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道的社會作用

  煎茶道是通過茶道實現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自古以來,“茶道與效率”、“簡練之美”等文字表現經常形容於煎茶。飲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雖然不拘泥於某種形式但避免無心之飲。在招待客人時,要採取什麼形式必須有自己的一套形式和做法。

  在點茶人的作法與周圍的環境、茶室的構成以及茶具的形狀、顏色相互調和時,會給客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和美感,享受到茶的芬芳和樂趣。在這種調和的氣氛中,可以體會到飲茶的奧妙。

  例如,在煎茶道的作法中,煮沸的開水倒入“湯冷”後,再注入放有玉露茶的茶壺之間有很多的程式。在完成這些程式的同時,開水的溫度降到了玉露茶所需的水溫—攝氏50度,還有水注入茶壺與茶碗之間的程式需要1分半左右的時間,這恰是玉露茶的最適沖泡時間。從科學的角度而言,茶的種類不同對水溫的要求也不一樣。味道會因水溫的高低而變化。玉露茶是煎茶中的高階品,溫度適中才能得到純正的茶香。玉露的水溫是50度,時間是1分半、煎茶是70度1分半。品級差一些的番茶、焙茶等含有苦澀的成分多,煮沸的開水沖泡1分鐘為好。茶中含有維生素C成分的抗壞血酸,與蔬菜含有的維生素C相比具有遇熱不易分解的特徵,以前曾作為船員預防壞血病的特效藥。

  現在已進入高科技時代,不論科學如何進步,對於人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人的合理性、高尚的人格,這些將成為重要的課題。煎茶道有“和敬清閒”的說法。這是煎茶道的根本理念。領會和諧、加深尊敬與信賴、保持公平、滿懷誠意,以此清心使肉體與精神都得到舒展。

  有句古語“悟現象之理為無我”,當你領悟到全部真髓之後,方能進入無我的境地,要想得到這樣的心境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通過煎茶道體驗得到這樣的精神。為了社會的發展,要時時刻刻關心和保持這種精神。

  以形式化為目的,並不等於只作形式,請不要忘記讓飲茶充滿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形式。

  永珍之調和

  點茶人的作法與周圍的環境,茶室的構成和使用茶具的形狀以及調和的色彩相融合,才能給客人帶來真正的快樂、感受美和飲茶的情趣。在這種調和的氛圍中,可體會到茶的奧妙。與抹茶道相比,煎茶的全部作法以簡潔為主。不追求華美的形式但尊重美。自古至今,有名的作品都傾注了創作者的全部智慧,茶道也是如此。煎茶沒有固定的茶室,這只是對形式化了的“抹茶道”的批判,而在招待客人時自然而然需要一定的作法。

  設定煎茶席時,要考慮到文人墨客們在品茶之中寫文作畫的氛圍,作為一種形式,在等候席等周圍佈置筆、墨、紙、硯、印譜等裝飾品。這樣的調和的美不僅能體現主人的情趣,也能感受到古風,增添鑑賞的功能,表現作為文人茶—煎茶的沁人心脾的快樂。這樣的煎茶席不僅僅品茗還能怡心,營造和諧的氛圍,修身養性,增加尊重與信賴。

  隨作法展開的新境界

  煎茶道注重的不是形式,注重的是飲茶時的心境。但這並不是說無視形式的存在。在一定的形式中,你可以進一步得到自由的精神、煎茶世界的快樂。

  根據流派的不同,色味俱佳的煎茶的作法有很多種。概述式的解說幾乎不可能。現在就與抹茶的不同作一說明。A注入開水的溫度不同***低溫處理非常多***B茶具的不同***使用茶壺,以5位客人為一單位***C裝飾物的不同***以高雅、流暢的環境為主調***D煎茶特有的裝飾物,如文房四寶等

  飲用煎茶,與日本的風土氣候有很大的關係,由此也開發出許多新的茶種。盛夏酷暑,將玉露茶冰鎮為涼茶,冬季則以煎茶、番茶、焙茶等熱茶為主,對應季節,有必要提供相應的茶品。近年來,人們對煎茶的興趣越來越濃,而且在日本以外的國家飲用煎茶的人數也在上升,煎茶將受到注目。

  煎茶道的茶藝

  擇器

  《搽經》“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炭撾、火笑、饅、交床、夾紙囊,展拂末、羅、臺、則、水方、漉水囊、瓢、竹笑、揭、碗、熟盂、札、滌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統貯茶器的都籃。

  水品

  《茶經》“五之煮”雲:“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張又新於公元825年前後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伯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

  取火

  《茶經》“五之煮”雲:“其火,用碳,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溫庭筠撰於公元860年前後的《採茶錄》“辨 ”條載:“李約,沂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曰:‘茶須暖火炙,活水煎’。活水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

  候湯

  《茶經》“五之煮”雲:“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習茶

  習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於8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游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宣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茶飲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蹟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