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秋望詩詞閱讀原文及答案

  《長安秋望》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作者登上高樓鳥瞰整個長安,眺望終南山,描寫長安周邊秋高氣爽的景色,表現了詩人高蹈絕俗、明淨開闊的襟懷。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長安秋望》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長安秋望》詩詞閱讀原文

  長安秋望

  趙嘏

  雲物①淒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②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③。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注】①雲物:雲霧。②鱸魚正美:吳郡人張翰秋風起就想起家鄉的鱸魚、蓴菜,辭職而歸。③“南冠”“楚囚”:典出《左傳》,為囚徒的代稱。

  《長安秋望》詩詞閱讀題目

  ⑴趙嘏《長安秋望》之“秋”體現在何處?***2分***

  答:

  ⑵杜牧《長安秋望》中“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是怎樣描寫秋色的?***2分***

  答:

  ⑶兩首詩都寫了秋望長安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

  《長安秋望》詩詞閱讀答案

  ⑴拂曉雲霧悽清,雁陣南歸,紫菊半開,紅蓮凋謝,鱸魚正美。***答4點即可,2分***

  ⑵詩人將“南山”和“秋色”相提並論,以具體有形的南山形容抽象虛泛的秋色,別出心裁地襯托出秋色之濃重。***2分***

  ⑶趙詩抒發了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表達了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 ***2分***

  杜詩寫詩人秋日登高遠望,抒發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淨的心境。***2分***

  《長安秋望》詩詞鑑賞

  這是一曲高秋的讚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並不在最後的那個“望”字,而是讚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才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物件。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經霜後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域性,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美。所以這一句實際上是全詩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淨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雲彩。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徵。這種澄潔明淨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一步表現了秋空的高遠寥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淨的心境。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雲的氣勢,象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南山是具體有形的個別事物,而“秋色”卻是抽象虛泛的,是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的集合與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擬。而此詩卻別出心裁地用南山襯托秋色。秋色是很難描寫的,它存在於秋天的所有景物裡,而且不同的作者對秋色有不同的觀賞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悽清蕭瑟,有的取其明淨澄潔,有的取其高遠寥廓。這首詩的作者顯然偏於欣賞秋色之高遠無極,這是從前兩句的描寫中可以明顯看出的。但秋之“高”卻很難形容盡致***在這一點上,和寫秋之“悽”、之“清”很不相同***,特別是它那種高遠無極的氣勢更是隻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種情況下,以實託虛便成為有效的藝術手段。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色,詩人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能具體地表現出“秋色”之“高”,而且寫出了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

  這首詩的好處,還在於它在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於寫意畫。高遠、寥廓、明淨的秋色,實際上也正是詩人胸懷的象徵與外化。特別是詩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向上的動態,這就更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性格氣質,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餘地。

  晚唐詩往往流於柔媚綺豔,缺乏清剛遒健的骨格。這首五言短章卻寫得意境高遠,氣勢健舉,和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神合之處,儘管在雄渾壯麗、自然和諧方面還不免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