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區別

  中國茶文化歷史攸久、層次複雜、內容豐富,而日本茶道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牴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巨集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於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係,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範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規”:待客親善,互相尊敬,環境幽靜,陳設高雅。

  “七則”:點茶的濃度,茶水的質地,水溫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爐子的方位,插花的藝術。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異同

  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一把舊壺,一杯茶湯,掂在手裡,隨意率性,沒有那樣多條條框框裁切,細節處也許不拘小節,卻有引人入勝的韻味,有心人品出禪、道、儒,靜夜中品茗,一片禪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膽皆冰雪。我願意融進這民族氣息濃濃的茶裡。

  日本茶道美則美矣,箇中滋味遠不及中國茶道耐品。佛教從天竺傳入中國,中國將其融入儒家與道家,這才產生了中國式佛教“禪”,禪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頓悟”戰勝了北宗神秀為主的“漸悟”後大盛。禪又自中國傳入日本,日本國人將禪再次變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堅忍、纖細、精緻,再加上略略感傷,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帶有這樣的氣質。我認為日本茶道未得禪的神髓,因為“禪”本身是不拘形式的,所謂無佛無祖才是得到禪機真昧,日本茶道是太拘於形式了。

  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上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自唐代至明代,日本來中國學習佛教的僧人一代接一代,各時期的僧人把中國每個歷史時期的飲茶方式都介紹至日本,從而使中國每個歷史時期的飲茶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日本。 日本茶道是日本禪師千利休於16世紀中後期所設,以“和、敬、清、寂”作為茶道“四規”,以裡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影響較大。流傳400多年後,日本茶道與朱權茶道的表演形式、內容略有變化,但主體仍沿襲了朱權茶道,如茶道的思想內容、所使用的茶葉、茶器、茶具、環境等仍大體相類似,有的甚至完全相同。

  日本茶道則自成體系,有一套複雜而嚴格的程式。 總的來說,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靜氣、養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義。兩者之間有頗深的淵源。而說到區別,則有以下幾點: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互為補充、絕少牴觸,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無論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能做出巨集篇大論。而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表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貫徹了儒家禮、義、仁、德的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標準。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主張“和、敬、清、寂”,公開申明“茶禪一位”,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而中國茶文化則更崇尚自然、隨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但其“四規”、“七則”似過於拘重形式,很難讓人感受到暢快自然。中國茶文化最初是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的,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的神仙世界頗有淵源,它在藝術層面上強調自然與美學精神,很容易讓人感到和諧統一。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便道而無道,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範傳播。故而說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社會層次較廣;而日本茶文化則 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一種手段,從而使“茶”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而各個民間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也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相形之下,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當日本茶道在中國改革開放後重新被介紹到中國,回到它的故鄉時,彷彿是遠在他鄉的親人後裔榮歸故里,使故鄉人重新緬懷起它祖先的歷歷往事。對比之下,故鄉的茶道已遠離原先的茶道精神,演繹為注重形式與物質的品飲茶,寓茶道於無形之中,更簡略更大眾化。而日本茶道卻自然地被探索茶道、實踐茶道的人士所重視,從中尋覓中國古代茶道的倩影。

  思想解放引導著文化的多樣性,傳播至日本的中國茶道在日本生息400餘年後,在中國赴日修學人員和日本茶道界以各種形式介紹、宣傳與推廣下,以其所蘊含更廣泛文化內涵的面貌出現在它的故鄉,實現了唐代常伯熊“廣潤色之”的茶道思想。

  中國的茶道與日本茶道的比較

  1.茶道的源流之別 中國的茶道是主體,是源;日本的茶道是分支,是流。

  2.茶道的內涵不同 中國的茶道兼釋的靜悟、道的縱遲、儒的雅逸。日本茶道突出禪宗的“苦寂”,吸收儒家的“和敬”是有限的。

  3.茶道的美學意境有別 中國茶道重視和諧、寧靜、平衡與雅緻;日本則要求不對稱,以不平衡為前提。

  4.茶道的影響層面有異 中國茶文化已成為全民族的好尚,而日本則是屬於上層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