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故事

  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入選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次再添中國文化符號,對發揚傳承傳統文化習俗有著重要的意義。你知道嗎?本文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春分

  夏至

  秋分

  大雪

  當地時間11月30日,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6日,剛剛從亞的斯亞貝巴回到北京的中國代表團成員馬盛德、巴莫曲布嫫、羅微、張玲、王應德等在文化部舉辦新聞釋出會,就媒體關注此次“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相關問題作出瞭解答。

  現場

  為什麼選擇“二十四節氣”申報“非遺”

  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表示,“二十四節氣”申遺早在2013年就已啟動,當時,經過組織專家審慎地論證,以最具有中華文化典型性、代表性為標準,文化部在14個備選專案中遴選出“二十四節氣”作為2015年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首選專案。隨後委託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牽頭開展了對該專案申報材料的評審、論證和完善工作。

  “作為遺產專案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型別,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如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精準地表達這項遺產,提高其可見度,是非遺保護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與職責。”馬盛德表示。

  現場播放的申遺宣傳片中,詳細描述了“二十四節氣”的內涵與意義。片中說,“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併為多民族所共享。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該遺產專案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申報現場,其實我們非常忐忑,畢竟主席的槌子不落,我們心裡不安寧、不踏實。”回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決議通過的時刻,馬盛德十分感慨,他這樣描述與會時的心情:“緊張的時候快要窒息,快樂的時候也很快樂。”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羅微在回憶申報過程時,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整個團隊為了籌備申報材料,熬了不少夜。“大家看到一份申報書,體量好像並不大,但要求很多。”考慮到“二十四節氣”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非遺專家以外,民俗學、天文曆法、農業文化等領域的權威專家都參與到申報材料的籌備之中。羅微還特別提到,“非遺”與“自然遺產”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主體是人,因此在涉及到許多基本資訊時,不僅有專家參與,還協同了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館、內鄉縣衙博物館,湖南省安仁縣文化館等十個社群,整理大量資料。因此,看似簡單的申報表格,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資料、精心構思、反覆論證、逐字逐句逐畫面精心地打磨。

  從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先後召開了十三次申報材料評審工作會議,逐步完成了中英文申報表格、圖片、視訊的論證、修改和完善工作。評審工作會議往往持續三至四小時,甚至多次延續到凌晨。“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背後,凝結著許多人的辛勞。

  保護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後如何保護

  申遺不是為了好聽的名頭,而是為了對遺產進行更好地保護。“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如何履約就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

  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王應德表示,在文化部、農業部等部委的領導下和相關機構、社群、群體的協同下,於2014年成立了“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計劃***2017—2021***》。未來,各方將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宗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要求對“二十四節氣”開展一系列保護措施,包括:定期組織“二十四節氣”保護與傳承培訓班,培訓普及相關知識、保護行動及其策略舉措;促進代際傳承,組織來自農學、天文學、民俗學等專家、學者為中小學生編寫“二十四節氣”知識讀本,開設專題講座,為不同學生年齡群組設計或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節氣知識競賽、專題徵文、演講比賽和時令故事攝影等。中國農業博物館也將計劃舉辦“二十四節氣”專題展覽,並在大、中、小學及相關社群巡迴展出,提升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該項遺產及其重要性的認知和保護意識。

  延伸

  為什麼說搶注“非遺”是一種誤區

  從2001年崑曲開始,目前我國已有31個專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觀察我國申遺的節奏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在2009年,我國一年就有25個專案入選,此後則每隔兩三年才有一項入選,步子明顯放緩,這是為什麼?

  文化部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解釋稱,由於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3年通過,於2006年正式生效,《公約》的申報機制從2008年才開始建立健全,因此在2009年,我國在經過比較充分的準備後,有多達25個專案一次性列入了名錄中。但近年來,各國申報都呈現出比較積極的態度,而且優先照顧沒有專案和專案少的國家,這就使得像中國這樣已經入選眾多非遺專案的國家不再具備優先權,因此每一次對備選專案的選擇也更為審慎。

  關於申遺這一話題,不少國人似乎都存在著一種與他國比拼的心理,尤其是鄰國韓國曾經成功申報了“端午祭”為“非遺”後,讓我們有一種自家遺產被別人“搶注”的感覺,引起了輿論較大爭議。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巴莫曲布嫫認為這是一種對“非遺”認識上的誤區。“一直以來,我們國人好像都有一種攀比的心理,好像我們要一直保持第一,實質上我們並不提倡在數量上的比拼。”

  “我們的端午節傳到了韓國,變成了一套很系統的‘端午祭’,而我們很多地方就變成了‘粽子節’,這是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的地方。此外,《公約》提倡的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我們就不能說‘我們去搶’、‘別人搶我們’,‘非遺’不具有排他性,‘非遺’更強調包容性。”巴莫曲布嫫說。

  釋疑

  “二十四節氣”與現代生活有沒有關係

  《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一書的作者餘世存認為,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我們生活在大城市,“二十四節氣”就和我們沒有關係了。“我們現代人超越了時間,我們失去了時間感。”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雖然是古代農耕社會留下的財富,但對現代社會仍有意義。隨著大自然對我們的限制越來越少,眼下都市人的生活對時空有一種超越,作息並不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但其實我們的生物鐘仍然受制於當地的時間,如果忘記了這一點,就會犯很多錯誤,所以哪怕是工作繁忙的今天,我們也要注意調整自己的生物鐘。

  具體來說,餘世存認為現代人之所以無根、失重,就是錯以為可以不要時間的規範了。“比如如今社會流行的‘成功人士’的生活,那是‘秋冬之際’的時間生活,但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他還處在‘春天’裡,他憑什麼也要像成功人士一樣過有車、有房、有財務自由的生活呢?”餘世存說,我們今天都知道刷存在感,可惜大部分人視而不見這種時間中的節氣或烙印,比如很多人身體不調、上火、發炎、臉上長痘痘等,都是喪失時間感的結果。

  “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月有沒有關係

  北京古觀象臺王玉民博士介紹,民間常常把農曆叫“陰曆”,實際上中國農曆是“陰陽曆”,“既使用陰曆月,又用閏月來保證年的平均長度為陽曆年長。”陽曆反映的是太陽在星空中的執行,根據太陽執行的位置,人們得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點”,“但光有這四個點是遠遠不夠的”,王玉民解釋,農事需要固定在每年更精確的時間段,前後不能差十天半月,所以這4個節點還要向下細分,於是每個季節平均分成6份,全年為24個節氣,一個節氣為15天左右,沿用後世。“由此可見,二十四節氣和陰曆月沒有任何聯絡,完全是‘自成體系’的,屬於中國傳統曆法陰陽曆中的陽曆部分。民間常認為節氣屬於陰曆,完全是農曆中陰曆月佔主流造成的錯覺。”


1.“二十四節氣”的語段閱讀題的答案

2.二十四節氣諺語

3.二十四節氣謎語

4.二十四節氣諺語大全

5.二十四節氣養生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