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音樂的發展歷程

  古典主義音樂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到如今,古典主義音樂已經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歌劇興起

  音樂語言變革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是新思潮的出現,即啟蒙運動。十八世紀早期這個重大的變動已出現於哲學以及像英國的牛頓、法國的笛卡兒那樣的科學發現的覺醒,理性與人道的觀點受到重視,神祕與迷信逐漸褪色。啟蒙運動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將文學藝術普及到普通的男女中間去,使中等階級也可分享過去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到的東西,藝術應該充實和豐富人們的生活。因此我們發現在十八世紀初期,歌劇這一形式不僅是專供私人宅邸演出和僅用義大利語言,而且也向公眾開放並用各個國家的民族語言。

  在法國出現了喜歌劇***opera comique***,歌曲與對白穿插進行,故事情節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喜歌劇已在巴黎集市的場子上演出。比之宮廷歌劇來,它的內容更適合人民大眾的口味。在英國,十八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貴族們尚在欣賞義大利歌劇,中產階級卻喜歡帶有對白的、曲調質樸動聽的輕型歌劇,此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倫敦,而且遍及全國各地。此種類型的歌劇在十八世紀中期經譯成德語後在德國的柏林及漢堡等地上演,促進了產生德國自己民族形式的此類歌劇,即歌唱劇***Singspiel***。就是在歌劇的故鄉義大利,十八世紀初已出現用地方語言的喜歌劇,如在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地。此類歌劇所用題材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曲調動聽;相形之下,取材古代或神話中的故事和人物就顯得不易理解,其音樂也較乏味。

  :樂器傳播

  歌劇並不是唯一顯示文化藝術發展程序的體裁。與此同時,音樂的印刷出版業建立起來了,人民大眾可以購買樂譜在家歌唱或演奏,樂器製造業也由於新技術的發展而蓬勃興起。年輕姑娘能演奏羽管鍵琴或鋼琴是有教養的重要標誌。男士們則演奏長笛、小提琴或其他業餘性質的樂器。十八世紀時出了許多為家庭用的樂器演奏教材。作曲家們也為家庭使用的目的而創作樂曲,它們在演奏技術上雖較簡單而易於掌握,卻仍然優美動聽,演奏起來饒有興味。這就是上述引起風格轉變的原因,轉向更有規律的和旋律的風格。人們在家裡嘗試著唱他們在公共娛樂場所聽到的歌曲,“流行歌曲”歌集的刊印應運而生,這些歌曲選自上演的歌劇***在倫敦也有在著名的遊樂園中演唱的***,它們對音樂愛好者來說是印象新鮮的。

  :音樂會流行

  十八世紀時音樂會的活動已經開始。以前,器樂曲主要在宮廷或上流社會人物的家庭中表演,在當時出現了全新的局面,人們***通常是既有音樂愛好者又有專業音樂工作者***集合在一起舉行音樂會,娛樂自己***有的賴以為生***和款待前來的聽眾。在較大的城市裡從事音樂的專業人員很多,倫敦和巴黎首先興辦定期的管絃樂隊音樂會,其他城市很快效仿。宮廷樂隊也常舉行售票的音樂會。特別是在十八世紀後期,音樂會的活動迅速發展。傑出的演奏家從一個城市到一個城市舉行巡迴演出。當地有名的藝術家也舉行年度的“慈善’音樂會***演員仍然能拿到報酬***。管絃樂隊這一團體組織日益成形,音樂會向公眾開放當時是一件新鮮事。

  :新一代作曲家誕生

  為適應此種需要,作曲手法亦需更新,要求樂曲有更為邏輯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和興趣。適應這一時代形勢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從此興起,其中的三巨頭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這就是所謂維也納古典樂派。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在維也納活動,他們之間互有影響。他們都是運用奏鳴曲形式的大師,寫出了奏鳴曲、交響曲、四重奏這類體裁的不朽佳作;他們也都致力於主題的展開以及利用調性的配置來給抽象的形式注入細緻微妙的表情。

  雖然三人都寫過歌劇,但是真正在歌劇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確實沒有稱得上“古典主義”的歌劇風格存在。主要是這些大作曲家的器樂曲給了當時以及整個十九世紀以巨大影響。除了貝多芬後期的作品顯得較為艱深外,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這也促進了這一時期開始的音樂從此走向世界。巴赫和亨德爾的作品仍僅限於在中部德國及英國流傳,而海頓的作品不僅在他受僱的貴族宅邸演奏,而且在維也納、巴黎、倫敦都能聽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遊全歐,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貝多芬的作品從1805年後也是在歐洲到處都能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