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音樂的藝術表現手法

  印象主義音樂的產生是從後期浪漫派和民族樂派中演變出來的,大家知道是什麼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印象主義音樂藝術表現手法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介紹

  印象主義音樂常常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在曲調發展上避免使用浪漫主義音樂中常見的重複、擴充、展開等表現手段,而以短小的曲調細胞組合成一種新穎的動機語彙。聲樂曲調與言語音調密切結合,近似朗誦;器樂曲調也很少有氣息寬廣的線條。

  ②在節奏上喜歡使用復節拍與復節奏,節拍不規則地細分減弱了推動力,呈現鬆散流動的狀態。

  ③重視調式的表現力,根據形象要求採用相應的調式,如各種五聲音階、中古調式及全音音階。擴大調性概念,常避免出現明確的收束式。全音音階的運用使調式中的每一個音居同等地位,減弱了調中心感,出現多調性因素。

  ④由於喜好對不同的色彩與音響作平面的、繪畫式的並列,和聲成為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通過增加和絃結構的可能性與減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色彩。

  ⑤音色豐富、獨特而新穎。在聲樂作品中,男高音與女高音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戲劇力量的低音區;廣泛運用各種樂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如木管的低音區、銅管大量使用弱音器與阻塞音,銅管在樂隊中的作用往往不在於加強力度,而為了取得多變的色彩效果等。

  ⑥配器與織體安排新穎。如絃樂組常常細分,小提琴的高音伸展到過去很少用的音區,大提琴擔任小提琴的角色,中提琴演奏低音,造成模糊不清之感;突出豎琴、鋼片琴、三角鐵和鐘琴清澈的音響,使管絃樂色彩繽紛,把力度與音色聯絡起來。

  ⑦結構往往鬆散模糊,但許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輪廓。

  印象主義音樂的產生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末在歐洲文化活動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種新音樂風格,是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而出現的 一種音樂流派。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它的音樂形式、織體、表現手法、基本美學觀點以及所追求的藝術目的和藝術效果都與古典和浪漫主義有著很大的分歧與差別。由法國作曲家C.德彪西首創。印象主義一詞借用自美術。1874年巴黎“落選者沙龍”展出畫家C.莫奈一幅題為《日出印象》的繪畫,引起嘲笑和議論,此後人們把藝術理想與表現手法大致與之相似的畫家,如E.德加、C.畢沙羅、A.西斯萊、P.A.雷諾阿稱為“印象派”。他們反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熱愛大自然,面向現代生活,採取在戶外的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的方法,在光與色的變化中表現物件的整體感與周圍的氣氛,對繪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印象主義一詞在音樂中首次出現於1887年,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進修時的第 2部“交卷作品”交響組曲《春天》結構不明確,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1894年其《絃樂四重奏》在布魯塞爾首演時,評論家開始用“印象主義”加以讚揚;1905年以後,此詞常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風格與他接近的音樂,不再帶有貶意。

  印象主義音樂的社會影響

  印象主義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向現代音樂過渡的橋樑之一,雖然這一樂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紀末到 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但這種風格對於近現代音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後來二十世紀音樂中的 “表現主義”、“十二音體系”以及“序列音樂”等幾種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

  印象派代表德彪西反對後期浪漫派以自我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樂過度龐大膨脹,從當代法國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和美學觀出發,力圖恢復法國音樂明晰、典雅的特徵,追求藝術形象的真實與新穎獨創。當時,象徵派詩人追求辭藻聲韻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畫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變化,給他以很大啟迪。90年代以後陸續創作的管絃樂曲《牧神的午後前奏曲》1892~1894、室內樂《絃樂四重奏》1893、歌劇《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1893~1902、鋼琴曲《版畫集》1903、歌曲《波德萊爾的五首詩》1889等,都是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成熟之作。這種風格的特徵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過分的激情;避免文學性的鋪敘,藉助標題和豐富的色調變化引起聯想;含蓄的暗示多於熱情直率的表達,強調朦朧的感覺印象和變化多端的氣氛。德彪西認為,音樂比繪畫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義的理想付諸實踐,繪畫只能表現光的靜止狀態,而音樂卻能表達光的流動變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畫幅才能繪出同一場面的光的不同效果,而音樂卻能創造出不間斷的光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