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脹怎麼回事

  耳脹是耳朵疾病症狀之一。當出現這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又應該怎麼治療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一下。讓你更加全面地認識這症狀的特徵和如何去預防及治療,感興趣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一.耳脹簡介

  耳脹,是指以耳內脹悶堵塞感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中耳疾病。耳脹多為病之初起,以耳內脹悶為主,由風邪侵襲而致。有“風聾”之稱。如《諸病源侯論·卷二十九》;“風入於耳之脈,使經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耳閉多為病之久者,耳內如物阻隔,聽力明顯下降,由邪毒滯留耳竅。清竅閉塞而致,有“氣閉耳聾”之稱。如《醫林繩墨·卷七》:“耳團者,乃屬少陽三焦之經氣閉也。”本病冬春季多發,是小兒和成人常見的聽力下降原因之一。小兒腺樣體肥大、成人肥厚性鼻炎是導致該病的內在原因,而感冒又是其常見誘因。耳脹、耳閉相當於西醫學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以傳導性耳聾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

  二.耳脹的病因

  耳脹為病之初起,多由風邪侵襲。經氣痞塞而致;耳閉為耳脹反覆發作,遷延日久,由邪毒滯留而致,與臟腑失調有關。多為虛實夾雜之證。

  1.風邪外襲,痞塞耳竅

  風邪外襲,首先犯肺,肺氣失宣。則耳竅經氣痞塞而為病。

  2.肝膽溼熱,上蒸耳竅

  外感邪熱,內傳肝膽;或肝氣鬱結,氣機不調,內生溼熱,上蒸耳竅而為病。

  3.脾虛失運,溼濁困耳

  久病傷脾,脾失健運,溼濁不化,內困於耳竅而為病。

  4.邪毒滯留,氣血淤阻

  耳脹反覆發作,遷延日久不愈,邪毒滯留於耳竅,氣血瘀阻脈絡而致耳閉。

  三.耳脹常見的症狀

  以耳內脹悶堵塞感、耳鳴、聽力下降、自聽增強為主要症狀。耳脹者,患耳脹悶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適,耳鳴時如機器聲,在打哈欠、噴嚏或擤鼻時稍覺好轉。耳閉者,耳聾逐辯加重,耳鳴聲低,耳內閉塞感,如物阻隔。

  四.耳脹的診斷

  早期可見鼓膜輕度充血***呈橘紅色***,若中耳有積液,則可在鼓膜上顯示液平面***呈隨頭位移動的毛狀線***,積液多可見鼓膜外凸。若反覆發作,可見鼓膜增厚,或見灰白色斑塊,或牯連內陷***呈傘樣改變***。聽力檢查均為傳導性聾。

  ***1***耵聹或畀物阻塞:耳脹痛不適。檢查可見棕黑色或黃褐色塊狀物,或其他異物堵塞耳道。

  ***2***膿耳早期:耳痛漸進性加重,檢查可見鼓膜重度充血***呈鮮紅色***,或有搏動性溢膿***見星星樣閃光點***。

  五.耳脹的治療方法

  本病初期多為實證,治以祛邪為主;病久則多為虛實夾雜證。治多虛實兼顧。在辯證治療的基礎上,應注意通竅法的應用。此外,配合適當的外治法,及時通暢咽鼓管、排除中耳積液、恢復中耳功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藥物治療

  ***1***風邪外襲,痞塞耳竅

  證候:耳內作脹、不適或傲痛,耳鳴如聞風聲。聽力減退,但自聽增強,鼓膜微紅、內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積液,伴有鼻塞、流涕、頭痛、發熱惡寒等症,舌質淡紅,苔白,脈浮。本證以耳脹不適,鼓室積液及外感表證之脈症為辨證要點。

  治法:疏風散邪。宣肺通竅。

  處方: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加減,或銀翹散***《溫病條辨》***加減。

  風寒偏重者,選用荊防敗毒散加減;風熱外襲者,選用銀翹散加減。耳脹堵塞甚者,加石菖蒲以散邪通竅;中耳積液多者,加車前子、術通以利水通竅。

  ***2***肝膽溼熱,上蒸耳竅

  證候:耳內脹悶堵塞感、微痛.耳鳴如機器聲,聽力減退明顯,鼓膜內陷或外凸、或見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黃色黏稠的液體,伴有炳躁易怒,口苦口乾,胸脅苦悶,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本證以耳內脹悶堵塞,鼓室積液及肝膽溼熱之脈症為辨證要點。

  治法:清瀉肝膽,利溼通竅。

  處方: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加減。

  耳堵塞憋悶甚者,可加蒼耳子、石菖蒲。

  ***3***脾虛先遠,溼濁困耳

  證候: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愈,聽力漸降。耳鳴聲嘈雜,鼓膜內陷、渾濁,鼓膜穿刺可抽出積液,伴有胸悶納呆,腹脹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紅,舌體胖邊有齒印,脈細滑或細緩。本證以耳脹悶日久,鼓膜內陷、渾濁及脾虛溼困之脈症為辨證要點。

  治法:健脾利溼。化濁通竅。

  處方: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耳竅積液黏稠量多者,加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濁;積液清稀而量多者,加澤瀉、桂枝以溫化水溼;耳竅閉阻甚者,加柴胡、香附以理氣通竅。

  ***4***邪毒滯留,氣血瘀阻

  證侯: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愈,聽力明顯減退,如物阻隔,耳鳴如蟬,鼓膜內陷、粘連,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斑,聽力檢查呈傳導性或混合性聾,舌質淡暗,或邊有瘀點,脈細澀。本證以耳內閉塞,鼓膜內陷、粘連,或鼓膜增厚、白斑及舌脈表現為辯證要點。

  治法:行氣活血,通竅開閉。

  處方: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加減。

  瘀滯兼脾虛者,加補中益氣湯;瘀滯兼肝腎陰虛者,加耳聾左慈丸;兼腎陽虛者,加腎氣丸;鼓膜白斑明顯者,加龍骨、牡蠣、石菖蒲以化痰開竅。

  2.鍼灸治療

  ***1***體針

  基本處方:聽宮 聽會 耳門 翳風

  方中聽宮、聽會、耳門、翳風均為手、足少陽經脈在耳周的穴位,具有疏利少陽,行氣通竅之功效。

  加減運用:耳脹屬風寒外襲者。加風池、風門、肺俞,以祛風散寒;風熱外犯者,加大椎、曲池、尺澤,以疏散風熱;肝膽溼熱上蒸者,加太沖、俠溪、陽陵泉,以清利肝膽溼熱;耳脹屬脾虛溼困者,加太白、脾俞、胃俞,以健脾利溼;邪毒滯留、氣血瘀阻者,加美元、膈俞、三陰交,以補虛扶正、活血化瘀。

  操作方法:耳周腧穴針刺注意針尖的角度和方向,防止刺傷耳膜;刺翳風要選較細的針,只捻轉,不提插,避免刺傷面神經;餘穴採用常規剌法,按虛實補瀉。

  ***2***耳針

  取肝、膽、三焦、內耳、外耳、顳、皮質下。每次選2—3穴,毫針淺刺,留針30分鐘。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3.其他治療

  ***1***滴鼻:可用1%麻黃鹼液滴鼻,以保持咽鼓管通暢,改善中耳引流。

  ***2***請除中耳積液:酌情采用鼓膜穿刺術,鼓膜切開術或鼓室置管術。

  ***3***咽鼓管吹張:可用咽鼓管捏鼻鼓氣吹張法,也可用咽鼓管導管進行通氣吹張。

  ***4***鼓膜按摩:用鼓氣耳鏡放入外耳道內,反覆擠壓、放鬆橡皮球,引起鼓膜運動。

  ***5***理療:超短波理療,氦一氖鐳射照射均有助於中耳積液的吸收。

  小編就介紹到這裡了,希望以上的文章能對你們有所幫助,你們有沒有學習到東西呢?耳脹只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