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畢業論文範文

  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論文的寫作,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藝術畢業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建築藝術的美學內涵

  摘 要:隨著建築史的發展,從中可以體現出社會文明與美術,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不同地區的建築是不同地域社會風貌的展現,能夠從中發現審美和哲學觀念。因此,充分了解建築藝術的美學內涵,有助於實現建築藝術的美學化,提高人們的鑑賞能力,充分了解美學內涵。

  關鍵詞:建築藝術;美學原理;內涵

  建築藝術作為傳統藝術,可以充分呈現各類建築元素,包括線條、色彩、質感等,構建出符合人們審美的房屋構架,具有多重空間,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建築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住房條件,還可以形成建築藝術,同屬於技術與藝術的範圍,並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設計出符合時代特徵的建築。

  一、建築與藝術的關係

  “建築”一詞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實用性的建築物,可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生產的需求;其二是經過建築設計師構思後,設計出來的建築風格和樣式,與藝術、文化息息相關。建築和藝術雖然分屬於兩個不同的學科,各自有相應的概念,但因為兩者都與“建築學”有一定的關聯,符合其專業特點,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築藝術、建築美學等[1]。

  在英語的表達方式中,通常會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築學,這就突出了建築設計師對於人類生活與發展的重要性。又因為建築除了是一棟建築物外,還是一種造型的體現,如此,它必然會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點,由點發展成線,最後形成一面,或是整體建築形式的質、色等,所以,建築也可以被歸為美術的範疇。“建築學”從整體上進行分析,它涵蓋了科技和藝術,讓科學與技術兩者的關係變得和諧統一,互相融合[2]。

  二、建築藝術和文化藝術的異同

  ***一***相同點

  建築設計師在構建建築藝術時,會適當融入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讓其具有文化藝術,並且兩者都歸屬於“上層建築”,會形成相同的創作基礎。其創作規律基本相同,兩者都是以人的思想變化為源頭,瞭解以往生活的特點,分析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特有的藝術形象,與時俱進,有較強的社會性與民族性[3]。同時,兩者還受藝術普遍規律的引導和限制,會採用同一種創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結構處理方式,突出設計者的觀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結構,運用形式法則完成設計。

  ***二***不同點

  文化藝術包括文字、戲劇、電影等,其中,文字藝術主要突出了文字的運用以及語言的描寫;戲劇是要以劇本為基礎,通過演員的表演和舞臺效果的結合,增強戲劇的影響力;電影則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而建築藝術通過造型,可以為使用者提供視覺的享受,但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其實用性與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會保留很長一段時間並,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即建築與人的聯絡要遠超過藝術與人的聯絡,它會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築藝術的造型必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精神意識。

  另外,建築藝術與文學藝術雖然都可以體現出人們生活的特點和形式,但建築藝術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還可以根據本身實用性的改變,以及使用功能的調整,使其通過簡單的雕刻、繪畫表現出人物的精神狀態和內涵。而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建築藝術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幾何形體組成,會營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圍,或是寧靜動感,或是樸素華麗,不再拘泥於固定的藝術形態,增加自身的藝術魅力[4]。建築藝術的審美價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裝飾上體現出來之外,還可以從內外空間的展現以及空間的拓展上體現。首先,調整內外空間的佈局以及進行空間的擴充套件,是為了滿足建築實用功能的要求;其次,這些空間被充分利用後,可以營造出相應的氛圍,但這必須以人們的活動為基礎,對室內環境有初步的記憶。這就是在原有三維空間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時間元素,讓其變成四維空間,即只有在一定空間的基礎上才可以形成建築。

  三、建築藝術蘊藏的美學內涵

  ***一***從建築風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學內涵

  建築是以石頭為筆記錄下的史書,這已經成為建築給人的初步觀念。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觀點分析這一觀念,不管是我國傳統文化建築,還是希臘、羅馬建築,都是把一個時期抽象的歷史變得具象化,用物質的形式展示給當代的人們。而我們除了可以從這些物質中瞭解當時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論外,還可以發現其建築風格,並進行分析[5]。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再只關注建築風格,而是注入美學的觀念,從不同的教育進行審美,讓其形成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的產生必須以物質為基礎,為建築風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築風格也可以體現出某一時期的社會經濟水平,包含一定美學與哲學觀念。

  因此,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相應的建築風格,而如果從共時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築本身還是其風格都與社會發展有緊密的聯絡,並且,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建築,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在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歐洲各個國家都展開了復興運動,但因為生產力水平存在的差異,讓各個國家的建築各有特色。

  很多西方國家都會把石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使用,其精細的雕刻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落後,而是讓人們不斷驚歎,讓人們不禁思考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水平,但通過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這類建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並且,當時人們多受唯物主義觀念影響,但這種觀念卻無法在建築中體現出來,意見大多由上層人員提出,沒有滿足平民的需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生產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這類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築無法在民間普及,只能作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標誌使用。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社會的生產力有了質的發展,工人階級逐漸形成,並認識到財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築設計者漸漸把中心從裝飾性向實用性轉變,滿足社會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趨勢[6]。另外,人們普遍認為美學是哲學的一種表現方式,是藝術哲學,即美學和審美髮生改變的同時,也就是哲學觀念的改變。如果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出現大量需要消耗較多材料的建築,並以技術美學思想為指導,這種思想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濃的理性主義色彩;而注重建築資訊的現代西方建築,著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   通過上述分析,很容易發現當代建築設計者開始注意到無序、衝突等對建築風格的影響,改變了傳統的建築哲學觀念,讓建築藝術實現了精確與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從我國傳統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學內涵

  在世界眾多的建築風格中,我國的傳統建築無疑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設計元素融合在一起,讓其具有整體感與美感;並且,其表達的生態觀念,也和我國傳統哲學有著緊密的聯絡[7]。在古代,很多哲學界就已經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個整體的觀念,即“天人合一”,同時,“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也是傳統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是指包羅永珍的大自然,為客體,“人”是指在大自然中進行生產生活的人,為主體,主體和客體完美融合,便可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我國傳統民居在正式建設前,必然會遵循相應的原則選擇房址,即背陰朝陽、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於形成房屋整體的良性生態系統。而背陰朝陽,加入山水的設計則可以通過整體佈局完成,無需遵照原有的設計觀念。此外,傳統民居在室外實際上也體現了這一觀念,很多大戶人家會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會種植花花草草,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現代建築設計師在進行室內設計時,也會在室內放置一些裝飾用的盆栽,讓自然景色融入人們的生活,以此形成現代裝修風格。同時,我國傳統民居還可以體現出不同地區的特色景觀[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讓房屋錯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會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內,而江南水鄉的民居則會結合當地的自然景觀,改變庭院或外牆的景觀,增加人們與自然景觀的親切度。

  四、建築藝術的美學意義

  建築藝術的美學是一門形象思維的學問,它是在文藝批評的基礎上產生的新理論觀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築藝術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一種文化形式,要求人們運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建築藝術,完成現代建築的設計。而建築藝術作為一種分析觀念,在哲學的思考範圍內,也就要求人們堅持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建築藝術形成或出現的各種現象,即通過辯證的分析,以及唯物主義的觀點運用,解答其存在的問題,全面思考。因美學提出的觀點中著重突出了協調的觀念,所以,人們在進行審美工作時,要充分運用這一觀念分析其規律,明確科技和藝術的關係,讓兩者在整體的建築中變得和諧、統一,以增強設計的整體感[8]。

  此外,現代科技和藝術在建築中的應用,也改變了建築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實現了美學觀念的創新。比如,很多設計師以往只從三維空間著手,進行設計,但在加入現代科技後,逐漸向四維空間改變,形成新的建築群體。因此,建築藝術的美學除了要讓設計者客觀分析當前的現狀外,還要提高自身的認識,不斷完善建築學的理念,豐富其內容,促進“建築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發展。

  綜上所述,建築藝術作為一種融合多種形式的藝術造型,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獨有的藝術規律和美學理論。因此,建築設計師必須明確建築與藝術的關係,瞭解建築藝術和文化藝術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明確其美學的內涵,用哲學的觀念進行分析,確定其美學的意義,讓現代建築設計觀念與傳統設計觀念相結合,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豐富建築藝術的美學內涵。

  參考文獻:

  [1]朱根傑.建築與美的分析――建築美學漫談[J].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6***:55-57.

  [2]劉華龍.論建築藝術的美學內涵[J].中州學刊,2015,***03***:230-232.

  [3]李立.淺論建築藝術與美學的辯證關係[J].安徽建築,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築美學:美學的建築學內涵與後果[J].藝術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論建築審美與藝術的共通性[J].新建築,2015,***06***:37-39.

  [6]艾定增.符號論美學和建築藝術[J].建築學報,2015,***10***:26-29.

  [7]張鵬,趙彥,馬秀榮.論建築藝術與美學[J].科技資訊,2012,***25***:278.

  [8]李道先.試論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J].高等建築教育,2015,***02***:101-103.

  篇2

  芻議戲曲藝術的表演特性

  摘要:傳承至今的我國傳統表演藝術--戲曲,將歌曲、舞蹈、雜技等很多藝術融為一體。戲曲通過特殊的表演形式將人物的生平經歷繪聲繪色地展現出來。探討戲曲的表演特性,一方面是讓戲曲演員們對戲曲表演能有更深的理解,能夠獲得更好的表演領悟,另一方面積極探討戲曲藝術也是為其他人研究戲曲提供一個良好的參照。針對戲曲藝術的四個表演特性,本文將對此展開實質性的探討研究,以便讓人們更輕鬆地熟識戲曲這門中國傳統藝術。

  關鍵詞:戲曲藝術 表演特性 綜合性 寫意性 程式性 虛擬性

  中國戲曲所包含的劇種內容十分廣泛,延伸發展的地方戲曲特色也是各有千秋,主要是京劇、崑曲、越劇等等,雖然在具體表演唱法上有所差別,但是總體的風格還是大同小異的。中國戲曲有著這主要的四個共同特點,也就是高度綜合的特性,用歌舞演故事的寫意性、程式性以及虛擬性。

  一、高度綜合的特性

  中國戲曲是融合了多種藝術表演方式,使之融合在一起轉換成一種新的表演方式,不僅僅只是在“聽”上下功夫,在“視”上也是花樣繁多。例如國外的戲劇,僅僅只是以對話動作來表演的,十分單調,與之相比,中國戲曲將歌、舞、劇三者結合,經歷了歷史的更替,吸取了歷史傳承下來的經驗,不知疲倦的吸收其他藝術表演的優點來豐富自身,中國戲曲逐漸成為了無比豐富多彩的,感情逼真,視聽雙享受的表演形式。戲曲的器樂有著帶動表演氣氛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渲染了表揚情景當時的氛圍,或激動或悲傷或蕭索或熱鬧。戲曲的聲樂講究聲隨韻轉。戲曲裡表演演員的臉譜繪畫,講究十足的功夫,將人物的性格展現無遺。戲曲裡的武打、滑稽等內容也是精彩至極,扣人心絃。另外,在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後,中國戲曲吸收了很多明見感人至深的故事,利用戲劇的形勢來再現故事中的情景,有神話有鬼怪,將故事的跌宕起伏,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發展至今的戲曲在唱詞上也有所擴大,例如吸收了散文、白話、詩歌的特性,表演形式更加豐富複雜。總之,中國戲曲的高度綜合性毋庸置疑,這是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的綜合藝術,這正是戲曲的重要表演特性之一。

  二、寫意性

  寫意性,通俗的來講,就是利用歌舞來描繪故事情節。大到歷史神話故事,小到我們生活的細節,都成為了中國戲曲表演的內容。戲曲演員們苦練“唱”、“念”、“做”、“打”也只是為了更好地將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完美地展現出來,戲曲演員必須將這“唱唸做打”融會貫通,不能只精通其中幾種,而是要樣樣精通。可見,一齣戲曲從開幕到落幕,雖然短短的幾小時,可是這些戲曲演員為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大家看到完美的表演而更加刻苦練習,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正是這個道理。演員們用玲瓏嫵媚的身段,華美絕倫的舞姿,真切感人的表情,抑揚頓挫的道白和猶如歌鶯般婉轉的唱腔在舞臺上盡情表演,都只是為了描繪出故事中一個個的人物形象。戲曲的寫意性貫穿著戲曲始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體現,例如:舞臺佈置的寫意。我們通常看到舞臺上背景很簡單,只有一桌二椅,但是戲曲演員卻能賦予這簡約的舞臺佈景多樣化,有時候一張桌椅可以幻化出身處書房、廳堂甚至是世外仙境等等故事環境。有時候桌椅卻又不是桌椅,它變成了山,變成了石頭等等。不管桌椅到底是代表什麼,這都是考驗演員的功底。心之所想,便能成真。這也充分顯示出中國戲曲的寫意性。

  三、程式性

  戲曲如果沒有了規範,將是如脫韁的野馬,難以掌控。我們把這種用來規範戲曲的制約稱為“程式”。戲曲的程式性主要是指戲曲當中人物的角色。我們俗知的“生旦淨末醜”,正是對人物的表演特性的劃分。每一種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性格、唱腔和表演形式等等。例如老生,老生通常是指中年以上,發音渾厚,站如鐘鼎的人物形象,這類角色講究端正剛直莊重肅穆,這都是有規範的。僅僅只是哭和笑,就分成了很多種表演形式,就算是一聲咳嗽也要將人物的性格身份展現出來。在臺上,這“生旦淨末醜”各有所要展現的人物形象,每個角色都有其代表性的層面,從唱腔到呼吸都是有條例的。雖然中國戲曲沒有那樣逼真的模仿實際,它的表演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比較誇張的,但是這種誇張不能隨心所欲的亂來,而是要有一個度。戲曲演員的表情、動作都是有制約的,例如在在表演身段上,凡是袖口有甩袖、拋袖、抓袖等;手有云手、穿手、三刀手等;足有正步、跑步、滑步、跌步等。程式化不僅是對人物神動作有所規範,對人物所使用的道具同樣也有制約。為了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形象特徵,戲曲藝術家們經過長期的歷史研究,創造出了臉譜、蟒袍、水袖、長鬍子、蘭花手以及其他奇形怪狀的道具兵器。中國戲曲所包含的所有內容都是有著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界限,這正是體現了戲曲的程式性。

  四、虛擬性

  虛擬性在中國戲曲中是至關重要的,戲曲演員在臺上表演時,僅憑著一桌二椅就能描繪出故事中的環境,例如開門關門,跨門檻,上樓下樓,餵雞餵鴨,穿針引線,上轎下轎等等,這裡面的門、門檻、樓梯、雞鴨、轎子都是虛擬的。可是戲曲演員必須表現出它們的實際存在,都是充分展現了戲曲演員的表演功底。這些虛擬的動作,都是讓觀眾知道你所表達的內容,能夠跟隨人物身臨其境一般,並且在所描繪的虛擬環境中,實質性地表達人物感情心理,讓觀眾受到感染。很多戲曲中會有騎馬或騎驢千里趕路的情景,顯然舞臺上不可能有那麼大的空間來千里趕路的,所以演員通常會利用轉圈來表示趕路的過程。另外在時間轉換上,演員的進場退場,都標誌著戲曲時間場景的轉換,這都是需要演員通過表演來點明的。戲曲的虛擬手法很大程度上給了演員們極寬的演技表現自由,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利用深厚的表演功底,都可以再現出翻山越嶺,行舟過橋等等難以真實呈現的環境。不僅僅是需要演員們來聯想,更是需要帶動觀眾也能身臨其境。

  五、結語

  除了以上這四個特性,中國戲曲還具有很多特點,這其中也需要戲曲演員和愛好者們去探討,去學習了。只有對這些特性精通,才能在舞臺上綻放光芒,才能完美的展現京劇的燦爛奪目。中國戲曲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們需要去創造新的內容,給中國戲曲增加更多無與倫比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德秀.淺談戲曲藝術的虛擬性[J].戲劇之家,2010,***02***.

  [2]李素萍.戲曲藝術的“程式”化表演[J].當代戲劇,2008,***05***.

  [3]王少群.論戲曲藝術表演的寫意性[J].黃梅戲藝術,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