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有哪些評價

  如何評價淞滬會戰這一經典戰役,歷來是史學家頭疼的一件事。作為戰敗一方,中方的軍事指揮既有為人詬病的方面,同時也有讓人讚賞的幾點,下面我們來簡要分析一下。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淞滬會戰的評價

  總體評價

  就大戰略而言,因內戰剛結束不久,中國國民經濟正逐漸恢復***193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戰前最高峰***,陳誠本人也正在負責利用進口武器裝備50個國防師的計劃***如與德國合作,用江西大餘的鎢礦石換取德國武器***,在上海與日軍大戰則勢必終止中國的抗戰準備而倉促與日軍決戰。

  實際當時日本決策機構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對是否全面侵略中國搖擺不定,以參謀次長石原莞爾為代表的“不擴大派”暫時佔了上風。石原為當時實力派人物,因當時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為皇族只是掛名,軍部實權在參謀次長石原手裡。石原甚至主張:“可以將我華北全部駐軍一舉撤至山海關滿州國界,然後由近衛首相親自飛往南京與蔣介石促膝交談,以解決日華間根本問題。”日本這個方案,是通過回覆到盧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換取國民政府對東北偽滿洲國的正式承認。國民政府本可利用此次談判與日本週旋,儘量贏得更多時間,然而當高宗武返回南京時,“八一三事變”正好爆發,中國軍隊進攻上海日軍後,石原莞爾被迫辭職,日本統帥機構決定全面侵華,可見陳誠主動挑起上海戰事的失策。另京滬一體,上海既為前線,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軍兵鋒之下,日軍增兵上海後很快就直搗南京,對中國抗戰震動極大。

  正面評價

  中國部隊機動性極差,假如完全採取守勢作戰,將會無法取得戰略主動,日軍若是掌握全面戰略上的主動——一旦它在華北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遲早會對長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發動攻擊,這時蔣介石將根本無法兩面兼顧。因此不如由中國主動在上海發動攻勢,強迫日軍改變戰略決戰地點,對於中國更為有利。

  所以中國放棄在華北的決戰,以及在華東果斷形成決戰,是掌握戰略主動的正當決策,一旦由日軍控制戰略主動,華軍將更會首尾難以兼顧。從日軍華北方面軍戰鬥序列的組成,即可顯示日本對於在華北決戰的準備十分迅速與完整,假如華軍真的以主力反攻華北,蔣介石更是鞭長莫及無法有效指揮,而漫長的補給線,也將會發生無法支援一百個師作戰的嚴重後勤問題,因此日軍將會在華北更為輕易地大獲全勝。此外,日軍仍是可以以海空優勢,隨時威脅上海地區,中國無法將有限的兵力,分散佈防。

  負面評價

  中國統帥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滬,既削弱了華北抗日戰力,又未保住京滬杭地區;而上海、南京失守,長江門戶洞開,對武漢和華中腹地威脅極大。這不能被視為是戰略上的成功。”

  蔣介石雖然早有作戰計劃並決定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但是對於日本方面對中國軍隊進攻可能作出的反應,卻“一切未經考慮”,“所以蔣介石在上海地區集結兵力迎戰,可能出敵不意,而敵之對策亦出蔣之不意”。

  淞滬會戰的主要英烈

  1. 黃梅興。1896年生,字敬中,廣東平遠縣人,黃埔一期畢業,國軍第9集團軍第88師第264旅旅長。8 月14日下午3時許,黃梅興親臨前線指揮,在連續攻破十餘個日軍堅固堡壘後,不幸在愛國女校附近被日軍迫擊炮彈擊中,壯烈殉國,時年41歲。一同殉國的還有旅部參謀主任鄧洸及通訊排官兵30餘人。黃梅興是淞滬抗戰國軍犧牲的第一位高階將領,後追授陸軍。

  2.蔡炳炎。1902年生,字潔宜,安徽合肥人,黃埔一期畢業,國軍第18軍第67師第201旅旅長。淞滬抗戰中有“血肉磨坊”之稱的羅店爭奪戰中,第67師協同第11 師保衛羅店,與日軍展開反覆爭奪,8月27日晨,蔡炳炎親率402團兩個營攻擊羅店日軍,不幸中彈陣亡,以身殉國,時年35歲,後追授陸軍。

  3.路景榮。1902年,江蘇武進人,1902年生,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98師583團團長,師部參謀長。1937年9月10號在上海月浦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時年35歲。

  4.楊傑。1895年生,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1軍第1師第1旅副旅長。1937年10月11日,在淞滬會戰顧家宅之役中犧牲,時年42歲。

  5.龐漢禎。1901年出,字胤宗,廣西靖西縣人,廣西陸軍講武堂及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階班畢業,國軍第7軍第170師第510旅旅長。1937年 10月18日,龐漢禎率部抵滬參戰,19日夜進入陣地,接替517旅守備談家頭至陳家行一線,10月22日,日軍集中第3、第13 、第101 三個師團主力進攻國軍第21集團軍,在廟行與陳家行之間突破守軍陣地,戰鬥慘烈。10月23日下午3時,在陳家行指揮戰鬥中,被日寇火炮擊中犧牲,時年 36歲,後追授陸軍。

  6.秦霖。1900年生,字松濤,廣西桂林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畢業,國軍第7軍第171師第511旅旅長。1937年10月率部抵滬參戰,駐守南翔,初在張家樓、湖裡宅、季項宅、蘇家宅一帶二線佈防,為預備隊,後入一線參戰,所部作戰勇猛,1937年10月23日,秦霖在日機轟炸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7歲,後追授陸軍。

  7.官惠民。1906年生,字劍豪,廣東曲江人,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4軍第90師第270旅旅長。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顯犧牲,時年31歲。

  8.劉啟文。1898年生,河南南陽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第67軍第108師第322旅旅長。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蕩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9.吳克仁。1894年生,字靜山,黑龍江寧安人,滿族,保定軍官學校5期炮科畢業,國軍第67軍軍長。所轄107 、108師是淞滬抗戰中最後趕到戰場的原東北軍主力,1937年11月8日拂曉,日寇柳川第10軍主力渡過黃埔江,猛攻松江縣城,吳克仁率部與日軍展開激戰,擊退敵軍多次進攻。9日,吳在掩護上海守軍撤退時,在白鶴港遭到日軍便衣隊襲擊,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10.吳桐崗。遼寧人,國軍第67軍參謀長,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松江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11.鄧玉琢。1903年生,遼寧東港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參謀長。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松江與敵激戰中犧牲。

  12.朱之榮。遼寧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第321旅旅長。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13.李伯蛟。1897年生,湖南邵陽人,早年投軍,國軍第28軍第63師第187旅旅長。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衛阻擊日軍登陸部隊,激戰中犧牲。

  14.吳繼光。1903年生,江蘇盱眙人,黃埔二期畢業,1937年11月11日在白鶴港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時年34歲,後追授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