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重要性

  內容摘要:藝術教育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種有效載體,在通識教育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沒有藝術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因為藝術不是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為了人性的完善。文章重點解析了藝術教育的內涵和本質,闡述了。
  關鍵詞:通識教育 藝術教育 審美教育 審美體驗
  
  通識教育既是大學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最早把通識教育和大學教育聯絡在一起的是美國的帕卡德教授,他認為大學應該給青年一種儘可能綜合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將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全面的瞭解。其後美國的哈欽斯的通識教育理念奠定了現代通識教育基礎。藝術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和西方古希臘時期,人們就已經注意到藝術教育的問題。在西方國家,藝術教育的國家標準是“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藝術教育是通識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越要強調藝術教育的科學性和綜合性。
  
  一、藝術教育是通識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藝術教育是一種啟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潛能的教育。藝術教育能引導一個人自覺地完善道德、人格,使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並能最大程度地發展創造力。從狹義的概念來說,藝術教育主要是藝術知識、藝術技巧、藝術鑑賞與創作的教育。通識教育的對應物是專業教育,專業教育給予人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但單純的專業教育把人的知識和能力侷限在狹窄的範圍內,導致人的片面發展。通識教育針對專業教育的弊端尤其是教育中的功利主義傾向而強調廣博性、共同性,重在培養受教育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西方學者巴贊認為,一個社會只有同藝術結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與藝術離異,只能導致野蠻,這個社會隨之會變成文化的沙漠。豪瑟爾與另一位著名藝術家貢布里希不約而同地認為:“偉大的藝術對生活所做的解釋,竟然能使我們更為成功地應對混亂的事態,能讓我們從生活中汲取一種更令人信服的現實意義。”①技術時代的後果就是:生活世界的文化貧困化和自由喪失。在這種狀態下,如何把握人的全面發展,即注重潛能的開發、人性的豐滿、人格的完善與人生意義的充盈,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時代,藝術教育可以讓人重溫人類的可能性與成就,讓人重新確立自信與希望。
  中國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認為:藝術是使一個民族素質得以提高和振興的關鍵。愛因斯坦指出,“要使學生對價值即社會倫理準則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須具有對美和善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像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②藝術教育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種有效載體,所以在通識教育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藝術教育的首要價值是培養人的情感
  藝術作品是自我價值觀的主觀反映,藝術是情感的表現形式,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而藝術情感又是自然情感的提升與超越。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劇作家、美學家席勒指出,促進鑑賞力和美的教育,在於培養感情和精神的力量達到儘可能和諧,使審美教育具有獨立的地位,這種認識強調了審美教育的核心就是藝術教育。
  藝術是最接近生活的,讀懂藝術就懂得生活,藝術的祕密也是生活的祕密。在生活中的情感真摯誠懇,人們的人格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才會有王羲之、顧愷之、陶淵明、嵇康這樣中國藝術史上一流的藝術家。達·芬奇是一位具有豐富情感的舉世矚目的藝術家,除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之外,在科學上也有著巨大的貢獻。他的成功告訴人們,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會逐漸養成一種用藝術的思維方式去洞察人生及人的行為模式,用這種藝術的眼光去觀照人生,才能學會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真正體味生命所賦予人生的特殊含義。
  
  三、藝術教育強調人生教育
  作為一個普通的社會人,對待世界與人生的態度以及人格的力量是其人生實踐中凝聚的精神實體。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命是短促的,只有美德能將它流傳到遙遠的後世。所以,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決定了他的一生是否會有大的發展,正所謂“人品即畫品”。19世紀後期英國藝術和美學的代表人物羅斯金,在他的著作《現代畫家》中,評價了威尼斯的藝術與其道德傾向的關係。他認為藝術能夠幫助道德改變人,通過想象形成同情心,從而改善道德。所以藝術教育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優秀、高雅的藝術作品有利於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的形成。
  儒家思想對中國教育和藝術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儒家注重的理性精神,以道德節制慾望,以理智統帥情感。受這一基本觀點的影響,中國的藝術和審美也高揚理性精神,很少單純地追求享樂或縱慾。儒家非常強調藝術的文化意義。在儒家看來,人性以及人的一切後天的品質、行為,都是通過文化培養得來的,而藝術的欣賞、薰染則是文化培養最普遍、最易接受的一種形式。孔子把人的道德修養的完成放在“樂”即“成於樂”,典型地說明了藝術審美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並且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藝術。儒家推崇獨立的人格和陽剛之美,一貫強調人格獨立。《論語·子罕》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其浩然正氣對中華民族的人生態度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可以說,儒家精神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這才是完滿的人生。
  總之,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而藝術教育猶如一種淨化劑和催化劑,它可以促進人的性格的全面發展,使人變得更加高尚。針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實際現狀,必須規範通識課程教育體系,加大藝術教育課程的普及力度,使學生在各個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最後要強調的是,藝術不是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為了人性的完善。
  
  註釋:
  ① Arnold Hauser.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59:5.
  ②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43.
  
  參考文獻:
  [1]聶振斌.儒學與藝術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王柯平.美育與遊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3]李樂山.美學與設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