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複習提綱

  生物的學習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但是期末有一份複習資料成績可就不難提高了讓,想提高生物學習成績,請看下文,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1

  第一章 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1、目前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兩者的區別在於體內是否有脊柱***注意:不要把脊柱寫成脊椎***。

  2、魚之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最主要的兩個特點:一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魚的兩側各有一條側線,是感覺器官,能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4、鯽魚的身體呈梭形,有利於減少水中運動的阻力。

  5、魚在水中生活,能使魚體上浮、下潛、停留在一定水層的結構是鰾。

  6、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靠尾鰭決定前進的方向。

  7、在難以直接拿研究物件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物件製作模型,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8、活鯽魚的口和鰓蓋後緣交替張合,是在進行呼吸。

  9、鰓的顏色是鮮紅色,因為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10、鰓絲既多又細,可以擴大鰓與水的接觸面積,有利於呼吸。

  11、水由魚的口流入鰓,又從鰓蓋後緣流出,其間進行了呼吸***即氣體交換***,其過程是: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氧氣進入鰓絲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鰓蓋後緣流出的水中,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

  12、魚鰓有豐富的血管,鰓絲既多又細,這兩個特點對於魚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

  13、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終生生活在水中。

  14、海葵、海蜇、珊瑚蟲等動物屬於腔腸動物,其主要特徵是:體內有消化腔,有口無肛門,食物殘渣由口排出。

  15、烏賊、章魚、河蚌、魷魚、蛾螺等屬於軟體動物,其主要特徵是:身體柔軟,有貝殼***可保護身體***或貝殼退化。

  16、蝦、蟹,體表長有質地堅硬的甲,叫做甲殼動物。

  17、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屬於無脊椎動物。

  18、海豚、鯨、海豹屬於哺乳動物,龜、鱉屬於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都屬於脊椎動物。

  ▲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複雜的聯絡,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19、動物與陸地生活相適應的特點: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如蛇具有鱗,昆蟲具有外骨骼;2、一般具有支援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3、除蚯蚓等動物外,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體內的各種呼吸器官,如蝗蟲用氣管呼吸,兔用肺呼吸;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0、觀察蚯蚓的實驗:○1區別蚯蚓身體前端與後端的結構是環帶,靠近環帶的一端是前端。○2用手撫摸蚯蚓的腹面,會有粗糙不平的感覺,這是因為摸到了剛毛,它的作用是支撐身體,協助運動。○3蚯蚓在糙紙上,運動靈活、較快,因為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蚯蚓在玻璃板上,運動困難、較慢,因為剛毛失去了作用。○4實驗過程中,應注意使蚯蚓的體壁始終保持溼潤,因為蚯蚓依靠溼潤的體壁來呼吸。 身體由許多環狀體節構成,這樣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1、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溼潤的土壤中。

  22、蚯蚓的生活習性是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

  23、大雨過後蚯蚓會爬到地面上,這是因為雨水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

  24、蚯蚓、水蛭、沙蠶屬於環節動物,因為它們的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這也是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分節可以使軀體運動靈活。

  25、家兔體溫恆定的原因:○1體表被毛,有保溫作用;○2呼吸系統的氣體交換能力強;○3有完善的迴圈系統,輸送氧氣能力強;○4有發達的神經系統,能通過調節維持體溫恆定。

  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恆定,他們都是恆溫動物。 其它動物的體溫會隨周圍環境 的變化而變化,屬於變溫動物。

  26、兔的血液迴圈包括體迴圈和肺迴圈兩條迴圈途徑,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有機物的分解,為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

  27、哺乳動物和鳥類屬於恆溫動物,其他動物屬於變溫動物。

  28、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用於切斷食物,臼齒用於磨碎食物,這與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屬於草食動物。

  29、虎、狼的牙齒分化為門齒、臼齒和犬齒,犬齒髮達,用於撕裂食物,這與吃動物的生活 習性相適應,屬於肉食動物。

  30、兔的消化道長,還有發達的盲腸,這與兔以植物為食相適應。

  31、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佈全身的神經,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

  32、哺乳動物大約有4000多種,主要特徵: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齒出現分化。

  33、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34、飛行的意義:○1擴大了活動的範圍;○2有利於覓食和繁育後代。

  35、鳥類用於飛翔的羽毛是正羽,分佈在身體表面,主要在兩翼和尾部。絨羽用 於保溫。

  36、鳥的胸肌發達,其作用是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

  37、家鴿的胸骨上有龍骨突,其作用是著生髮達的胸肌。

  38、鳥類排糞頻繁,其原因是:○1消化系統發達;○2直腸很短,體內不貯藏糞便***有利於減輕體重而飛行***。

  39、鳥類的身體裡有多對發達的氣囊,它的一端與肺相通,分佈在內臟器官之間,有的還突入到骨的空腔裡,其作用是暫時貯存氣體,輔助呼吸。

  40、鳥類每呼吸一次,進行兩次氣體交換,這兩次氣體交換的場所均為肺。

  41、鳥類適於飛翔的特點: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時的阻力;身體被覆羽毛;具有可飛翔的翼;胸肌發達;胸骨有龍骨突,長骨中空;消化系統發達,消化、吸收、排出糞便迅速;迴圈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的功能強;有獨特的氣囊,可以幫助呼吸。

  42、鳥類的主要特徵: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

  43、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

  44、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

  45、昆蟲的運動能力強,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

  46、蝗蟲體內氣體交換的場所在氣管。

  47、昆蟲的主要特徵;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著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著在外骨骼上。

  48、外骨骼的作用:○1保護和支援內部柔軟器官;○2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49、昆蟲、蜘蛛、蜈蚣、蝦、蟹都屬於節肢動物;共同特點: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0、脊椎動物中的青蛙、蟾蜍屬於兩棲動物,其主要特徵: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稱為蝌蚪,蝌蚪經變態發育成為成蛙,此後成蛙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面板輔助呼吸。

  51、兩棲動物氣體交換的場所是肺,面板輔助呼吸。

  52、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環境日4月22日。

  53、足夠的食物、水分和隱蔽地是基本的環境條件***陸地生活的動物***。

  2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動物所進行的有利於它們存活和繁殖後代的活動都是動物的行為,常常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運動。 動物的行為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2、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組成的。

  3、骨在運動中起著槓桿的作用;關節在運動中起著支點的作用;骨骼肌在運動中起著動力的作用。

  4、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構成,關節面又由關節頭和關節窩構成,關節面的表面有一層關節軟骨***緩衝振盪***。 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5、關節既牢固又靈活,使關節靈活運動的結構是關節軟骨和滑液,關節軟骨可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牢固的結構是關節囊及韌帶。

  ▲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

  下肢: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 趾關節

  6、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構成,中間較粗的部分是肌腹,能收縮;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能附著在不同的、兩根及以上的骨上。

  7、一塊骨骼肌必須跨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關節。

  8、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9、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10、一個動作的完成,至少需要兩組以上的肌群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11、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雙手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肱三頭肌都舒張;手臂下垂提水,肱二頭肌、肱三頭肌都收縮。

  12、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運動需要有能量供應,還需要消化、呼吸、迴圈系統的配合以及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

  13、運動對於動物的意義:有利於覓食和避敵,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

  14、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如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攻擊行為、貯食行為、社會行為等。***結合例項,要會判斷屬於以上哪種行為。注意:攻擊行為是同種動物之間的爭鬥***。

  15、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兩大類。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是學習行為。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種環境。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複雜環境。環境越複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16、剛出生的小袋鼠爬到育兒袋吃奶、失去雛鳥的美國紅雀喂金魚、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屬於先天性行為;蚯蚓走迷宮、大山雀偷喝牛奶、黑猩猩取食物,屬於學習行為。

  17、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是螞蟻、蜜蜂、白蟻、猴、狒狒等。

  18、社會行為的特徵: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還形成等級。

  19、白蟻群體中有雌蟻、雄蟻、工蟻和兵蟻。產卵繁殖後代的是雌蟻***後蟻***;保衛蟻穴的是兵蟻;築巢、餵養雌蟻、雄蟻、兵蟻的是工蟻;專職與雌蟻交配的是雄蟻。

  20、阿爾卑斯狒狒組成的“等級社會”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次序,最凶猛強壯的雄狒狒擔任首領。

  21、首領雄狒狒的權利: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對它表示順從,對它的攻擊不敢反擊;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並且與其他雄狒狒共同保衛這個群體。

  22、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傳遞資訊***給出例項,要會判斷屬於以上哪種情況***。

  23、一隻螞蟻找到食物後回到蟻巢,其他螞蟻可以通過分泌物的氣味找到食物。

  24、蝶蛾類昆蟲的雄蟲靠觸角上的嗅覺感受器感受到同種雌蟲分泌的性外激素的氣味後,就會飛過來同雌蟲交配。因此,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誘劑,可以誘殺農業害蟲。

  25、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資訊,接受資訊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

  3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於1962年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

  2、食物鏈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構成的,反映了兩者吃與被吃的關係。

  3、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線,形成了食物網。

  4、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

  5、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

  6、人類不能隨意滅殺某種動物,因為這樣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響該動物所生存的生態系統,破壞生態平衡。

  7、在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的數量不能無限增長,因為當某種動物數量增多時,以該動物為食的動物也會增多;生存所需的空間和食物有限。

  8、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人們的生產活動一定要按生態規律進行。

  9、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是指:○1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在體內消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排出二氧化碳、尿液等,又回到自然界;○2動物的糞便、遺體經分解,形成的二氧化碳等又回到自然界。

  10、動物在自然界的作用:○1維持生態平衡;○2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11、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

  12、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叫生物反應器。動物中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如通過對某種動物***如牛,羊***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使這些動物的乳房可以產生和分泌出人們所需要的某些物質。

  13、使某生物成為生物反應器,關鍵技術是對該生物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

  14、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物質的好處是:○1可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裝置的費用;○2可減少複雜的生產程式和環境汙染;○3可節省很多建廠的土地資源。

  15、仿生就是模仿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裝置。如:螢火蟲與冷光、蝙蝠的回聲定位與雷達、烏龜的背甲與薄殼建築。

 

1.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複習提綱

2.新版人教版初二年上學期生物期末考試複習提綱

3.八年級上冊生物複習提綱2017

4.八年級上生物複習提綱

5.八年級上冊生物複習資料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