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啟蒙階段跟後來的學習的區別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綜合載體,是辯證思維與武術、吐納、導引的完美結合。其寓意博大精深,技藝奧妙無窮,且源遠流長。但因種種原因有很多東西沒有繼承下來。比如說,對功夫高低的稱謂,過去老拳師交流時,評論某某練功已經練到幾成功夫了。可現在沒有沿用這種說法,而說成幾段幾段,變成段位制了。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太極拳之十成功夫。歡迎閱讀!

  太極拳之十成功夫

  在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的故鄉——永年廣府城流傳說,二七教出了個七成半。意思是楊露禪、武禹襄兩個人的功夫都練到了七成功夫,教出的楊班侯更是出類拔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練到了七成半功夫;也有人說,二個七成半教出了個七成,即楊露禪、武禹襄都練到了七成半功夫,而他們的徒弟楊班侯練到了七成功夫。兩種說法雖稍有出入,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以“成”來論功夫的高低。

  楊家父子進京授拳,多次比武,戰無不勝,所向披靡!被譽為“楊無敵”。那麼,到底過去以“成”來衡量太極拳技藝高低,練到什麼程度達到幾成的功夫,究竟是怎樣來劃分論定的呢?是籠統的說法還是有嚴格評定尺碼呢?回答是肯定的!太極拳無論是在內功健身方面,還是在推手、散手技擊方面,都有著非常清晰的層次定位。


太極拳之十成功夫

  太極拳之一成功夫

  對整套拳路非常熟練,並能一口氣連續打上兩個小時不覺體力不支,仍然精力充沛,勁氣十足。氣感明顯,氣沉丹田時,小腹發熱;勁貫四梢時,手指有麻熱脹之感。在推手中,能做到圓活自然,無凹凸處,無缺陷處,沾粘不脫,特別在走活步時,無論身體的上肢,下肢,軀幹等各部位均可協調運轉,上下相隨,不丟不頂,可聽出對手來勁的虛實、大小及方向的變化,進入懂勁的境界。只要在明白的師傅指導下,堅持不懈地練習,一般在1-2年內就可達到這層境界。

  太極拳之二成功夫

  通過站、坐、臥內功的修煉,與套路融合一體,使動與靜、鬆與緊在運動中既對立又統一,做到動中含靜、靜中有動、剛柔並濟、內外合一、內氣充盈,有蓄而待發之勢。嫻熟掌握推手中沾、粘、連、隨、跟,不丟不頂,進退自如之勁法。形成相連相融,隨曲就伸。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浮我隨,彼沉我鬆。利用視覺,更重要的是利用身體、觸覺***聽勁***來探聽對方力量的方向、大小、虛實等變化,並能動地引導對方形成背勢,使對方動作被動,致使對方處於不能靈活運轉的不利形勢,發勁將對方發出或用拿勁將對方拿住。達此境界一般需兩年左右。

  太極拳之三成功夫

  在二成功夫的基礎上加大運動量,逐漸使動作在腰的帶動下,每著每式、舉手投足,以內動催外形。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達到氣遍周身。手指、掌、拳、肘、小臂***分內外上下***、肩、胸、背、肚、胯、膝、小腿、腳等身體各個部位之間相吸相系,互相串通。意到氣到、力到,無處不在,對內力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哪個部位需要,就到哪個部位,不需要的地方處於鬆靜狀態。體內產生了即靈活又集中的內力。與人交手時可達彼挨我何處,我意在何處,處處皆太極,處處皆圓活。可隨化隨發,扌朋*** ***捋擠按,採扌列肘靠等勁法應用靈活自如。此時已進入了階及神明階段,即拳論: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意思是在此境界前須師父身演口授,之後,只要堅持不懈研習,功夫會步步高昇,勇猛精進,達此境界,需苦熬苦練,甚至常常通宵達旦,三年之餘方可技藝上身。就是古訓的“三年一小成”。

  太極拳之四成功夫

  行功走架,外形看如駕雲踩霧,柔似蛇,活如魚,神意合一,綿綿不斷,氣宜鼓盪,活靈活現;內力感覺,體厚身渾,充盈十足。開勁有藕斷絲連之象,旁觀者可細細看出演練者兩手之間似有一些粘絲相連;合勁有氣斂入骨,手臂堅硬如鐵之功。肌膚光滑,富有彈性。聽勁準,反應快。遇來力,可引化使其栽仆倒地;發勁可是對手踉蹌跌出數米之外;揮臂散打,如刀削斧砍,受者疼痛難忍,身法散亂,門戶開啟,破綻百出,只有捱打之態,毫無還手之能。

  太極拳之五成功夫

  內力充足,百脈打通,身軟如綿,骨如鐵堅。從小手指沿掌外緣經尺骨至肘間有一顆豆大的水銀圓珠在滾動,手臂前伸時,疾速衝到小手指;回收時疾速退到肘間,做到斤對斤,兩對兩、不前不後、不左不右,恰到好處。準確判斷,不拖泥帶水,乾淨利索,基本達到犯者應手即僕;手臂揮之快若閃電,力逾千斤,對手不及反應,腳跟拔起,離地跌出。

  太極拳之六成功夫

  刻刻留意,處處用心,行走立臥,舉止言談,與功相融,達到內外相合。這裡的“內”具體是指心、肝、胃、脾、腎;“外”指身體的四肢百骸,甚至包括表面的面板。在意識***即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不但可使精神和肉體的運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且可以從口中品出苦、辣、酸、甜、鹹五味。苦走心經,辣走肝經,酸走胃經,甜走脾經,鹹走腎經。具體修煉中,因各人年齡、體質、性別的不同,品出的五味次序也不盡相同,前後不一。有的能品出五種味道,有的只能品出二、三種。但通經絡的效果基本上是一樣的。若功夫練到能品出經走五味,那麼,五臟就有超出常人的功能,就會出現奇特功效。此時,周身元氣飽滿,如同打滿氣的輪胎,既堅硬又富彈性,不但身體處處隨化隨發,即使外力擊打也安然無恙。胸、腹、小腹均可應對拳打腳踢,內力運用得當,可將來犯者頂倒在地,甚至摔傷,肩背部可承受棍棒擊打。

  與人交手,多采取“寧叫一絲進,不叫一絲退”的硬打、硬進等無遮攔的方法,往往一觸即發,使對手騰空而起,擲出丈外。當然,也只適用於力量懸殊,力量和技術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使用。如對付一個有五成功夫的人,也是很難做得到的。

  太極拳之七成功夫

  意走虛領頂勁,從百會穴往頭裡似有一個洞穴,可穿至頸部,並有一股白煙,如同剛揭開蒸熟的饅頭籠一樣,擰著勁上衝一米多高。不但自身感覺清楚,有一定內功的人也可看到;勁貫四梢時,勞宮穴至肘部好像有一個空空的洞,洞裡有一枚鐵蛋丸。在腰腿擰、旋、拉的帶動下,勁走上肢、頸、背、肩、臂,則彈丸射向手心勞宮穴,意念一收,彈丸立刻回到肘尖,往來迅速,隨心所欲;同時,勁走下肢,湧泉穴經小腿至膝關節也有一個空空的洞,躺下練功可感覺似有股泉水從洞穴噴出,行功走架如在雲裡霧裡,既有輕飄飄之態,又有穩如泰山之定力。主宰於腰。經千錘百煉,帶脈充實,感覺臀部盆骨就像一個盛滿水的洗臉盆,兩腎如同兩個雞蛋漂浮在水盆裡,隨動滾轉,靈活異常。

  此時目光如電,使人望而生畏,不敢近戰。一旦交手觸勁,即刻將對手懸空數尺,如同皮球,弧線丟擲。此般境界屬大成功夫。達此功夫,要不分晝夜,苦熬苦練。盤架子、推手交叉進行,休息時以靜臥功補養,約需八九個春秋。

  太極拳之八成功夫

  八成以上的功夫皆屬上上乘功夫。經脈暢順,內功異特。用眼可以直觀到兩掌心可由紅變黑,勞宮穴紫氣發出。與人交手不見外形有動,來犯者早已數丈之外,不死即傷。

  太極拳之九成功夫

  意念一動,掌心漆黑一團,發人快若閃電,非常乾脆。犯者必被髮之數丈之外,腦漿迸裂,必死無疑,屍體還要如同皮球一樣受地面的反作用力再彈起來,而後才倒下去。

  太極拳之十成功夫

  據說到此功夫時,兩手勞宮穴,兩腳湧泉穴,隨意而走,可由黑色變為紅色,或由紅色變為黑色。乍一看上去,似有一層茸茸的細毛。這種內力貫通,有力撼山嶽之功。神念一動,即可推樹樹斷,踏石石碎。別說是人,就是虎豹、獅子犯之,照樣揮手擊之,至其七竅出血,一命嗚呼!

  以上十成功夫的層次劃分,主要是依據顧氏太極拳第八代宗師張斌先生生前傳授及他自身體感,又有與人交手時的情形,再結合作者練功心得體會而寫。文中所述練功的時間、強度也是針對顧式太極拳而言,往往幾趟拳下來,不但衣褲溼透,而且鞋中都能倒出汗水來。顧氏太極拳歷代傳人都以“要當英雄漢,須出幾缸汗”作為練功和教授弟子提高進成的祕笈。相對,無論何種拳派,不想出大力流大汗,只想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走什麼捷徑達到上乘功夫,只能是一種妄念罷了。

  八成至十成功夫,在近代太極拳大家中還沒有能及者,只是口傳下來的練功追求目標,所以作者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不敢多加妄論。對武術界流傳的牆上掛畫、踏雪無痕、指樹落葉、隔山打虎等等神技,在今天的科技時代,略從科學角度考證,是不可能達到的。作者認為更是一種誇大的修辭而已,離奇的軼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