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義音樂的簡歷

  表現主義的音樂與舊有傳統完全相反,它完全無視過去的調性規律,它反對印象主義的客觀性,它認為藝術既不應該被“描寫”,也不應該被“象徵”。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表現主義音樂的相關知識,歡迎閱讀!

  表現主義音樂的特點

  發自繪畫方面的表現主義,其矛頭所向是印象主義的客觀性。他們認為藝術既不應該“描寫”,也不應該“象徵”,而應該直接表現人類的精神與體驗,即藝術並非“描寫客觀眼前所見之物”,而是要“主觀地表現物體在我們眼睛中所出現的姿態”,也就是說要把作者的心靈世界、即所謂內在精神表現出來,而這種心靈世界和內在精神卻是和瘋狂、絕望、恐懼與焦灼不安等病態感情以及“人類的不可思議的命運”等結合在一起。

  音樂上的表現主義是以奧地利的勳伯格及其弟子A.貝格和 A.von韋貝恩為代表。他們追求形式上的絕對自由,打破舊有的傳統等觀點上與繪畫上的表現主義一脈相承。

  表現主義與十二音音樂緊跟在印象派之後產生的,在美學思想和創作技巧上都與印象派截然不同的,作為現代音樂的第一個流派是表現主義音樂。表現主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出現於德國的一種藝術流派,戰後在歐美風靡一時。1911年活躍在德國的俄羅斯畫家В.康定斯基***1866~1944***與畫家F.馬爾克***1880~1916***、A.馬克***1887~1914***等創辦了《青騎士》雜誌,其中不僅刊載了康定斯基等人的繪畫,而且還發表了許多關於戲劇、繪畫、詩歌等方面有關表現主義的理論,其中亦有奧地利音樂家A.勳伯格的著作,從而掀起了表現主義運動。

  表現主義音樂與傳統音樂的區別

  表現主義的音樂與舊有傳統完全相反,它完全無視過去的調性規律。把八度中十二個半音給以同等的價值,捨棄傳統的主音、屬音等觀念,因而使無調性佔有絕對優勢。由於舊有的旋律軌跡被破壞,使得旋律既無均衡,也無反覆,因而僅是一連串獨特的音的連續。此外,節奏難以捉摸,拍子也被無視。在形式上,由於無視因襲的收束式、反覆法與平衡法,故顯得非常自由。但它那基於新的理論建立起來的形式,卻具有獨特的、流動的、無限發展的奇妙特色。在對位方面,有離開傳統和聲的感覺,成為複合的自由的旋律線的進行,即所謂線形的自由對位法。在樂隊編制與配器法上,和後期浪漫主義所追求的龐大結構與音響的誇張不同,而是採取精緻而純樸的小編制,常有明顯的室內樂性。它的色彩不象印象主義那般幽玄茫漠,而是單純、明快而強烈。

  表現主義音樂的作品

  勳伯格早期的說白歌唱和單人劇《期待》是典型的表現主義的作品。前者系根據頹廢派詩人A.吉羅的詩寫成,描寫一個神經質的詩人皮埃羅望月狂想中的種種情景,忽而是絞刑架,忽而是老太婆瘋狂的情慾,忽而是狂想者自己當了祭司,主持“血色的彌撒”,掏出血淋淋的心臟,祈求神的賜福。整個作品充滿了恐怖、狂亂、怪誕的內容。《期待》則寫了一個女人穿過陰暗的森林尋找情人,而找到的卻是情人的屍體的故事。勳伯格要求演出時“要使聽眾瞭解她在森林中充滿恐懼,整個演出要使人不失去一場惡夢的印象”。

  在這些作品中,勳伯格不僅使用無調性和失去和聲感的對位,並且使用了極度誇張的語調化旋律,稱為“說白歌唱”。

  貝格作為表現主義的代表作是兩部歌劇《沃採克》、《露露》和《小提琴協奏曲》等。《沃採克》是根據19世紀德國作家G.畢希納一部未完成的悲劇改編而成,內容描寫軍營裡的理髮師沃採克,為養活情人和孩子,他以每天3分錢的廉價給醫生作“實驗的動物”,在他經受貧困與凌辱的時候,瑪麗卻被軍樂長誘騙失節,沃採克在失望與痛苦中將她殺死,自己投湖自盡。這部悲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國封建社會的黑暗,對被侮辱被損害的人給予同情。但是,由於過分著筆於嫉妒、絕望、瘋狂的心理刻畫,也反映了表現主義的病態和神經質的消極性。

  勳伯格、貝格等人的表現主義在音樂思維上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在自由無調性音樂中尋找邏輯統一的基礎。直覺和感性不能保證無調性音樂的連貫和統一,因而必須依靠理性的約束,這就出現了十二音音樂。勳伯格把音階中十二個半音,分為若干個音列,每個音列的各個音既不重複又不因連續而產生功能和聲感的音列***組***。這種以“音列”及其各種變形為基礎的作曲技法,使作曲家能夠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充分發揮創造性,同時它也保證了無調性音樂作品***尤其是大型作品***的結構統一性。它也許是傳統調性思維解體以後,所出現的最具有獨特意義的一種音樂思維方式。勳伯格、貝格和韋貝恩都以各自的實踐證明了這種思維在音樂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