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八大點穴祕譜

  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中醫原理,中醫原理是太極拳的基礎理論,練習太極拳能打通身體經絡。太極拳的練習和穴位之間有哪些聯絡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的本質雖然是武術,但是已經被現代人當做養生拳術,習練太極拳能打通身體經絡,修復病灶。

  一、理

  蓋世者習拳者多,得拳中精髓者少也。天下練太極者多如牛毛,成者似牛角,得之太極大成者更少也。

  世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術,術不打仙。吵架是罵人之苗,罵著是打鬥之源,打鬥是拼命之根。

  蓋世拳法,無非內外兩種拳法。然而太極者,陰陽之母,天地人合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宮為九宮,練法九九歸一。無手到有手,有手到無手。乃煉精化氣,練氣成髓,練髓還虛。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失真藝。

  太極者,拳中之母。陰陽變化,能生萬物。一動俱動,形似車輪,綿裡藏針。靜如山嶽,動如長江波浪。內外合一,剛柔相濟,乃是四兩神氣破千斤之力。

  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年有十二個月,人有十二經絡;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年有二十四節氣,人有二十四關節;天有多少星辰,人有多少毛孔;人有二十四筋脈,天有風、雨、雷、電爾;人有心、肝、脾、肺、腎,地有金、木、水、火、土。

  二、門規

  太極者,上層練法,內有點穴閉戶,分筋錯骨更不輕易傳人。本門有三不傳,何為三不傳?一曰:不傳、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者。二曰:不傳好奇者、不敬師者、貪酒色財氣者。三曰:不傳不勤學苦練者、好鬥者。傳其真法必須遵守這三不傳,不可輕易傳人。

  三、本門乃有點穴、打穴、拿穴是也

  點穴乃為單指點、雙指點、三指點。打穴乃為拳打、掌打、肘打、氣打、足打。拿住對方要穴為拿穴。手指抓住對方主要學位為抓穴。上者幾種方法要毒、準、狠、意透其背。要做到不動則靜,動者準、猛、狠。

  四、本門點穴法為三十六穴

  其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

  五、本門有絕命三穴

  練其本功法須功到、手到、敵到。按時辰點穴法乃為十大穴。不分時辰點穴為十二穴。點穴有絕命三穴當場死亡,或不出十二個時辰命亡。

  六、本門還有叫門法

  點穴者關鍵在於叫門,門叫不開,點身無效。叫門法乃為子踝醜腰寅在目,卯面辰期巳手執,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期亥骨續。先師曰:時到者經到;經到穴到;手點穴到人倒也。

  七、太極點穴之法

  有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有點死打活之法,有引進落空之法。點、拿、抓、打,陰陽不分,各有奧妙。

  點穴分為四季,即春東、夏南、秋西、冬北。每到一季節,把敵人引進一方去點,自有點穴道之法。

  八、本門明知點穴之法

  苦練點穴之功,無功不為點穴之大成也。練點穴之功,得點穴之功。練太極指之功法,各家不一,乃為內外結合練也。藥水洗手之練法:一日兩次苦練,百日苦練得成。太極陰陽金剛指練法分三部,一曰內丹功,即青龍探爪勢***為靜坐功***、鬆緊練法***即樁功,手法若干勢***。

  後用藥水洗法,練功時將藥水燒熱,將手泡進藥水之中,待手泡熱後,將手提出藥水趁熱練功。

  具體做法

  第一部面朝牆壁,距離兩尺餘,兩腳分開,手五指定壁;隨著功夫的增加,使兩腳逐漸後移,直到身腰挺直,後臂與肩成直角後,再使五指點地;隨著功力的增厚,逐步減為四指、三指、兩指,指力已偉矣。

  第二部練後用藥水再浸泡之熱,將手提出,將沙袋放在與腰同高處。沙袋內裝鐵砂五斤,用豬血煮、綠豆五斤、山裡紅籽五斤,共為十五斤合在一起,裝在四方沙袋裡,趁熱練習,五指一戳一百,久而久之,五指之功與腕低之勁相結合,內氣久練成為太極金剛功。再做與人同高的木樁,內包棉花,外包牛皮,有頭有四肢,把三十六穴都註上,乃練習點穴,要準,一絲不差,久練久之,蒙上眼睛再練點穴,如能點準,此功成矣。

  第三部藥水功法,青木香五錢、生薑五錢、桂心五錢、百密五錢、陀僧五錢、宣木瓜五錢、路路通五錢、制川烏五錢、蛇床子四錢、地骨皮四錢、淨紅花四錢、土麻四錢、澤蘭葉四錢、草烏四錢、透骨草四錢、象皮四錢、細辛四錢、當歸四錢、虎骨一兩浸泡三十天與藥合在一起,兩大碗河水浸之一時,藥六天。

  太極拳點穴原理來源

  一、太極點穴術的歷史淵源與分類

  太極點穴術源於中醫鍼灸術。據中醫重典《內經》記載,鍼灸穴位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運用砭石針刺穴位治病了,山東省境內發掘出了砭石實物。隨著鐵器的應用,砭石逐漸被金屬針所取代,也就形成了今日所見的“鍼灸”。

  大約在唐朝時期,就有了“穴位損傷”的概念了。唐朝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祕方》有“在太陽穴,乃是命處,斷然不可治矣”的記載。

  到了明朝中期,已經出現了不少論述點打穴位損傷的專科著作,其中《跌損妙方》可稱得上是少林寺傷科及太極點穴術的開山祖師!異遠真人獨創了“血頭行走穴道”的論述,成為點穴傷藥方。此書也就成為少林太極點穴術的理論基礎,歷代僧人的點穴、治傷經驗及實踐與傳承,也便有了各門派的各種“太極點穴術”。

  太極點穴術依照其使用功能,可分為醫學太極點穴術***簡稱點穴療法***,武術太極點穴術,保健太極點穴術。而武術太極點穴術就是以防身、自衛、攻擊為目的的,專打人體穴位的一門技擊術。

  二、太極點穴術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太極點穴術與鍼灸術一樣,以《內經》為理論基礎,把陰陽五行學說、八卦學說、經絡學說等學術思想融入其中。

  武術太極點穴術是以“十二時辰氣血流注”和“血頭行走穴道”等觀點為實踐依據的。得到武術、技擊、醫療***跌打傷科***界的廣泛認同。並廣泛傳承至今,且經現代科學驗證了其科學性。在《救傷祕旨》中說:“跌打損傷,從古為技擊家所祕,世傳蓋鮮。”

  三、太極點穴術與經脈、36要穴

  武術太極點穴術與醫療太極點穴術、保健太極點穴術不同,武術太極點穴術很直觀地以人體十四正經的百餘穴位為攻擊目標。而其中又以三十六大穴,七十二***為分別,且又分為死穴、昏穴、軟麻穴等。

  據《少林寺點穴祕訣及祕傳藥方》記載,“點穴法中,主穴凡三十有六”,諺雲“穴有死暈,點有輕重”,這“36穴”如下。

  “百會、太陽、鼻樑、人中、牙腮、開空、天井、肩井、氣門、玄機、將臺、期門、七坎、章門、丹田、下陰、白海、曲池、脈腕、陽衝、三陽焦、太溪、太沖、湧泉、天股、對口、鳳眼、掛膀、鳳凰眼、脊樑、鳳尾、脊心、精促、笑腰、敲尻、踝骨”,以上三十六穴,點重不可救治。輕點也可令人暈倒。

  太極點穴術一般攻擊的是十四正經,上述“36穴”除了分屬十四正經外,尚有不在其列的經外奇穴。這十四正經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任脈、督脈。

  四、人體經脈、穴位是客觀存在的

  《內經》以文字描述了十四正經的部位,唐代孫思邈曾繪製了十二經脈圖等。北宋的《鍼灸銅人》則是考核學者針刺穴位正確與否的工具。

  大量研究已經證明,經脈、穴位是客觀存在的。江西省有關院校通過低頻電脈衝、毫針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所產生的得氣感覺,從受刺激的穴位開始沿典籍記載***描繪***的經絡路線傳導的。

  有實驗觀察到氣血在24小時中的執行狀態,初步看到寅時時,受測試人雙側肺經發光子發射的數量測定值是對稱的,而過了寅時以後,手太陰肺經中執行的氣血的狀態是不同的,其經脈的光子數值不對稱。此實驗說明人體經脈中執行的氣血是按一定的規律客觀運動的。而點穴祕傳口訣“寅肺卯大胃辰宮”等確實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五、點穴傷人的成因

  點穴傷人主要是通過手、腳、器械等擊打或日常生活意外損傷,或年老久病等其它因素導致的穴位受傷。

  武術點穴傷人通過擊打人體表的穴位,破壞其人原有的正常平衡,損壞其部分正常功能,損傷其人部分經脈穴位,致使其人原有的皮肉、氣血、臟腑、筋骨等機體組織發生病變。

  比如,點選其人期門穴,則期門穴所在的表皮或肌肉組織受損,可能有淤紫、疼痛、酸脹;期門穴所在的足厥陰肝經中執行的氣血可能會停滯淤阻,進而影響其肝臟正常功能,此穴受傷久而不治則可能會面黃肌瘦、全身無力。被重點時,當場可能癱軟倒地,或昏迷!假如按時點穴,受傷更嚴重。

  又如,足少陰腎經受傷,就會使腎臟的功能紊亂,導致筋骨受損,出現腰背痠痛、手腳乏力、小便不利等症狀。受傷的腎經上的相關穴位可能有壓痛,小腹時冷時熱,頭暈。

  而膝部後彎處可能有痙攣、麻痺的感覺。諸如此類的現象,只有用經絡學說才可能解釋清楚。因為足少陰腎經起於湧泉穴,終止於俞府穴,循行經過足內踝、腿內側、臍旁邊、乳房下。乳房上直至頸下,此經受傷,所經過的部位都有病變可能。於是,就可能有以上的部分症狀和感覺。

  古籍《金湯錄》也有記載,歷史上著名射手后羿曾被人點傷曲池穴,導致他無法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