、叔孫通仍受重用。這是什麼話?在這樣一部煌煌鉅著中,居然說焚書坑儒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而且還說,‘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光了,‘坑儒’,也並未坑殺所有的儒生。怎麼?還嫌秦始皇燒、殺得不夠勁嗎?我們的歷史學者,居然為秦始皇的封建文化專制的殘酷手段尋找理論根據,把議論時政的儒生一律打成復古派,然後就說殺他們是合理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我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人家殺你,你還為人家叫好。當然,這部著作出版於1979年,剛過不久,內容上不免摻有時代的印記。該書的作者都是我素來景仰的學有造詣的名家,現在再讓他們寫,我想,大概不會這樣著墨了吧!扯遠了,打住。儘管秦始皇焚書坑儒,因為他統一了中國,還是應該肯定他的。但是,他的焚書坑儒畢竟如阿Q的瘌痢頭,怎麼也不能豔若桃花。

  此外,我提出一個個人見解,就是對歷史偉人不能進行道德評判,亦即道德評判不能改變偉人的歷史地位。在常人看來的十分重要的如男女生活作風問題,或者真誠虛偽問題,對於歷史偉人來說,都不成其為問題。因為有很多問題,不能證實。即或證實,我看也毫無意義。因為,這些都是小節。歷史學者評價歷史人物,是看他的大節,而不是小節。搜尋細節、小節,那是小說家的事。

  高考歷史複習人物評價原則:雙贏原則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程序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遼金史專家張博泉教授說:國中有國,族中有族,這是歷史上常見的。[2]他在分析金與宋之間的關係時說:應當承認在中國境內的各兄弟民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真族是中國民族的一個成員,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權,而且構成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朝代。這是分析金、宋戰和史所必須肯定的一個前提。這就是說,不能用中國民族的主體漢族來代替整個中國民族這個概念,不能把女真族視為中國民族以外的外來入侵的民族,不能把金政權視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外國,女真是中國民族中的民族,金朝是中國之中的國。這個觀點是很有說服力的。我完全贊同這個觀點。

  由此,便引出兩個觀點。一是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兩國之戰。國中之國的戰爭,也不是全無正義非正義可言。依據張博泉教授的觀點,金、宋之戰應劃分為三個階段,而第一階段就是金侵宋的掠奪戰爭,宋則是反掠奪的正義戰爭。但我認為,既然是一國之內的民族戰爭,大多不好提正義與否。因為民族之間的融合,就包括粗魯野蠻的殺伐。這裡有以強凌弱,以大壓小,以眾暴寡,以硬欺軟。不講道理,不講信義。有理的一方,也可能因為無力,而被消滅。開始是十惡不赦的侵略者,隨著全國的統一,這十惡不赦的侵略者又可能變成功莫大焉的統一者。因為他成了新王朝的奠基者。所以,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戰爭,評價歷史人物亦然。

  不管以後如何,當時當地歷史人物的表現,應該成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受命燕太子丹刺殺秦王的荊軻,就應該一如既往地予以肯定。因為他是為了反抗秦國的侵略的。我們不能因為秦始皇后來統一全國,成了歷史偉人,就把過去凡是反對他的人都說成是反動的。岳飛愛國,秦檜賣國,這都是歷史的鐵案,是翻不得的。洪承疇只能入《貳臣傳》,清朝人撰寫《清史列傳》也是這樣看的。因為他們背叛了明朝。當然,他對清朝統一全國立了功。吳三桂反叛則又是另一回事了,他入了《逆臣傳》[6]。對這樣複雜的歷史人物的評價就要多費些口舌。

  二是依據當時的表現,各評各的,也就是雙贏原則。例如,清攝政王多爾袞在南下統一全國時,在攻打揚州之前,曾給明朝兵部尚書史可法去了一封勸降信。勸其交出揚州,就地投降。史可法在威嚇利誘面前,毫不動搖,堅決抵抗。待到清軍包圍揚州後,又五次發信勸降。史可法將信一一燒掉。後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俘。勸降三日,許以高官後祿,史可法說:我,頭可斷,身不可屈。而英勇就義。像這樣的抗清將領就應該予以肯定。但是,他的對立面,如清攝政王多爾袞也應該予以肯定。學者周遠廉研究員、趙世瑜教授說:[多爾袞]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滿族歷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代表人物之一。多爾袞和史可法在歷史上是對立面,各為其主。多爾袞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了大功。而史可法至死不降,表現了可貴的民族氣節。都應該予以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這就是雙贏原則。這是在中國這樣大國的歷史上有時還存在小國,而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出現的特殊現象。

  高考歷史複習人物評價原則:兩點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但是自90年代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也公諸於世,使世人受到很大的震動。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是1917年毛澤東24歲時在一封信裡寫的。

  馬東玉教授說:毛澤東是對曾國藩評價極高者。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錘鍊、治學態度、生活習慣、文章氣質、鍛鍊身體、軍事原則等方面,都曾把曾國藩作為楷模去學習。這雖是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前的事情,但曾國藩對他諸多方面的影響卻是深刻而長久的。這是個很大的題目,這裡不過是舉例而已。他又說:本世紀中期到80年代,大陸是全盤否定曾國藩的,原因是他鎮壓起義,他捍衛封建傳統,而當時是全盤否定封建意識形態的。如今政治思想解放,人們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學問上肯定曾國藩,並形成熱潮。這充分說明,曾國藩是一個影響歷史的人物。

  我們過去評價曾國藩是一點論,只看到他鎮壓農民起義的一面,而全盤否定他。現在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來評價他,就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好東西。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應該丟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