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論文

  建築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生態建築與建築生態化

  一、建築生態化

  生態建築從早期僅停留於對氣候、生物反應的關注到今天運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築生態高技術的,人們對建築有了更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築生態化問題。它是將建築融入大的生態迴圈圈,從整體的角度考慮能源和資源流動,將建築建造、建築設計、建築使用過程中的消耗、產生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來考慮,從而改變資源與能源單向流動的方式,趨向良性迴圈的模式。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環境迴圈體系”,將人居環境納入動態的生生不息的迴圈體系即是對這一思想的提倡。它對建築的要求不僅僅是建築的使用過程,而是建築的整個生命週期。建築的生態化,一般應具備如下的基本特徵:

  第一,能為人類提供“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溼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靈活開敞的空間。

  第二,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上,對環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節約土地,在能源與材料的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複使用、迴圈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則。

  第三,對環境的要最小,主要指減少排放和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以及減少光汙染、聲汙染。

  二、發展生態建築的社會條件

  雖然生態建築才剛剛起步,但它的發展有著深厚的社會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築的社會思想基礎。

  從“以人為本”到“以環境為中心”的社會思想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築的社會思想基礎。人本主義是西方實現現代化的主導思想之一,始於文藝復興時期。自18世紀以來的整個現代化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構成了社會進步和增長的基礎。人本主義觀念明確確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對自然界的優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被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遭到濫用和破壞,對環境的汙染也大大超過了自然界所容納的限度,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實際各國無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將資源與環境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成為世界問題。

  共同的社會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築的社會道德基礎。這就是將即時利益和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公正合理的與他人分享我們這個地球的有限資源。《里約宣言》指出,為今後世代的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為儲存、保護和恢復地球生態的健康和完整進行合作,各國應本著全球夥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努力中擔負應有的責任。生態環境不是某一小區、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問題,有些生態小環境通過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資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達目的的,必須是人類的共同意志。《里約宣言》為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築奠定了初步的社會道德基礎。

  三、生態建築的發展動向

  生態建築在各地方發展都處於起步階段。西歐和北歐是發展得較好的地區,主要建築有:建於蘇格蘭偏遠地區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於柏林的戴母勒賓士辦公室,托馬斯設計的建於慕尼黑的住宅聯合體以及法國的法蘭克福商業大樓;在美國,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學院所建“3號”、“4號”太陽房均為實用住宅;近年來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現代意義的生態建築建成。總的來說,各國建築師都在潛心生態建築的技術和設計,從建築設計上看,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將建築融入自然。

  就是把建築納入與環境相通的迴圈體系,從而更經濟有效地使用資源,使建築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儘量減少對自然景觀、山石水體的破壞,使自然成為建築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岡”,它是一個集文化商業辦公為一體的綜合設施,該建築向公園層層退臺,在退出的平臺上做屋頂綠化,這樣建築與公園綠化融入一體,通過高技術實現能量迴圈利用。第二種是將自然引入建築,運用高知識,促進生態建築化,人工環境自然化。如馬來西亞楊經文設計的綠色摩天大樓。它在現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現自然,運用生態技術,將植物、水體等自然景觀引入建築內部。

  四、生態建築與發展家的建築設計

  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生態建築代表了21世紀的發展方向,實現建築的生態化在21世紀的今天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尤其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更為迫切。客觀來講,生態建築在發展中國家推行和發展仍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不夠,“以環境為中心”的設計觀念尚未形成或成為社會的共識;

  二是生態建築本身的經濟合理性問題,目前由於建築生態技術和材料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導致建築單方造價過高從而使建築業主望而卻步,開發商也因生態建築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緩慢而不願冒險開發;

  三是各國政府的相關政策尚不到位等。對於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生態建築首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要加大生態環境的,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上建立一套新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其次是國家用制度推進生態建築及其技術的發展,如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補貼建立示範性的生態住宅小區,無償推廣實用生態技術等。四是在建築設計中先從中、低技術開始,如節能技術、通風技術等。

  總之,在建築領域裡,我們呼籲與環境共呼吸的建築設計觀,提倡各種建築生態技術的,發展生態建築。這不僅有助於推動全球環境品質的改善,而且有助於個人生活品質的提高。對於發展中國家,加大生態建築的研究,推進建築的生態化,無論從環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建築設計的角度都將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篇2

  淺析高層建築結構設計的問題及對策

  1概述

  隨著城市化建設程序不斷加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不斷縮小,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給高層建築帶來了極大的發展空間。高層建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大了人均居住面積,已經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並逐步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結構設計是高層建築的關鍵部分,直接影響了高層建築的實用效能以及後期的維護,做好高層建築的結構設計,使其滿足抗風、抗震等相關標準的同時,還能方便居住使用者的生產和生活。

  2 高層建築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1 短肢剪力牆設定問題 根據近年的高層建築建設情況來看,短肢剪力牆在高層建築物結構設計中出現頻率較高,而短肢剪力牆的增設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抗震效能、牢固度的提升不僅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反而在一定情況下還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設計高層建築時,應儘量減少短肢剪力牆的使用頻率,以提升高層建築物結構的質量。

  2.2 嵌固端設定問題

  地下室和人防是高層建築結構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地下室或人防頂板地區通常會修築嵌固端,這就降低了高層建築結構的穩定性。設計者在對嵌固端進行佈置時,應充分考慮由此引發的問題,如對結構穩定性的影響、嵌固端樓板設計等。嵌固端佈局時,應對其上下層的剛度比例、方位佈局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考量,通過專業的計算軟體,對各項引數進行準確計算,儘量保障嵌固端佈局和抗震縫隙二者之間的平衡。

  2.3 超高問題

  建築物超高問題是在施工過程中較為普遍的問題,高層建築在施工過程中若超出相關的建築標準,將嚴重影響建築物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抵禦災害的能力等,這是必須避免的問題。一些工程設計單位及建設單位,為了增加工程賣點,不顧客觀實際,無限增高建築工程的高度。相關部門應抓緊制定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對高層建築物的設計高度進行嚴格規定,並對建築物的抗震效能、防火效能等其他與安全有關的效能進行科學控制。

  2.4 設計缺乏科學性

  高層建築物不同於普通的建築物,該類建築的機械效能和功能具有自身特點,這就要求在對高層建築物進行設計時,要加強對結構設計的質量控制。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國很多高層建築設計者在專業水平和對相關技術法規瞭解程度方面,還存在極大的不足,無法將高層建築物的抗震性、安全度和牢固度等引數納入到結構設計範圍之內,更有甚者,部分設計者受業主的影響,在沒有充分安全保障的情況下,對高層建築的結構設計進行更改,這勢必會影響高層建築物的安全性和實用性。高層建築結構設計是否科學、規範,對於建築物的使用壽命及使用者的安全具有密切聯絡,應採取積極有效的管控措施,對建築物的結構設計進行嚴格管控,保障高層建築的使用效能和安全效能,維護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3 高層建築物結構設計應採取的對策

  3.1 高層建築結構設計基礎方案的選擇

  高層建築設計之前,應對高層建築工程專案的所在地區實際情況進行自習勘探,瞭解工程專案所在地區的地質、地貌、水文、氣候等要素,在科學的指導下選擇基礎設計方案;設計人員應對建築專案的結構型別、荷載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瞭解,以便能對工程專案的施工條件、施工影響因素進行準確判斷,使基礎方案達到最優化。

  3.2 計算簡圖的選擇

  計算簡圖是高層建築物結構設計的計算依據,因此,保障計算簡圖的精準性,對於建築物結構設計的科學性具有直接影響。

  3.3 計算工具的選擇

  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應用,極大的推動了建築設計行業的發展,在高層建築結構設計中,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工程專案進行結構設計,並通過各引數的優化,實現工程結構設計的安全化、科學化、先進化和節約化。如模擬模擬軟體、CAD製圖技術等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高層建築設計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提高工程專案結構設計的效率和安全性。

  3.4 設計方案的選擇

  高層建築工程專案施工之前,應對工程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科學判定,在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價時,應從工程的經濟性角度、實用性角度、科學性及安全性等多個因素進行綜合評定,以確保工程專案設計方案能夠按照既定計劃加以實施。

  3.5 提高設計技術

  高層建築物結構設計過程中,由於客觀、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技術問題,影響了建築物的安全性。為避免由於建築物設計問題而帶來的重大安全事故,在設計過程中,應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杜絕重大災害的發生。如針對短肢剪力牆設定不合理問題,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均勻分佈短肢剪力牆,並對牆體的厚度及光滑度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牆體控制在0.2-0.3m較為合適並保證牆體表面的光滑度;牆體過薄、過厚或牆體凹凸不平,都對建築結構的穩定性造成極大的影響;同時,還可將部分剪力牆與較長的牆體進行結合,以提高整個建築工程的安全性。

  3.6 設計者職業素養的提升

  高層建築結構設計的各項問題的解決,最終需要設計人員的參與,因此,提升設計者的職業素養,對於提升高層建築物的設計質量具有直接影響。設計者應不斷加強專業設計知識的學習,同時還要加強對建築領域各項技術標準、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以及建築領域先進設計理念、設計技術、相關的計算機技術的學習,以保障高層建築設計的先進性和安全性。

  4 總結

  高層建築是城市建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高層建築在節約土地資源、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促進作用,但其積極作用是以建築的安全性為基礎的。高層建築在結構設計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影響了建築物的實用效能,損害了業主和使用者的利益,因此採取科學有效的管控措施,提升設計人員的設計水平及職業素養,是提高建築物結構設計水平,保障高層建築物質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