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畢業論文免費範文

  繪畫藝術從其發展之初的包羅永珍到逐漸精細化其研究領域,是人們逐漸建構繪畫藝術的過程,也是人們逐漸對繪畫藝術加深認識的過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虛谷的繪畫藝術

  摘要:本文簡單論述了虛谷的繪畫藝術,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畫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學習先人的筆墨程式而更要去學習先人的開拓、發展、變化精神。中國畫是中國幾千年藝術長河的結晶,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沉澱,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必須是繼承和發揚,並使之光大。

  關鍵詞:虛谷的繪畫藝術;中國畫;傳統;發展

  “水面***魚不知”,這是近世海上畫派名家虛谷在一幅畫上的題句。畫面上一群游魚正向觀眾游來,魚兒畫得生動活潑,敏捷而自由,穿梭於浮萍水草之間。畫面雖生動,那題句卻傳達出了濃重的消極避世和獨善其身的思想內容。

  虛谷在30歲時遁跡佛門,那是他政治信念和人生態度的一個重大轉折。30歲以前他曾懷著“濟世臣民”的理想,投身清廷,擔任參將之職,“效力行間”。那年是成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進攻鎮江、揚州,就在清軍要與太平軍交戰之際,他忽然“意有感觸,遂披緇入山”,“因不願意奉命去打太平天國,就出家做了和尚,住在上海,曾暗地裡幫助過太平天國”***鄭振鐸***。看來,他的出家是個明智的選擇,也是他憧憬和平寧靜生活理想破滅之後的無奈選擇。他求得了一個***棲身的環境,雖做了和尚,卻“不茹素,不禮佛,以書畫自娛”。他對書畫參悟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佛法的修持,他雲遊四方,常來往於揚州、蘇州、上海各地,“鬻畫為生”,成為一個萍蹤浪跡的“書畫僧”。

  虛谷俗姓朱,名懷仁。本籍安徽歙縣人。後移居揚州,故亦稱揚州人。出家後,僧名虛白,字虛谷,號“倦鶴”、“紫陽山民”,畫室名有“三十七峰草堂”和“覺非庵”。

  他本籍歙縣,移家廣陵,這使他在繪畫的淵源上,很自然地偏愛於清初新安逸民畫家弘仁、程邃及清中期“揚州八怪”的藝術風神,無論作品內涵和具體技法,都吸取了這些前輩畫家的長處,構成他藝術作品中清高冷逸的氣格特徵。他的山水畫一類尺幅較大,如《山居高士圖軸》、《觀潮圖軸》、《日長山靜軸》、《仿浙江山水圖軸******等,畫面嚴謹,佈局講究,山巒的體勢偉峻沉厚,意境蕭散冷寂,筆墨峭勁乾澀,都從新安畫派和揚州畫派脫胎而出。虛谷的山水畫,既能蕭疏,又能渾厚,藏巧於拙、妍蘊於樸,雋妙淡蕩。

  這種獨特的表現力,是海派畫家所罕見的。虛谷的另一類冊頁山水小品,畫面生動,用筆狂放,同上述大幅判若兩人。這些小品畫意境清曠靜穆,畫面的構成和筆墨意趣頗有現代感。其中一幅,畫面上於黃葉蕭疏的林木間,兩老人對面而立,畫家在上面題日:“故人笑比林中葉,一日秋風一日疏。”這幅簡單的畫面,一經畫家題詠頓時意趣盎然。這些小品冊頁,大都取材於現實生活,但所有造景都非如實描寫,而是以意為主,匠心獨運。畫面雖空靈,卻詩意濃郁,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

  虛谷的花鳥畫也同樣不同凡響。他同文人畫家一樣,用“比興”的手法,寫“物以附意”、“圖物喻志”、“感物興懷”,標舉梅、蘭、竹、菊、鬆等這些傳統題材的人格意義。他畫梅花,題詩云:“滿紙梅花豈偶然,天成寒骨任周旋。閒中寫出三千幅,行乞人間作飯錢。”這首自題梅花詩,是他人生坎坷際遇的感喟,也是他執著地追求清貞人格和藝術探索精神的宣示。他所讚美的梅花品格同人的傲骨精神相吻合,他畫的荷花“香遠溢清”和“一塵不染”,正是所謂君子者的品格美寫照。虛谷最喜畫菊,他與陶淵明在心靈上相通,“秋色淡空寂,猶存晚節香”,“人淡如菊”,淡泊和清高溢於言表。他畫的菊似亂非亂,不加修飾,具有高雅靜和之美。

  他畫竹用兩種方法,雙鉤設色和水墨寫意,雙鉤設色謹嚴中有瀟灑之致,線條遒勁,隨手塗抹,無法中有法,葉梢染有淡赭,用色單純,比之拘拘於形似之竹,高出一籌,更能表現出竹之氣勢與品格。他的墨竹,痛快淋漓,用筆峭勁,畫面清新,有很強的感染力。還有鬆的堅貞、鶴的傲岸、跳枝的松鼠、飛翔的八哥、浮游的金魚、憩息的倦貓,這些生機盎然的自然生物,都是虛谷常畫的題材。他用蘸滿感情的筆墨,將他熱愛自然、憧憬人間美景的情志洩於言表。他還畫人們生活必需的蔬菜瓜果,經其生花妙筆,化成色香可餐的動人形象。這是虛谷在藝術中切入人生和富具人情的另一側面。

  虛谷身為低層僧人,又生活在商賈雲集的滬、蘇、杭一帶的世俗社會中,為了生計,也未能完全免俗,他與官吏、商人時有交往,應人請求,也畫過一些表徵“富貴壽考”含義的題材,如“紫綬金章”之類的迎合之作。所謂“紫綬金章”就是古代卿相的金印,在印紐上挽以紫色絲帶,代表封建官僚顯赫的地位與權勢。虛谷的《紫綬金章》圖,以金魚象徵金印,以紫藤隱喻紫綬。

  他畫的象徵福壽的蟠桃、仙鶴之類,在立題上與任伯年、吳昌碩等海上名家有著同一的諧俗傾向。不過,虛谷畢竟是藝術大師,在這些應酬之作中,他仍能執著地追求獨特的藝術表現,他畫的金魚有濃重的變形意味,大頭方軀、大眼短尾,設色明麗,用筆似拙實巧,不取細象,而神情活現,配以紫藤、鬆蔭、梅枝,佈局巧妙、別開生面,對世俗題材進行了脫俗的處理,使之成為情趣不凡的佳作。

  清末張鳴珂《寒樹閣詩·感舊詩》中憶虛穀道:“性癖又好奇,書畫常破格。”在《談藝瑣錄》中又說:“虛谷原是振奇人,冊載論文茂苑春。”從中可以看出,虛谷在藝術創造上有力求“振奇”的志向,具有敢於破格創新的進取精神。無論在為人還是從藝上,他都是不同流俗的奇才。

  虛谷的畫,從花卉、蔬果、人物、山水的題材看,在海派畫中並無新奇之處。但是,你若把他的畫同與他同時代的畫家的畫放在一起看,立即展現出他極強烈的個人風貌,呈鶴立之狀。他的“奇”主要表現在他與眾不同的審美個性和主體創造精神,以及他絕不類同別人的繪畫語言上。在構圖上,他學習新羅人奇警的構圖方法,善於刪繁就簡,以奇寓正,突出主題,畫面的切割有現代構成的特徵。

  他的畫造型誇張,有著濃重的變形意味,他畫的金魚、扁魚,頭部和眼睛呈方形,軀體也用方筆勾出,他的梅花、竹子、松樹、禽烏等造型方法也絕不類同於他人和古人,造型本身就有著極強的視覺衝擊力,表徵著一種倔強執拗的性格,成為人格精神的承載體。他畫的葫蘆、桃實、枇杷、葡萄等物體,多用方筆,體面分割成塊,形成各種幾何形體的對應和衝突的空間結構。

  虛谷的筆墨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他的用筆方法,呈示出疏朗靈動和拙厚峻強的雙重變奏。到他的晚年,更是大膽地將山水畫中的乾澀筆法融入到花鳥畫中去,擴展出戰筆、斷筆和逆勢行筆等多種筆法,使線條本身呈現起伏跌宕的動勢和節律。虛谷的染色是和率放紛披的筆法結合在一起的,他多以花青、赭石、橘黃、淺紅、淡綠為主,務求色調輕淡雅潔,敷色時水分飽滿,一筆抹染,隨水滲化,不作過多的色彩疊積,輕快利索、明淨空靈,猶似水彩畫般的透明感;他的色彩創意、造型語言、構成圖式、筆墨個性,都突破了前人的程式。他是新的審美意識的開拓者,是我國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轉型期的一位承上啟下的先驅畫家。

  同時代畫家對虛谷的繪畫藝術有極高的評價,吳昌碩曾在他的一幅佛手畫軸上題詩道:“十指參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去來今!四闌華藥淡風格,舊夢黃爐感不禁。”

  篇2

  論西方繪畫藝術對我國國畫發展的影響

  西方藝術是世界藝術歷史的一顆耀眼的明珠,不但對於西方繪畫的發展發揮了積極正面的推動作用,並且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畫的進一步發展。富於創新意識的國畫家參考、借鑑並吸收了西方藝術中的技術長處,充分結合中國畫的筆墨技巧,改變了中國畫在很長的時期以來主要為仿古的作畫習慣,使得中國畫的面貌煥發了勃勃生機,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畫的技藝以及審美領域。

  一、西方繪畫藝術對國畫藝術風格產生的影響

  我國畫家一代名師徐悲鴻、劉海粟以及林風眠等在某種程度上都充分參考、借鑑並吸收了西方藝術的長處,使得自己的藝術水準得到提高,形成了獨具特色藝術風格。

  1.題材的選取。

  國畫所選擇的題材一般以自然山水為主。西方繪畫藝術自從希臘時期開始,長期以來所選取的題材主要是人物。中世紀大部分的宗教畫均選取群眾為題材。比如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最後的審判》中的人物非常眾多。直到十九世紀,楓丹白露派的興盛,才開始出現獨立的風景畫。其後人物畫也當仁不讓,時至今日裸體畫仍然為西方繪畫所選擇的主要題材。受到這種影響,國畫也很快突破了主次之分,產生了山水、人物以及花鳥等各種特色的題材。

  2.構圖的特徵。

  中國畫構圖的主要特徵是注重平面化的效果,最終實現多種構圖元素的協調統一,十分注重平面上各種元素相互之間的關係。比如賓主關係、開合對應、藏露虛實、動靜結合、繁簡相宜、疏密相間、縱橫交錯、奇正以及向背等是國畫當中十分常見的構圖手法,是調整畫面當中不同構圖元素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後來由於受到西方繪畫寫實手法的直接影響,也開始注重空間效果。而其中山水畫與人物畫以及花鳥畫相比較,山水畫的空間感更強,人物畫其次,花鳥畫的空間感最差。國畫中運用的三遠法就能夠有效的反映構圖中空間的概念。比如徐悲鴻的《群馬》正是巧妙運用了寫實的手法,充分展現了三遠的關係。

  3.造型藝術。

  中國畫非常重視神韻。善於運用線條造型,並且大部分的線條並非原有的物象,是畫家用來表示兩物象的一種境界。由於受到素描透視法在平面當中表達立體物的影響,此後人們在開始學習國畫的時候也非常注重形似,然而才追求神似。運用西方繪畫的技法使得中國人物畫的表現技法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與提高。這些新一代的中國人物畫家,其主要的代表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流民圖”而聞名畫壇的蔣兆和,其後繼者比如黃胄、周思聰以及劉文西等人物畫家使得這種技法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4.色彩的運用。

  和西方藝術中的色彩相比較,中國畫的色彩顯得更加含蓄。比如國畫中的水墨畫。後來畫家陳之佛在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中融入了裝飾藝術中的色彩,畫家張大千則吸取了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部分技法,創造了潑彩畫法,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國畫的色彩。

  二、西方繪畫藝術對國畫內容產生的影響

  在現代國畫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國家的部分美術家在美術的創作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將西方美術當作藝術創作的一種標準與參照物。特別對那些堅持從傳統藝術自身來尋求創新的中國畫家,在傳承中國畫的個性的同時,也充分借鑑、吸收現代西方美術的優點,使得自己的藝術語言更加豐富,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1. 突出內心情感世界的表達。

  由於受到現代西方的非理性主義 哲學直接影響,摒棄了古典 藝術當中的完美主義色彩,而轉變為對人類內心情感世界的表達。從而導致徹底拋棄古典主義,通過古拙而深沉的技藝來表達神聖的宗教理念,從實際生活著手,從各種不同的視角,如實地描繪客觀世界以及現實生活,從而將自己的理性認識以及感性情感充分表達出來。

  2.重視形式。

  以形式作為藝術創作的基本語言,運用全新的技巧以及形式體現了客觀世界與人類的主觀豐富的精神世界,進一步拓寬了審美領域。

  3.與科技緊密結合。

  充分利用科技 發展的優秀成果,主動吸收、 應用人體的解剖學、化學、光學、構圖學、色彩學、透視學、 心理學以及 社會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使得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不僅具備獨具特色的藝術個性,同時具有明顯的時代精神特徵。這些影響不僅對於西方現代藝術的快速發展發揮了積極正 面的推動作用,並且對於近、現代中國畫的快速發展也造成十分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得中國畫完成了從傳統形態轉變為現代形態。

  三、結束語

  現代中國畫發展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深刻影響。中國畫參考、借鑑以及吸收、西方藝術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我們在參考、借鑑以及吸收西方藝術的問題上,不能盲地照搬照抄,而應當揚長避短有所選擇。唯有如此,中國畫的進一步發展與創新才能獲得重大突破,所創造出藝術作品不僅繼承了中國畫的民族特色,同時還能充分體現當今社會人們的共同審美情趣。使得現代中國畫能夠發揚光大,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