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考古發現最早國都

  涇川大雲寺重大考古發現塵封半個世紀震驚世人。關於青海重大考古發現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海重大考古發現,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青海重大考古發現之概述

  1964年12月下旬,幾名涇川農民用鐵鍬撬出了一個塵封1300年的唐代大雲寺地宮,出土了14粒佛祖舍利以及珍藏舍利的國寶級文物金棺銀槨、鎏金銅匣、石函;

  1969年冬天,幾名農民在距離大雲寺遺址200米外的農田耕作時,發現了北周寶寧寺遺址,出土了包括石函、銅槨、銅棺、舍利瓶、舍利、金銀釵、玉指環、醫用銅刀等珍貴文物;

  2012年12月31日,涇川縣城關鎮幾名農民在平整道路時,在大雲寺地宮東側發現一處佛像窖藏,出土數十尊北朝、北魏、隋、唐佛像窖藏。此後又在窖藏東、北兩側各發現一處地宮,其中已經開啟的北地宮發現一個陶棺,地宮碑刻銘文顯示其中藏有佛舍利兩千餘粒並佛牙佛骨。

  青海重大考古發現之重大考古發現塵封半個世紀

  “提起陝西扶風法門寺,大家馬上能想到的是法門寺在1981年發現唐代地宮,出土了四枚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64年12月,涇川大雲寺遺址上就發現了唐代大雲寺地宮,出土了14粒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以及珍藏舍利的國寶級文物金棺銀槨、鎏金銅匣、石函。”涇川縣文廣局辦公室主任魏海峰遺憾地說,當年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並未對外公佈。

  1964年12月下旬,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大隊賈家莊生產隊組織社員在涇河川裡集體勞動,社員喬碎成在剷除瓦礫時,剷出了一個洞口,洞口有石門,洞內石磚鋪地,中間放有一個斗大的石盒,洞壁有少量的圖畫。

  大家都以為發現的是一座古墓,立即向涇川縣文化館報告,很快當地的文物專幹就趕到了現場。在喬世榮的幫助下,個頭較矮的喬碎成將重約40公斤的石盒從洞內抱了出來。

  石盒抱出地面後人們才看清楚,原來不是什麼石盒,而是一個灰色大理石石函,石函上刻有花紋和千餘字銘文,銘文末有建塔官員和僧眾的姓名,紀年為“延載元年”***公元694年***。石函頂上正中刻一方框,框內刻著:“大周涇州大雲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粒。”

  揭開石函函蓋,裡面有一口長、寬、高約10餘釐米的正方形鎏金銅匣,銅匣用一把鎏金銅鎖鎖著,銅匣下面還壓著一枚鎏金銅鑰匙。用銅鑰開啟銅匣,銅匣裡有一長不足10釐米、寬約6釐米、高約7釐米,前高後低的銀槨。開啟槨蓋後,內有形狀與銀槨完全相同,尺寸相對較小的金棺。金棺內有高2.6釐米的白色半透明長頸琉璃瓶,內有14粒米粒大小,質似珍珠的東西。

  經過仔細清理,現場又發現了一隻金釵、11只銀釵和“開元通寶”銅錢共53枚。

  通過石函上的銘文,文物專家弄清楚了地宮以及石函的來歷。公元601年,60歲的隋文帝楊堅頒下詔令,在全國30個州建30座舍利塔,供養佛祖釋迦牟尼舍利。當時的涇州屬於長安門戶,乃京畿之地,14粒舍利被高僧送往涇川,在大興國寺興建了供養舍利的舍利塔和地宮。武則天登基稱帝后,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上興建了涇州大雲寺,並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用琉璃瓶盛裝後依次放入鎏金銅匣、銀槨金棺之中,最後再將其放入地宮,建塔供奉。

  1971年9月,經郭沫若鑑定,在涇川大雲寺遺址發現的銀槨金棺套函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青海重大考古發現之5年後再次出土一批舍利

  涇川大雲寺地宮佛祖舍利和銀槨金棺被發現後,雖然半個世紀以來作為國寶級文物,多次漂洋過海,遠赴日本、新加坡、法國、英國等國展出,可惜這批國寶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走進大眾的視野。

  1969年冬天,幾名農民在距離大雲寺以西200米外的農田耕作時,發現了北周寶寧寺遺址,出土了舍利塔基一套,包括石函、銅槨、銅棺、舍利瓶、舍利、金銀釵、玉指環、醫用銅刀等。經專家考證,該址為建於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的寶寧寺遺址。出土的舍利石函為比丘慧明瘞埋舍利之石函。

  2005年3月19日,涇川當地在修建良種苗木繁育基地時,在出土了比丘慧明瘞埋舍利石函原址,又出土了1.8米高的北周早期石雕佛像一尊,通過挖掘機開掘的噴灌設施現場,發現寶寧寺面積至少約30畝。

  青海重大考古發現之此次發掘屬重大考古發現

  2012年12月31日,涇川縣城關鎮幾名農民在平整道路時,在大雲寺地宮東側發現一處佛像窖藏,出土數十尊北朝、北魏、隋、唐佛像窖藏。此後又在窖藏東、北兩側各發現一處地宮,其中已經開啟的北地宮發現一個陶棺,地宮碑刻銘文顯示其中藏有佛舍利“二千餘粒並佛牙佛骨”。

  2月27日記者到涇川採訪時看到,發現佛像窖藏的地方位於大雲寺地宮東側10餘米處,緊鄰大雲寺遺址外牆,除一尊泥塑佛像外,窖藏內出土的240件***組***佛像等文物已被移出。為了保護這尊泥塑佛像,整個窖藏按照專家建議用玻璃罩嚴嚴實實地保護了起來。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清理出窖藏佛像後,考古人員2013年1月11日在窖藏佛像所在位置東、北兩側5-8米處發現了地宮兩處。1月20日,考古人員對東地宮進行了發掘清理。該地宮遺存東西1.95米,南北0.85米,從中出土陶棺一具和銘文碑刻一塊,地宮內的陶棺部分損壞,從缺口處可見陶棺內有木匣等文物。陶棺後來被整體移置到涇川縣博物館儲存,等制定出科學清理方案後再開啟陶棺。

  據魏海峰介紹,東地宮上的碑刻銘文顯示,地宮修建於“大宋大中祥符六年五月”***公元1013年***,當時的大雲寺更名為龍興寺。當年五月十二日,涇州龍興寺曼殊院兩名名叫雲江、智明的僧人,將自己歷經二十多年在全國各地收集的諸佛舍利2000餘粒,以及佛牙、佛骨,在曼殊院文殊菩薩殿內瘞藏供奉。

  “由於條件不成熟,陶棺內的木匣目前尚未開啟,但從銘文判斷,木匣內有舍利和佛牙佛骨是確定無疑的。”魏海峰說,考古人員從現場初步判斷陶棺裡有金絲線,金絲線是20根左右的絲織物和金箔切線後交織而成,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國內只有法門寺等兩處發現過,但存量非常少,因此此次發現非常重要。許多考古專家認為,此次考古發掘無疑屬於重大考古發現。

  一些考古專家認為,如果通過進一步考據發掘得到證實,將是繼1964年在唐代大雲寺地宮出土五重套函及14枚佛祖骨舍利,1969年在北周寶寧寺遺址出土比丘慧明瘞埋舍利之後,在同一區域第三次出土舍利,在佛教界會產生重大影響。

  據記者瞭解,窖藏北側地宮目前尚未發掘。考古專家認為,此次發掘面積較小,目前僅揭露40餘平方米,既無法判斷已發現各遺存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該區域在寺院內的性質和功能,也無法廓清寺院的整體佈局。目前考古人員已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在此次清理髮掘的基礎上,開展更大範圍的考古調查、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