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其中包含著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文章內容。

  

  一、引導情感溝通,健全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我體會到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效應有其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師的“情感”教育制約著學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使學生沿著教師的情感線索去修養品德,去學習知識。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了以講讀啟發情感,朗讀激發情感,寫作抒發情感。講讀啟發情感,就要求我們根據課文內容,設定睛感導語和情感線索,並使之貫穿全文。這樣既能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學習氛圍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學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如我在講魯迅的作品《故鄉》時,開篇設定了一個欲泣欲訴,欲怒欲憤的導語,使學生身不由已地珍惜現在的豐衣足食、窗明几淨的生活。開始我讓學生描寫一下自已父親的肖像:有的寫父親西裝革履,有的寫父親的手機奏著時代的強音,有的寫工作,有的寫生活。我就此打住,讓同學們開啟課本看離我們有七十年有餘的閏士是一幅什麼樣的肖像。開始,大家對父親的肖像還竊竊私語,過了一會兒,整個教室靜悄悄,我順水推舟說“兩個時代的父親肖像上有天壤之別,我們不但對我們的父親敬愛有加,我們更對閏士的不幸產生了疑惑,那麼,我們一起來研究此文,是什麼原因導致閏士才四十歲上下卻活得像個木頭人呢?”聽完我的話,大家迅速研讀課文,並對閏士生活的社會進行了詳盡的瞭解,明白了社會黑暗、兵、匪、官、紳使閏士命運如此悲慘,由此大家懂得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對共產黨、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了由衷的熱愛之情。

  朗讀激發情感,就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到語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內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達認識與感受的媒介和手段,從語言文字人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結合教師的範讀,再現作品的藝術境界,使學生經過形象感受和情感體驗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以《回延安》一課為例,這首詩情感真摯,表達了作者熱烈而奔放的情懷,充分表現了作者在闊別多年後重回延安的喜悅之情,以及對革命聖地的嚮往之心。教師在上這課時,要結合信天游這種文體的特點,認真範讀,力求再現當時的場景,表現出作者對革命聖地的崇敬、嚮往之情,以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受到心靈上的震撼。另外,教師強調學生課外要反覆朗讀,咬文嚼字,學會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錶達情感,做好充分準備後,舉行詩朗誦比賽,通過朗誦把作者的細膩情感理解透徹。

  二、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良好心理素質是人最寶貴的一種心理品質,縱觀歷史上有成就的人們的成功幾乎都來源於自信。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這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實際上,學生往往特別注重老師對自已的價,老師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或許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教師應提倡“賞識”教育,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多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在課堂提問時多說兩句:“不錯,很好,進步”之類的話;如果我們在學生的成績有了一點進步時多說兩句:“你很有潛力”之類的話;如果我們在學生考試前多說兩句:“你行,你一定會成功”之類的話,學生就會因此產生信心,自信就是量,學生有了信心,就會爆發出具大的能量{最終就能後進變先進,失敗變成功。有一次我在講到“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時,要求學生談談自己此事的看法。班上絕大多數學生都說是牛的錯,連這麼好的琴聲聽不進去。可有一個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是彈琴人錯,你明明知道牛聽不懂,為什麼還要彈呢?”在他說完之後,我給了他熱情的掌聲,其餘的同學也投去讚賞的眼光,那位學生的自信心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後,他的自信心越來越足,問問題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事實上學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響比外在力量的作用會更持久、更重,會更有力地推動其對語文的學習。所以,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都注重以各種形式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獲得成功。

  三、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

  充實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是鍛鍊其才幹的重要途徑,也是素質教育重要特徵和任務之一。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我們更應該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語文教學也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本學期,我為了讓學生適應議論文這種文體,掌握它的論證方法,進而學會說理,在班上搞了兩場辯論比賽。辯論前把題目要求及應準備的材料告訴學生,指定八位等生分成兩組作為辯論的正方與反方,把其餘同學分成兩組,分別為參加辯論的同學找材料。同學們在找材料的過程中學會了論據蒐集集的方法,在辯論中懂得怎樣突出論點、說明事理。第一場辯論由於準備不足,學生一時無法適應。第二場辯論大有進展,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還提高了學生積極參與競爭的心理素質。通過上述活動,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集體活動的參與意識,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當然,心理素質培養的內容很廣,培養心理素質的方法也很多,以上是本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與體會,意在拋磚引玉,與眾位同仁共同探討,使語文教學中晦心理素質教育更上―層樓。

  現代教育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方法

  一、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合作,防止學生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

  目前,普遍存在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學習壓力增大的現象。教育實踐中,學生與科任教師之間的矛盾也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將對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學期中間轉來的新生,這種現象發生的機率很大,有的因課程進度快慢不一,有的因基礎打得不好,有的因新環境不適應,學習成績馬上趕不上,每位任課教師都迫切地希望扭轉這一局面,抓緊時間趕補功課。無形中就給他們增加了壓力。所以,班主任就更應該做好新生的思想工作,給他們創造一些寬鬆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從心理上先慢慢地適應過渡。與此同時與課任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溝通和協調,統一教育目標,商討教育方法,協助科任教師處理好師生間的矛盾,緩解學生心理壓力,避免學生產生心理異常。

  二、做好家長工作,指導家長創設有利於學生健康的家庭環境

  重視家庭教育是我國的優良傳統,然而在家教方法上,我國卻存在較多的問題。在一些不當的家教方式中,有過分保護型、過分干涉型和嚴厲懲罰型。由於不當家教方式的存在,使許多小學生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班裡有這樣一位學生,家庭環境非常優越,可以說想要什麼基本上都能滿足,加之孩子較聰明,又能歌善舞,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家裡人便視為掌上明珠,處處呵護,無形中便滋生了她“小公主”的脾氣,在與同學相處中,處處要強,得理不饒人,總是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並且有很強的嫉妒心。針對這一現象我採取了在學校正面引導,先從思想上讓她認知自己的不足之處,耐心疏導,通過解釋、說服、勸告、暗示等手段來改變她這種不良心態。並且積極做好家長工作,使家長有正確的育人觀和教育方式,調節家庭對她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或消除家庭的消極影響,以此來維護她的心理健康。

  以上只是我工作中的一點體會和看法,因為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它是分析、塑造人的靈魂的一門科學,在今後的工作中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學習,希望各位同行多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