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順的政治論文***2***

  有關孝順的政治論文篇二

  淺談孩子孝順意識的培養

  【摘要】現在的孩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孝順意識嚴重缺失。究其原因,家庭在教養子女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探討了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孝順意識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家庭 孝順意識 培養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居多,這些孩子大多嬌生慣養,孝順意識嚴重缺失。他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漠視父母的艱辛和感受,學習上不求進取,物質享受上盲目攀比,甚至與父母鬧情緒,動不動就絕食、離家出走。許多父母都感到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越大越難管教。於是便只好採取“高壓”政策,一味地指責、懲罰,而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又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惡劣。

  造成孩子孝順意識缺失,社會、學校、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這三者中,筆者以為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首先,孩子與家長相處的時間相對來說是最長的,從孩子哇哇墜地到長大成人,父母陪伴其一生;其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無不受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多數家庭也往往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相對忽視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忽視對孩子傳統美德的薰陶,在教養子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孩子孝順意識的培養,是家庭美德建設的起點,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作為家長,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你只要把書讀好,其他得事情你別管。”這是很多家長勉勵孩子好好學習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在這些家長的思想意識裡,分數是評價子女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分數考得高,滿心歡喜,還來點獎勵。分數考得差,便橫眉冷對:“才考了這麼幾分,今天開始不準出去玩。”劈頭蓋腦,一記悶棍,根本不去幫助孩子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

  那麼,怎樣的教育觀念才是正確的呢?

  首先,必須糾正“學習成績=分數”的思想,評價孩子不能只用一根尺子。一個人的能力有許多部分組成,最重要的是要發揮我們的智商、情商、和逆商。智商***IQ***,就是智力商數。智力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包括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逆商***AQ***,它是指一個人面對困境時減除自己的壓力、度過難關的能力,也就是人心理上的抗風險能力。如果一個人有起碼的智商,一定的情商,那麼就可以說,這個人有了登山的基礎,如果這個人還有一定的逆商,就能登上頂峰。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智商、情商、逆商綜合運用的結果。作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最終期望肯定不是分數,而是孩子能出人頭地,取得事業的成功,擁有幸福的人生。因此,家長要樹立家庭素質教育的觀念,多方面地來評價自己的孩子。如遇孩子考試失利,也應客觀地分析原因,幫其找到彌補的辦法。

  其次,要教給孩子基本的行為禮儀。比如長幼有序,遇到長輩要主動問候;大家一起吃飯時,要等大家都到齊了,再動筷子。家庭成員間也要用基本的禮貌用語,比如父母關心自己的學習要主動彙報,不能愛理不理。坐立行走要有青年人的朝氣等等。千家長萬不要有“樹大自然直”的觀念,孩子不是試驗品,萬一樹大了還不直,到那時就來不及了。

  二、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其中,家庭“和睦”是“萬事興旺”的前提,儘管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但為了孩子家長必須念好“家和”這本經。

  夫妻間難免會有矛盾,這時,雙方首先應該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千萬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借一步說話,要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試想如果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孩子如同魚兒生活在渾濁的水中,對其身心健康肯定不利。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講究批評的策略。不能爸爸剛罵完,媽媽再接著嘮叨個沒完,那樣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更不能夫妻兩人唱對臺戲,爸爸一句話講得重了一點,媽媽就批評起爸爸:“有你這樣說話的,孩子不是你親生的啊……”父母意見如果不統一,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了,這樣的教育就完全失敗了。爸爸講話嚴厲點,唱起了黑臉,這時媽媽就要唱紅臉,要順著爸爸的話說,比如“爸爸雖然講話凶了點,那也是為你急的,他的意思就是讓你表現更好一些……”這樣一來,孩子就聽得進去了,教育子女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

  “言傳不如身教”,學校里老師經常告誡我們的學生要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可蒼白的說教作用並不大,學生也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其實,講得再多還不如父母做出好榜樣。這一點,我們經常去家訪的老師最有體會,某某學生的家長彬彬有禮,他的孩子在校表現也一定不錯。正所謂“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可見榜樣的力量真的是無窮的,特別是父母。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有這麼一個三代同堂的四口之家,爺爺年老、眼瞎、生活不能自理,爸爸、媽媽靠打工、種田養家餬口,一個孩子尚未成年。家庭條件雖不算好,但也衣食無憂。可是媽媽對爺爺卻非常刻薄,讓爺爺睡在柴房的草堆裡,不給爺爺上桌吃飯,只在爺爺睡覺的草堆邊放一個破了一個缺口的碗,每天吃飯時就象喂***地舀一勺飯倒在這個破碗裡讓爺爺吃,吃完了也不給爺爺洗碗,就這樣持續了好多年。由於長期受媽媽的虐待,爺爺終於支撐不住去世了。辦完喪事後,媽媽正要把那個破碗扔掉,突然被她的兒子叫住了:“媽媽,這個碗別扔掉,留著它,等你們老的時候,我還要用它給你們吃飯呢”……

  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孝順自己的長輩,因為你的子女天天受你的薰陶,你怎麼對父母、怎麼對公婆,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等他長大後也會這樣對待自己的長輩。做好孩子的榜樣,不僅要在語言上教導孩子,更要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孩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激勵孩子,教育孩子。

  四、為孩子創設行孝的機會

  1、給孩子安排一定的家務活。德國法律條文中有一項規定:孩子在6歲之前可以玩耍,不必做家務;6~10歲,偶爾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10~14歲,要剪草坪、洗碗、掃地及給全家人擦鞋;14~16歲,要洗汽車、整理花園;16~18歲,如果父母上班,要每週給家裡大掃除一次。對於不願意做家務的孩子,父母有權向法院申訴,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義務。反觀我們的家庭教育,家務事好像理所當然是成年人的事。孩子幾乎都只會做題,不會做事。沒有實踐的機會,自然也就無法體會父母的艱辛,更談不上感激了。因此,筆者以為,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孝心,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

  2、讓孩子給父母、祖父母過生日

  現代中國家庭的模式基本上都是“4—2—1”,孩子過生日,基本上是眾星捧月般,親戚朋友歡聚一堂,送禮物,送祝福。但又有多少個孩子記得長輩的生日呢?筆者曾在一個班級做過調查,知道父母生日的學生佔11%,知道祖父母生日的一個也沒有。可能,長輩們也識趣,不奢望孩子記得自己的生日,日子久了也習慣了。可有哪一個長輩不記得自己孩子、孫輩的生日?因此,為人父母者,不妨把家人的生日寫在日曆上,讓孩子也在這些特殊的日子,給長輩送上一點禮物,一句祝福。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懂得孝順長輩,又融洽了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3、身體不適時,給孩子一個照顧自己的機會。

  每個人都有身體不適的時候,父母身體不適時,也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比如告訴孩子:“爸爸的頭很痛,你能幫我揉揉嗎?”讓孩子給自己端茶送藥,讓孩子給自己做飯,給孩子一個行孝的機會。通過這樣的實踐,孩子才會明白他生病時,家人給予他的照顧也是很辛苦的,從而激發他的孝順意識。

  《孝經》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孝”,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把“孝”視為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基礎和發展前提,認為“孝”是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更是治國之道。因此,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孝順意識的培養,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韓文根.《中國傳統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J].《中國青年研究》2011年06期

  [2]許志巨集.《論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內涵特徵及當代價值》[J].《作家雜誌》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