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究

  太極拳在武術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眾多拳種流派,其中以其特有的健身養生特性和技擊作用,深受國內外人們的喜歡。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中華武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譽為中華民族之“國術”。而太極拳又是中華武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中國乃至全世界不斷快速發展,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太極拳、喜歡太極拳並開始習練太極拳,隨之對太極拳的研究也越來越被重視,本文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對太極拳的起源、歷史演變、拳種特色等方面進行了敘述分析,並由此提出四點建設性意見:一.打造太極品牌;二.藉助電視媒體,推動太極拳市場化發展;三.藉助學校平臺,營造太極拳氣氛;四.建立系統的太極拳文化學科。這也將為太極拳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太極拳在武術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眾多拳種流派,其中以其特有的健身養生特性和技擊作用,深受國內外人們的喜歡。太極拳強調平衡協調內外兼修、剛柔並進,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以防身技擊的一項體育運動。其實“太極”一詞源出《周易》,含有至高、至極、至大之意。

  由於事和物是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這種運動、發展、變化的週期性規律就是太極原理,也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無窮。太極拳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而編,以“太極”而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中國哲學思想。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已有1.5億人學習和習練太極拳,可見太極拳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目前太極拳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其本身的意義,太極拳更是搭起了一座全世界人們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瞭解中國文明的無形橋樑。因此瞭解太極拳發展歷史並探究其未來發展道路變得尤為重要。



 

  1.太極拳的起源及歷史演變

  1.1太極拳的起源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有五種說法:***1***唐代徐宣平、孝道子所傳。***2***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丰所創。***3***明初14世紀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卜所創。***4***清乾隆年間王宗嶽所創。***5***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而大多武術人士根據唐豪先生的考證,更傾向於“太極拳為陳王廷首創”一說。根據史料記載太極拳起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一族精習武術,陳氏第九世陳王廷,自幼從先輩習文練武,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在長期刻苦鍛鍊中肯鑽研、勤切磋,深得家傳武術精髓,而且熟讀諸子百家,涉獵經史古文,堪稱“文史武備卓越於時”。他根據我國古典哲學《易經》的陰陽對待學說,中醫“經絡學的原理”,並在家傳武術的基礎上把“導引”“吐吶”“陰陽”變化融會一體,創造了陳氏太極拳,並總結撰寫了有關論述[2]。總的來說,太極拳的創立是綜合吸取了明代名家拳法,並結合了中醫經絡養生學說和呼吸吐納導引氣功,以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以道教、易經、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其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哲學思想。

  1.2太極拳的歷史演變

  陳式太極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陳氏始祖陳卜。但由於1711年以前陳氏家史無文字記載,僅有口傳。直至1711年,陳氏十世祖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然相距已有300餘年。其間人物、事蹟及有關拳術多有疏漏。所以關於拳藝、人物、事蹟的文字記載,僅從陳王庭記起。

  陳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優,精於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東一帶很有聲望。在他年老隱居期間,依據祖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庭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鐗、雙人粘槍等器械。自陳王庭之後,陳家溝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練習,當地流傳的讀語“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歷代名手輩出。

  傳至十四世陳長興,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他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 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當時人稱“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陳耕耘、楊露禪。第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掤捋擠按”四正手的運用為主,以“採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鍊為主,發勁為輔。全身內外,動分靜合,一動全動,體現柔纏中顯柔、緩、穩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動作複雜,疾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採挒肘靠”為主,以“掤捋擠按”為輔;以剛發勁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寓柔,體現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十四世陳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礎上,又有些改動,逐漸捨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後人稱為新架***小架***。

  十六世陳鑫,他感到陳氏拳術歷代均以口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闡發祖傳太極拳學說,遂發奮著書立說,用12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以易理說拳理,引證經絡學說;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勁為統馭,是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最重要的一篇。他還著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等著作。

  十七世陳發科,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太極拳有傑出的貢獻。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術。以其剛柔相濟,採、挒、肘、靠、拿、跌、擲、打,兼施並用,技擊技術極好,與人交手時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的高超擊法將人跌出,因為其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禎、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藝亦很好。陳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鄭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勢新架為主***,為普及陳氏太極拳作出很大貢獻。

  十八世陳照丕,字績甫。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對推廣陳氏太極拳做出巨大貢獻,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崇拜,為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現陳家溝所練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種推手法。器械有:太極單刀、雙刀、單劍、雙劍、雙鐗、梨花槍夾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這些套路,從風格上,技擊應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傳統風格。

  陳式太極拳的鍛鍊原則和練法還要求: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穿。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曲伸人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在貼上纏繞過程中,運用:“掤、捋、擠、按”等法則,借力制動,捨己從人,聽勁懂勁,發勁制敵。

  陳家溝陳氏十四世在太極拳傳播史上 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但為了適應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學習物件的練習需要,改拳勢在必行。

  到清乾隆年間,陳氏太極拳已威名四海。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1873年***來陳家溝師從陳氏十四世習拳二十年之久。學成返鄉後,開始在永年、北京教拳授徒,楊露禪出任北京京師旗師營武術教師,他為了適應清朝“玉體不動”的顯貴達官和年邁體弱者練習,為了擴大練習範圍,刪除了拳架中的發勁、跳躍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創作了一套架勢寬舒,動作圓潤的“綿拳”。太極拳創編後成為陳家溝陳氏家族的“獨得之祕”,陳姓老幼婦孺習拳之風,世代相傳,經久不衰,且名手輩出。

  新中國成立後,太極拳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太極拳被提到了增強人民體質和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高度,為太極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極拳成了深受群眾喜愛,普及最好的健身專案。國際太極拳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太極拳已在世界範圍內廣泛發展。

  綜上所述,太極拳從陳氏自家習練的拳術演變為楊氏、吳氏、武氏、孫氏等,從而使太極拳能夠在社會更大範圍內得以發展延續和傳承。後因戰亂,太極拳的發展曾受到限制甚至停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對太極拳充分的重視下,太極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現在太極拳已成為一項國際性的健身運動,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習練者。

  2.主要太極拳拳種的特色

  楊式太極拳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輕靈,剛柔內含,沉穩自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鍛鍊步驟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而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益壽延年,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適應性非常強。

  吳式太極拳其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吳式太極拳斜中寓正,舒鬆自然,雖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

  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嚴謹,動作緊湊,速度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3.太極拳未來發展策略

  3.1建立以太極拳文化為主體的“太極孫子學院”,打造太極品牌***何謂“太極孫子”?真有該組織嗎?***

  為了更好的發展中華太極拳文化,使太極拳文化更深入人心,打造一個太極品牌是非常重要的。可借鑑漢辦的“孔子學院”模式,打造“太極孫子學院”,以培養武術愛好者,傳承中華太極拳武術文化為核心理念。通過樹立一個太極品牌,使太極拳更好的深入人心,也為推廣傳播太極武術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3.2藉助電視媒體,推動太極拳市場化發展

  電視媒體是大眾傳播的一個重要媒體平臺,藉助電視媒介,把太極拳文化推向市場,促進太極拳的市場化發展程序,加大電視媒體對太極拳的宣傳,使更多的人瞭解太極拳,讓越來越多的觀眾能參與其中。比如創辦一些太極拳娛樂健身性節目,以吸引更多的受眾,為太極拳全民化道路增添了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3.3藉助學校平臺,營造太極拳文化發展氛圍

  學生肩負著社會未來發展的重任,而在學校裡開展太極拳教學,無疑為太極拳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以學校太極拳傳播這個平臺,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蔘與,使越來越多的學生也能參與其中,這必將有助太極拳文化發展的氣氛。

  3.4 建設系統的太極拳文化學科

  太極拳是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為一體創編的拳術,同時與中醫學、易經、民俗等文化理論都有著內在聯絡,而在太極拳大發展的今天,全國各大體育院校還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太極拳理論體系學科,對太極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建立太極拳的理論學科體系是太極拳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4]太極拳文化學科的建立必將提升太極拳的品位,通過系統地整理有關太極拳理論方面的著述,對太極拳的哲學、健身養生等方面進行研究。要想使太極拳真正成為一項大產業,沒有厚重的文化做理論支撐,其影響力將顯得很單薄。同時,太極拳文化的形成決不可能離開它賴以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