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撒曲的簡介

  彌撒曲是天主教彌撒祭曲活動詠唱的歌曲,是宗教音樂中一種重要的體裁。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彌撒曲的相關介紹,歡迎閱讀!

  彌撒曲的歷史背景

  歐洲自13世紀以來,作曲家多為普通彌撒創作彌撒曲,但也有為屬於特別彌撒曲的安魂彌撒活動創作的安魂彌撒曲。起初,作曲家僅譜寫個別的段落,馬肖為法皇查理五世加冕而作的《聖母院彌撒曲》***1350***是第一部完全由作曲家譜曲的四聲部合唱作品。16世紀帕萊斯特里納所作的《教皇馬爾切利彌撒曲》***1567***則是無伴奏合唱高峰時期的典範之作。17世紀以來彌撒曲得到發展並加入器樂,和聲也有新的嘗試。例如J.S.巴赫所作的b小調彌撒曲,BWV232***1749***。其後德、奧作曲家在這方面有不少貢獻,例如貝多芬所作莊嚴彌撒曲,Op.123 ***1823***;布魯克納所作彌撒曲,f小調***1871***等。近代作曲家例如柯達伊、斯特拉文斯基等,則以新的風格寫下這一體裁的作品。安魂曲又被稱作“追思曲”、“慰靈曲”,它是一種特殊彌撒曲——安魂彌撒曲***requiemmass***,是用於基督教悼念死者的祭奠儀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由普通彌撒曲刪除情緒歡快的“榮耀經”和“信經”、代之以“憤怒之日”***diesirae,拉丁***、“永恆的光輝”***luxacterna,拉丁***等曲組成。莫扎特K626號作品就是一部著名的安魂曲。近現代的安魂曲不論在題材內容、文字形式還是戲劇性手法方面,常常超越宗教的範圍,並由大型管絃樂隊伴奏,例如布里頓所作的《戰爭安魂曲》***1961***。

  彌撒曲的體裁簡介

  彌撒祭曲活動分為“主日彌撒”和“節期主日彌撒”兩部分。彌撒所演唱的詞與曲均固定不變,節期彌撒則根據教會所日曆或婚喪等儀式而有不同。

  彌撒又稱為感恩祭獻。是天主教最主要的禮儀行為之一,是天主教最神聖、最隆重的祈禱方式;彌撒是為紀念和重演耶穌所舉行的最後晚餐。

  在最後晚餐時,耶穌把自己當作祭品獻給天主聖父,為所有罪人作贖價。***他拿起餅時,說:“這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最後晚餐時,耶穌吩咐他的門徒們日後要這樣做來紀念他。因此,世世代代以來,教會都這樣做來紀念耶穌。在每一次的彌撒中,所有參加的信徒們都會把自己的心願和需要都藉著祭臺上的耶穌一起獻給天主聖父,祈求聖父藉著耶穌十字架的犧牲而寬恕罪過、賞賜所需的一切東西。

  彌撒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聖道禮儀。即恭讀聖經和分享聖經。第二部分,聖祭禮儀。即重演最後晚餐廳的一幕。第三部分,領主儀式。即全體信徒領受精神食糧---聖體。

  彌撒由天主教的專職人員舉行。即只有神父、主教才能舉行彌撒。只要有神父和信徒的地方,每日都會有彌撒禮儀,尤其是星期天,彌撒禮儀更為隆重。

  彌撒袍又稱為祭衣,有五種顏色:紅色、紫色、綠色、白色、黑色。***黃色僅中國***,在不同的場合穿著不一樣。

  彌撒音樂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彌撒曲的代表曲調

  彌撒曲的歌唱部分由唱詩班擔任,曲調最初用節奏自由的單聲素歌,泛指歐洲中世紀***500-1450***無嚴格節拍的單聲曲調,包括格里高利聖詠、安布羅西對詠、法國天主教聖詠***gallican chant***、莫薩拉布聖詠***mozarabic chant***等各種歐洲古代宗教歌曲及與此類似的世俗歌曲。語言部分由神職人員用特殊的“平音調”***monotone***朗誦。按照傳統習慣全部用拉丁文***1960年後教會才準使用各民族語言的譯本***。記譜沿用中世紀使用的四線紐姆譜。

  用作普通彌撒和特別彌撒活動的曲調雖多,但常用曲調僅20餘種。在一整套彌撒曲中,這些曲調仿照套曲曲式組織而成,並且只用一種調式。

  在普通彌撒中演唱的彌撒依次為:1、“慈悲經”***Kyrie***;2、“榮耀經”***Gloria***;3、“信經”***Credo***;4、“聖哉經”***Sanctus***;5、“羔羊經”***Agnus dei***。在特別彌撒中演唱的彌撒曲主要包含“進臺經”***Introitus***、“升階經”***Graduale***、“哈里路亞”、“奉獻經”和“聖餐經”***Communio***。