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煎茶道的茶藝步驟

  中國茶道在唐宋時期開始形成。其標誌就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當時所形成的茶道屬於煎茶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備器《茶經》“四之器”一章中列舉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炭撾、交床、夾紙囊、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碗、盂、畚、札、滌方、滓方、巾、以及統貯茶器的都籃等。

  2.選水《茶經》“五之煮”雲:“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陸羽晚年撰《水品》***一說《泉品》***一書。張又新於公元825元年前後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3.取火《茶經》“五之煮”雲:“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溫廷筠撰於公元860年前後的《採茶錄》“辨”條載:“李約……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日:‘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

  4.候湯《茶經》“五之煮”雲:“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5.習茶

  撰於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蹟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張又新、劉禹錫、白居易、李約、盧仝、錢起、杜牧、溫廷筠、皮日休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唐代煎茶道的歷史

  撰於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蹟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張又新、劉禹錫、白居易、李約、盧仝、錢起、杜牧、溫道筠、皮日休、陸偉蒙、齊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唐代煎茶道的茶境

  《茶經“九之略”章有“若鬆間石上可坐”,“若瞰泉臨澗”,“若援藟躋巖,引絙入洞”,則飲茶活動可在鬆間石上,泉邊澗側,甚至山洞中。“十之圖”章又載:“用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佈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室內飲茶,則在四壁陳掛寫有《茶經》內容的掛軸,開後世懸掛書畫條幅的先河。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雲:“三月三日,上已禊飲之日,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爰誕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羽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鶯飛花拂,清風麗日,環境清幽。

  錢起《與趙莒茶宴》詩云:“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習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翠竹搖曳,樹影橫斜,環境清雅。

  唐代茶道,對環境的選擇重在自然,多選在林間石上、泉邊溪畔、竹樹之下清靜、幽雅的自然環境中。或在道觀僧寮、書院會館、廳堂書齋,四壁常懸掛條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