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考古發現

  在中國西部的青海民和縣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揭示了距 4000年前後在黃河上游出現的災變事件,併為古史洪水傳說找到了一定實證。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位置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南端的黃河北岸二級階地前沿。這是黃河上游一個河谷小盆地,海拔在1800米左右。這裡分佈著許多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喇家村遺址因早年出土齊家文化大型玉璧和玉刀而被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隊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共同在這個小盆地裡開展考古課題研究。從1999年開始對喇家遺址進行試掘,2000~2001年繼續進行較大規模的發掘。該遺址面積約20萬平方米,可能是盆地內的齊家文化一處中心聚落。

  之發掘

  2001年8—11月的繼續發掘,揭露面積700多平方米,清理出多處災難場面。最多一處房內埋人骨14具,並發現了地震塌陷遺蹟和地震裂縫穿過房址。房屋的堆積上部為黃河大洪水的洪積物紅膠泥土層,下部為窯洞坍塌的黃土層,人骨遺骸呈不正常姿勢被埋沒於黃土層之中,證明是房址垮塌將人壓砸而亡。地層關係表明,地震在先,洪水在後。在遺址其他多處地點也發現了地震裂縫、地面折皺起伏和地震的沙管現象,表明喇家遺址諸房址內的災難現象應是地震所致。發掘顯示,地震對遺址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洪水則對遺址造成毀滅性的衝擊。是一處極為罕見的史前災難遺址。被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

  第15號房址是迄今齊家文化儲存最好的,殘存牆壁高達2~2.5米,喇家遺址的房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15號房址這種窯洞式建築的結構和特徵,通過已發掘的20餘座房址,目前可以肯定,喇家遺址聚落為窯洞建築形成的聚落,但遺址的地質結構並不適合建築窯洞。

  還發現具有廣場性質的一大片硬土面,清理出奠基坑、人牲殺祭坑、埋藏坑、灰燼層、露天灶址等,伴出玉器、卜骨、石圭和精美陶器。說明這片硬土面應是當時人們舉行儀式活動的重要場地。喇家遺址還出土了國內最大的玉刀和“黃河磬王”。“喇家村遺址”中大量而精美的文物,不僅證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的史前時代,中國西北的黃河上游地區就曾經有古人類活動,而且也說明他們還創造了相當燦爛的古文明。

  2002年喇家遺址發掘中,從F20房址地面出土了一件麵條狀的遺存物。經鑑定,確認食物成分是大量的粟與少量的黍。當是迄今最早的麵條遺存。2003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喇家遺址又發現一座罕見的齊家文化高規格墓葬。

  之意義

  喇家遺址災難遺存的發現,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後黃河上游出現的災變事件,反映出當時人地關係上不和諧所產生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